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题词背后的故事

2017-02-13 21:25李新芝张玉贞
读书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志成题词实事求是

李新芝+张玉贞

实事求是——为中央党校题词

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党校的“实事求是”的题词,在党校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关于毛泽东这一题词的时间,流传着1941年和1943年11月、12月等说法。

1933年3月13日,中央革命根据地“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后来的中央党校,在江西瑞金成立。1934年10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干部和部分学员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底,中央决定在瓦窑堡恢复建立中央党校。1937年1月,中央党校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成为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

1943年,为了给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央党校修建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礼堂正面墙壁上,镶嵌着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的题词“实事求是”四个雄伟潇洒的大字,犹如画龙点睛,使中央党校大礼堂倍生光辉。从此,这一题词就成了党校学员乃至全党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座右铭。

中共中央党校彭真传记编写组专门介绍了毛泽东题词的经过:

毛泽东这一题词是为中央党新建大礼堂题写的。礼堂设计的重要设想之一是,两头各开一门,中间宽,正面墙壁请毛主席题词并镶嵌在上面。1943年夏,毛泽东应彭真之请挥毫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为此,特烧制四块大方砖,把字体放大镌刻在方形砖上,镶嵌在礼堂正面墙壁上。

礼堂建筑规模宏大,平面为T字型,宽正面10丈,纵长13丈。礼堂两侧的长窗 (分上下两层) 高达1丈,内部开朗,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在舞台上讲话声音可传及最后一排听众,异常清晰。还有地炉设备。

建筑大礼堂的时候,全校人员参加劳动。从1943年7月开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用了100天的时间,于1943年11月7日竣工。

11月8日,中央党校为庆祝十月革命26周年,在新建大礼堂举行苏联照片展览,并演出平剧。

毛泽东一生中反复阐述“实事求是”这一基本观点。1941年7月,毛泽东在中央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专门以 《实事求是》 为题讲了一课。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观念理解得如此深刻,同他青年时代在湖南受的影响有关。《毛泽东传 (1893—1949)》 记载: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校长,把这四个字制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济昌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侵占延安后,党校大礼堂惨遭破坏。毛泽东题词的四块方砖被倒塌的墙壁埋住,因而得以保存。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以后,在清理党校大礼堂废墟时,意外地发现了毛泽东题词的四块大方形砖,仍然完好。原件现保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党校迁到北京,为了把毛泽东这一题词请回党校,校方让时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刊编辑室编辑的王聚武负责,经多方寻找,终于把毛泽东的题词找到。对原型拓片进行拍照后制版,送回党校。1955年8月,先在党校创办的校报 《实事求是》上作为报名刊用。20世纪60年代初党校大礼堂建成后,毛泽东题词安放在礼堂进门的过厅正面。90年代,先是镌刻在中央党校大门内专门设计的石壁上,后移至礼堂广场前。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题词,成为党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传家宝,形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

光明在前,努力奋斗——为蒋英题词

蒋英是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的爱人,她曾在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工作,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服务。回忆毛泽东给她的题词,她说:

1947年3月,我带着两个孩子随中央后委从延安撤退,一路行军,风餐露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临县三交镇,并在这一地区参加并发动群众土地改革,工作、生活都异常艰苦。1948年初,从中央前委所在地杨家沟到三交镇办事的同志给我带来一封信,信封上用毛笔写着“蒋英”两个字。在延安时我曾多次为毛主席抄写文稿,对他的字很熟悉,一看信封就知道是毛主席写的,拆开信封,抽出信纸,上面仅有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光明在前,努力奋斗。

毛泽东

我明白,这题词是对我们在基层艰苦努力工作同志的激励,它更增强了我们对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信心。

这幅墨宝我一直珍藏了半个多世纪,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重温毛主席的题词,坚信“光明在前”,从未丧失对党的信念,对国家前途的信念。

为人民服务——为郭志成题词

郭志成是革命烈士郭亮的儿子。郭亮,湖南省长沙县人。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主办了 《湘江评论》。郭亮作为进步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了由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由毛泽东亲自介绍,郭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大革命后期,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地屠杀共产党人,由于叛徒出卖,郭亮于1928年3月在湖南岳阳被捕,在长沙惨遭杀害,他的头颅被残酷的敌人悬挂于城头。这还不算,他们连刚满三周岁的郭志成及其母亲也不放过,企图加害。在毛泽东的关心下,郭志成及其母亲从长沙转移到上海,后来郭志成又到达延安。当时延安生活比较艰苦,毛泽东非常关心这些烈士子弟,经常派人送一些日用品给孩子们。为了给这些孩子一个安定的环境,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蔡畅护送这些“红色后代”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顺利地到达了苏联。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亲自接见了他们。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当一个同志告诉毛泽东说:这就是郭亮的儿子。毛泽东紧拉住郭志成的手,眼前仿佛呈现出自己战友郭亮的音容笑貌,他笑着对郭志成说,你长得像你父亲,一样高。然后亲切地勉励郭志成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这时激动的郭志成说:“请您老人家为我题个字留做纪念吧!”毛泽东在郭志成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这一题词,凝结着毛泽东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对战友们的无限哀思,同时也对革命后代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这些革命后代能够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回国后“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红线女题词

红线女本姓邝,是我国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唱腔优美动听,蜚声海内外。其在粤剧中的领衔地位,犹如常香玉在豫剧、马兰在黄梅戏、丁果仙在晋剧、新凤霞在评剧中的地位一样,都是地方戏中的一流演员,为中国的戏曲舞台增色不少。由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时常去广州视察工作,又喜听戏,所以有时来广州,有关部门就安排红线女为毛泽东唱粤剧。而红线女也因此与毛泽东有所接触。

1957年,毛泽东一次在广州视察工作时,接见了红线女,并对她说:“要做一个劳动人民的演员,要多下去,闻闻泥土气息,要一辈子为工农兵服务。”

毛泽东的这番话,给红线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直到毛泽东去世,她仍铭记在心。

过了一年——1958年,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汉的武昌召开。按照惯例,在会议期间,要为中央首长安排一些文艺晚会或文艺演出。由于红线女的粤剧唱得非常美妙动听,毛泽东很感兴趣,所以红线女又被邀请来武昌演出。

红线女随粤剧团从广州来到武昌,当即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演唱。毛泽东未必听得懂粤剧,但由于红线女的唱腔高亢甜美,韵味深长,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了她的演唱,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中央首长还特意登上戏台,与演员们握手,以示祝贺。红线女那时不过三十多岁,她早就知道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相当高明,便趁与毛泽东握手的机会,壮着胆子向他提出:“毛主席,写几个字给我,我希望。”

毛泽东一时没想到她会提这一要求,便微笑着点了点头,算是应允了。

当天晚上,毛泽东回到自己的寓所,便提起毛笔,书写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然后,吩咐工作人员送给红线女。

第二天,当工作人员将毛泽东书写的书法作品交给红线女时,她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毛泽东会这么快就满足了她的要求。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红线女却受到了严厉的批斗和残酷的迫害,身心受到创伤。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她才在舞台上重新亮相。近年来因年老体迈,基本封唱。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雷锋题词

雷锋是怎样被推向全国的?毛泽东是在什么情景下书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的?这个题词的书写时间是1963年2月22日,但为什么3月5日成了题词的纪念日?解开这些疑问,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1962年底,《人民日报》 军事记者组组长兼 《人民日报》 国际评论员连云山去抚顺采访,住在抚顺市委招待所。第二天,抚顺市委书记沈越来看连云山,并邀请连云山去听正在礼堂举办的雷锋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报告人和自发前来听报告的人全都声泪俱下,这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连云山。他又走访了雷锋生前的运输连,看了雷锋的遗物。特别认真地阅读了雷锋的近10本厚厚的日记,并且找到了雷锋班的战士座谈。连云山认为雷锋是一个难得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典型,是和平时期真正的英雄,他萌发了写雷锋的强烈愿望。这时,北京打电话叫连云山赶快回去。临走,连云山对驻沈阳军区的军事记者佟希文交代,抓紧时间采写,把稿子尽快发来。

这时,《辽宁日报》 发表了署名霍庆双和波阳的关于雷锋的长篇通讯和雷锋日记摘抄。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复了授予“雷锋班”荣誉称号的决定。

2月7日,《人民日报》 放开了版面,同时在一版、二版和五版编发了有关雷锋事迹的文章和雷锋日记摘抄。以这么多版面,以这种方法宣传一个平凡的典型人物,这在 《人民日报》 尚属首次。

《中国青年》 杂志社的郭楠柠等编辑,都从 《人民日报》 和 《辽宁日报》上看到了雷锋的事迹,不约而同地想到应在自己的杂志上进行宣传。他们在总编邢方群的主持下,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编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宣传雷锋。他们决定把1963年 《中国青年》 的第五期和第六期合刊为学习雷锋专辑。为了扩大影响和号召力,当时思想教育组副组长王江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请毛主席题词。就这样,他们抱着希望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毛泽东发出了请他题词的信函。

给毛泽东的信不长,大约三四百字,是由当时思想教育组组长黎勤起草的。信的主要内容是说,雷锋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他处处为人民做好事,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是一个伟大出于平凡的好榜样,值得当代青年学习。《中国青年》 准备出版“学习雷锋专辑”,向青年推荐这个典型。因此,贸然给主席写信,请予以题词。毛笔字写得好的编辑丁有和很用心地把信抄好,装进信封,字迹工整地在信封上写着:“中南海,呈毛主席”,并于2月15日派人送到中南海西门传达室。

《中国青年》 杂志的信是毛泽东的秘书林克接收的。林克在向毛泽东汇报需要批阅的文件和重大的国际新闻时,顺便讲了 《中国青年》 杂志请求主席题词的事。

大约过了两三天,《中国青年》 杂志编辑部打电话,询问题词的事。林克如实回答:毛主席已经看过 《中国青年》 杂志的信,但未作什么表示。这时,毛泽东向中央军委领导同志进一步了解了雷锋的情况,还仔细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他对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他决定为雷锋题词。又过了两天,《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再打电话询问,林克说,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

好消息传来,编辑部的同志们都十分兴奋。他们告诉林克,请转告主席,学习雷锋专辑准备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是2月26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写好。林克将他们的要求如实地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让林克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林克在办公室,苦思了一番,很快草拟出十来个题词稿,送给了毛泽东。这些题词的大致内容有:“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

2月22日,毛泽东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林克拟的十来个题词,一个也未采用。毛泽东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林克:“你看行吗?”林克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泽东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而且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2月22日下午3点,喜讯传到 《中国青年》 杂志编辑部:“主席为你们的题词已经写好,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编辑部立即派人取回题词。当毛泽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刚劲有力的字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整个编辑部沸腾了。之后,毛泽东的题词被制作为插页,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 《中国青年》 杂志“学习雷锋专辑”上。

毛泽东应 《中国青年》 编辑部之邀,为雷锋题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新闻界和有关方面,各报刊纷纷要求刊登这一题词手迹。《解放军报》 得知毛泽东题词以后,迅速向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中央常委发出信件,请求题词。几位中央常委先后于3月初题了词。为了使毛泽东的题词和其他中央领导的题词集中发表,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研究,决定于3月5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首都各报同时发表。几年以后,3月5日被当成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

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热烈响应,把学习雷锋的热潮推向新的高潮。

(选自《毛泽东题词题字珍闻》/李新芝 张玉贞 编著/台海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猜你喜欢
志成题词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题词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题词
首页题词
连志成:一心向战
周志成:我们要从跟跑迈向领跑
天天都是感恩节
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