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地产商差异

2017-02-09 08:33
读书文摘·经典 2017年1期
关键词:郭台铭大佬台湾人

台湾和香港都靠制造业起家。但台湾要解决普通人吃饭的问题,香港要解决回归之前殖民地当局吃饭的问题。

在台北的一个饭局上,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的投资观念让我很震撼。

他家境优渥,台湾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好工作。后来,他找亲戚借钱开了一家做医疗器械的工厂,产品出口美国和日本。再后来,他就不做器械了,开始经营会展和广告公司,主要帮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大陆搞市场拓展,也“顺带”在大陆炒房。

我问他,为什么断定大陆的房价一定会涨?他说,一是大陆人口基数大,“超级城市化”必然催生“超级房价”。第二是,外贸企业赚的钱,最后都会投资到房地产保值。尤其是第二条,是一条“台湾经验”,台湾人早已经历过,他相信大陆也会。

和他交谈的时候是2012年,4年过去,不得不对这位台湾朋友深感敬佩。他的资产应该翻了好几番,肯定比做工厂和做会展强。

这些年,一说到炒房团,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温州富婆”。其实,台湾人、香港人才是第一批在大陆炒房的人。

台湾和香港炒房团各有千秋。但一个有意思的差异却是:在大陆或者说内地的地产市场,台湾地产商和香港同行不是一个档次,前者几乎可以用籍籍无名来形容。这是为什么呢?

一些台湾地产界人士认为:台湾地产商比香港地产商“目光短浅”,甚至还比台湾炒房“散户”差。不过,这种“目光差距”背后,是两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从台湾和香港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都靠制造业起家。但后来,一个继续做制造业(多数已转移大陆),一个则走上了地产和金融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两地分别走上两条路的原因,都是要解决“吃饭问题”。唯一不同的是,台湾要解决普通人的吃饭问题,而香港要解决的是回归之前殖民地当局的吃饭问题。

上世纪中叶,台湾人口暴增到原来的1.5倍,即从600万人暴增到900万人。要解决这么多人吃饭,发展制造业是最合适的选择。同样,人口上亿的大陆农民逐渐富裕,盖上漂亮新房,最初也是拜制造业所赐。

而上世纪后半叶,英国衰落,港英当局财政吃紧,于是自己“找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土地多数为“公有”,所以通过拍卖土地使用权,获取出让金,成为港英当局最低成本的“理性抉择”。

于是,今天你会发现,台湾的商业大佬都是制造业大佬,如台积电的张忠谋、台塑的王永庆、富士康的郭台铭等等,而香港的商业大佬都是“土地翁”。特殊的环境产生特殊的富豪,台湾的土地多为私有,香港在回归前则是类似于港英当局所有的一种“公有制”。

不同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商人,他们的“大脑结构”或者思维方式一定会有差异的。当然,命运也会不同。

这么多年以来,香港地产商在内地如鱼得水,成为一代励志偶像,而台湾的制造业经营者代表郭台铭旗下的企业,一度被痛斥为“血汗工厂”。

猜你喜欢
郭台铭大佬台湾人
它们才是拍照界大佬吧
来自意语大佬的 凝视
菲警方逮捕4名台湾人
听闻某大佬尿毒症洗肾有感
两会大明白:企业大佬们说了些啥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把订单分给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