当代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交融

2017-02-09 15:59岳昆
电影文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融合

岳昆

[摘要]在当代艺术视野当中,传统与现代早已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艺术形态,而是经常以兼容并包的融合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当代中国电影也同样如此,传统与现代早已界限不明,任何传统都具备现代意识的提炼。蕴含传统美学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审美的重点,也是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灵感、素材来源,在现代美学的作用下,传统文化以其独一无二的美学特征赋予了当代中国电影独立的艺术特质,成为其在电影市场中制胜的关键。

[关键词]当代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现代美学;融合

当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从裹挟着政治意识的主旋律电影,到具有批判反思意识的独立艺术电影,再到多元文化融合的大众商业电影,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影都在当代中国电影市场中和谐共生,且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当代中国电影也经历着不同文化语境的变迁,不同代际导演的电影艺术从彼此独立到互相借鉴融合,一方面表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异彩纷呈,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语境之下,中国电影的差异化创作正在逐渐收窄。现如今,中国电影人已经告别了盲目追随好莱坞电影大片的模仿时期,开始着眼于根植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电影创作,即民族化创作。针对民族化创作,如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振兴中国动画的历史使命,而是扩展到整个中国电影的创作中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生发出现代的审美意识,抑或用现代美学标准去丈量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都是当下电影人研究的重点,也必然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电影

第五代导演经历“文革”的洗礼,切身感受了动乱的底层对自身的深刻影响,因此他们早期的电影创作有着深刻的家国情怀,积极地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肌理和民族性格的内部结构。第六代导演则成长于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的新中国,经历了新旧文化的交替,经历了旧体制和旧观念的崩塌和溃散,接受着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不断冲击和洗礼,用审视和怀疑的目光看待传统文化和旧事物。同时,第六代导演也真正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亲眼见证了所谓的电影艺术不再是高端而神圣的,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电影回归大众,还原了电影的艺术消费品的本质属性。但是,大部分中国电影人并不认为中国电影界存在“第七代导演”。由于在新世纪的商业文化的催生下,绝大部分中国电影人已经全面走向了商业电影之路,具有独立艺术品格、探索电影语言的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已经逐渐没落。虽然导演陆川声称自己就是中国第七代导演的代表,但是已经全面商业化的中国电影,似乎也的确并不具备划分导演代际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电影在不同代际导演的共同努力下,在不同的阶段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美学形态。只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语境的进一步推进,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所有的外力和内因都促进了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成型。这也造成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亿元票房大片已经毫不新鲜,动辄几亿、十几亿的票房已成为普遍现象。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纷纷转型——从艺术片向商业片转型,打破了不同代际导演之间叙事创作的壁垒。

商业电影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导致商业电影成为市场中的主流类型,于是众多导演纷纷投身于商业电影创作。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率先开始了商业电影创作,电影《英雄》获得的巨大成功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此后,陈凯歌也放弃了《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经营的艺术片成就,于2005年拍摄了商业大片《无极》,毁誉参半。也正是电影《无极》的上映,让观众意识到此前始终坚持艺术电影创作的大导演已经纷纷转型到商业片,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和商业文化才是未来电影的主流文化。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的《夜宴》和《集结号》,李安的《色戒》,等等,诸多商业大片纷纷突破了亿元大关。直到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内地电影票房突破了440亿元大关,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挑战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北美电影市场。

2015年,中国商业电影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以暑期档上映的奇幻大片《捉妖记》为代表,截至2015年底,电影《捉妖记》以2438亿人民币的超高票房成为内地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与此同时,电影《捉妖记》呈现出新世纪中国商业电影艺术形态已经发生了转向。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新世纪,在电影艺术创作中也流行着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单一地模仿好莱坞电影,抑或是固守传统的电影艺术类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观众的审美需求。无论是徐峥执导的《泰囧》、许诚毅执导的《捉妖记》,还是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都表明当前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已经步入了泛娱乐时代,具有娱乐精神的、老少咸宜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商业大片才是电影市场中的真正强者。

二、现代美学视角下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电影的创作素材库和灵感来源,尤其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当代,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电影最具竞争力的要素,缺少了文化个性的商业电影也是无法在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因此,张艺谋的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就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意蕴,用夸张的色彩、构图、镜头语言搭建起一部容易理解、容易欣赏的、直白的商业电影,融入了中西方泛审美的美学思想,使张艺谋成功转型为商业片导演,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导演陈凯歌也选择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作为其商业转型的突破口,一部《无极》让陈凯歌毁誉参半,没能拿捏好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界限,没能赋予影片一个容易欣赏和理解的审美突破口,这也是《无极》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商业电影当道的当代,即便是受到美国好莱坞大片的狂轰滥炸,观众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但是模仿和复制仍然不是中国商业电影正确的创作形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并赋予传统文化现代美学的审视和处理,才是当代中国电影正确的创作方向。

以许诚毅导演的奇幻电影《捉妖记》为例,现代美学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就绽放出了新的光彩和生命力。以往提到中国妖怪,观众首先想到的是电视剧《聊斋》,阴森恐怖的内容和画面并不适合大众广泛地欣赏和传播。导演许诚毅创作奇幻电影《捉妖记》的初衷,就是想要创作一部真正关于中国妖怪的商业大片,是一部适合全家男女老少的雅俗共赏的电影,一部真正的大众电影。因此,许诚毅将创作灵感和素材着眼于志怪古籍《山海经》和《聊斋志异》,希望能够从中找到适合的故事以及适当的妖怪形象。最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当中有一个《宅妖》的故事吸引了导演许诚毅的注意,故事中“万物有灵且美”的主旨与许诚毅的创作主旨不谋而合。因此,在电影《捉妖记》中观众看到了从萝卜变形而来的小妖王胡巴,灵感取材于《山海经》中文字描述的各种神奇动物和相关记载的诸多妖怪,加上导演许诚毅在梦工厂进行动画创作的多年经验,成就了电影《捉妖记》的成功。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