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综述

2017-02-13 20:36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青衣

许 薇(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综述

许 薇(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2017年5月12日至13日,“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校内外舞蹈界的专家、领导及嘉宾共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王亚彬舞剧创作的特点和成就进行了探讨。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

2017年5月12日至13日,“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此为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继门文元、佟睿睿两届舞剧创作研讨会之后,举办的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青年演员、亚彬舞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王亚彬的四部舞作《青衣》《守望》《生长》《梦三则》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校内外舞蹈界的专家、领导及嘉宾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5月12日晚,部分参会人员首先在南京紫金大戏院观摩了舞剧《青衣》的演出。该舞剧根据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王亚彬创作并主演,她以“青衣”为载体,将西方现代舞蹈与中国传统舞蹈相互融合,尝试运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探寻“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主题。舞剧《青衣》的演出获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5月13日,在南京艺术学院行政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校外专家有: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张萍、国家一级演员、亚彬舞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王亚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兼常务副主编仝妍、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编辑刘茜等。校党委书记管向群、院长刘伟冬,舞蹈学院院长于平、党总书记、副院长王锦屏、常务副院长韩淑英、副院长许薇和杨剑昕等相关领导及嘉宾共同出席。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特别出席了此次会议。研讨会由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舞剧研究中心主任于平教授主持。

上午9时,在开幕式上,刘伟冬院长首先向莅临会议的舞蹈界专家学者们致欢迎辞,并对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的成立及系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王亚彬作为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顶尖的舞蹈艺术家,囊括了众多赛事金奖和荣誉,针对其召开的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对于舞蹈学院的发展也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此外现场为王亚彬颁发聘书,正式授予王亚彬为“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管向群书记对于平教授在教材建设、艺术创作、学术科研等方面为舞蹈学院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以习近平主席的两次重要讲话为依据,指出音乐与舞蹈学作为一级学科,正处于向前发展的黄金阶段,他说,当下一代舞蹈人不仅是在促进舞蹈学科的繁荣发展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而且在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专家主题发言阶段。针对国家一级演员、亚彬舞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王亚彬所汇报的创作情况,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首先高度评价了王亚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同时提出:“舞蹈界有没有自己的造星机制?”的思考,并指出王亚彬借由着“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品牌演出进行着一系列的艺术咀嚼,而舞剧《青衣》让人看到了她的不断成长。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指出王亚彬的舞剧创作呈现出一种中西舞蹈文化交融的状态,并重点围绕舞剧《青衣》分析出其舞剧创作已走入表现主义“间离剧场”的效果,具体包括叙事间离、情感间离、视觉间离以及舞蹈语汇的间离。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张萍认为,王亚彬的舞剧创作带来了三个重要指向,并由此提炼出其艺术创造上的典型特征,一是技术的内镶嵌结构,二是强意识地向哲学靠拢,三是寻求中西文化间“沟通”与“吸纳”的通约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兼常务副主编仝妍、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编辑刘茜就会议主题做了发言。仝妍从四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王亚彬舞蹈创作中的“对话性”;刘茜则从《青衣》由小说到京剧再到对舞剧关照的角度,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勾连和舞剧《青衣》的艺术特点。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在上午的研讨中做了最后的总结发言,他对王亚彬的表演创作之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又集中对其四部舞作逐个分析,并将这四部作品视为王亚彬艺术创作上的“起承转合”,指出她在经历一系列的“动作实验”中完成了“从《扇舞丹青》到戏舞《青衣》”的“华丽转身”。

5月13日下午,与会嘉宾及学者继续研讨。舞蹈学院副院长许薇围绕着王亚彬的四部舞作总结出三个共通性,即三大创作特征,一是对“当代性”舞蹈语汇的探索,二是对“极简化”整体风格的把握,三是对“人文性”创作主题的青睐。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张素琴从符号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对舞剧《青衣》进行了微观阐述,并将视角落在镜子及投影所形成的镜像上,提炼出由镜像构成的现实叙事、理想叙事和超现实叙事的三种叙事模式。中南大学音乐舞蹈系副教授龚倩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分别总结出王亚彬的《守望》是“多种风格的共存与实验探索的尝试”,《生长》是“西方编创视角下‘异质同构’的主题表达”,《梦三则》是“‘意识流’陈述方式与中西方视点相交后审美韵味的互换”,《青衣》则是“传统肢体语言的陌生化表达”。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副主任叶笛认为,舞剧《青衣》作为视觉艺术的跨界创新,呈现出一种隐喻思维与意象图式,一是体现了逆某非我性的人格隐喻,二是体现了图式符号下的权利隐喻,三是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时代隐喻。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系主任张立夫、现代舞编导系副主任来静璇、中国舞编导系副主任王佳维等分别从舞剧《青衣》的空间处理、情感拿捏、女性命运等角度做了发言,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及思考。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舞剧《青衣》原著小说作者毕飞宇在下半场的会议中惊喜亮相并做发言,他认为《青衣》的舞剧改编完美、揪心、残酷、悲悯,并提到舞剧中五处让他印象极为深刻的地方,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将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艺术是一个需要经过不断打磨、愈渐锋利的过程,而舞剧《青衣》对小说情节的取舍呈现,确实让人看到了主人公筱燕秋身上的历史感,毕飞宇从文学角度做出的一席发言引发了在座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也为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迪。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的成立促进了全国舞蹈艺术交流发展平台建设,加快了全国艺术类院校的学科建设,为舞剧编导今后的舞剧编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舞蹈编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为中国舞剧交流创新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南京艺术学院将始终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完善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不断开拓舞蹈艺术事业发展的新天地,推动中国舞剧创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J705;J705

A

1008-9667(2017)03-0152-02

2017-06-06

许 薇(1977— ),女,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创作理论。

(责任编辑:李小戈)

猜你喜欢
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青衣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青衣覆雪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青衣
对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舞蹈课教学实践的研究
艺术院校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
Sequenc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