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2017-02-13 14:12
大学生 2016年24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南迦:向我所遭遇过的偏见和歧视,无声告白

有过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大概都很难对《无声告白》里的故事无动于衷。

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与偏见远比今日更为强烈和理所当然。顶了假名跟随父亲来到美国的詹姆斯,为了融入这个国家,娶了白种女人玛丽琳为妻,希望借此走进主流社会。但现实远没有人们口中的“美国梦”那样温暖,因为长了一张东方面孔,成绩优异的詹姆斯没有被哈佛聘用,只能去没有名气的米德伍德大学任教。而他的岳母本不同意这门婚事,认为女儿和一个东方人生下来的孩子,到哪里都会不合群。世事往往就是这样,你期望的不会发生,你所恐惧的却一语成谶。小说的开篇是詹姆斯和玛丽琳最引以为傲的女儿莉迪亚的死,这场死亡与父辈对于“不合群”的恐惧密切相关。

我有一个关系不错的韩国姐姐,在大阪繁华路段的星巴克咖啡厅打工。有一次她遇到一位年轻女性客人,点单时要求比较多,朋友一时没有听清楚,于是请这位客人再说一遍,没想到对方却傲慢地回答说:“你听不懂日语吗?”其实,就算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在面对快语速和含混不清的表达时,同样也会有一时听不清楚的时候——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样。但因为姐姐是显而易见的韩国人长相,所以“听不懂”的理由就被简单粗暴地推断为“不懂日语”“外国人”。

当然,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我在打工的药妆店里,因为两次没有听懂客人的要求,再问时,对方直接不耐烦地摆摆手就走了;研究小组课下聊天,因为紧张而结巴起来的日语,被前辈直白地说:“我听不懂你说的日语。 ”和所有在国外遭遇过歧视和偏见的人一样,我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我读到︽无声告白︾,仿佛就是把自己这几年的国外生活读了一遍。

为此不快,但更多的时候,是想要改变别人对我的态度。

《无声告白》里的詹姆斯,看到儿子内斯因为“太瘦”不能参加橄榄球队,“太矮”不能打篮球,“太笨”不能打棒球,只能靠读书、研究地图、玩望远镜来交朋友的时候,他既想告诉内斯,自己理解他的心情——“被戏弄的屈辱,无法合群的挫败感”,可是同时,他还想“摇晃儿子,扇他一巴掌,硬把他逼成不同的人”。

如果可以的话,没有人不想要融入周围的世界,没有人愿意被异样的目光审视,没有人希望无论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所有的原因都被归于“因为你和我们不一样”。所以,我在接受了那些“无法合群的挫败感”之后,即便恐惧,即便憎恶,也还是会在心里扇自己一巴掌,逼自己去靠近那些“圈子”,努力成为“正常人”中的一个。

这样的生活过了很久,直到我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甚至到了需要心理医生做干预的地步。这时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才觉察到了问题所在,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强逼自己去做一个“正常人”。我开始不再顾忌周围的目光,在冷清的站台席地而坐,大大咧咧地放松旅途中疲惫的双腿;也不再期待老师和前辈的称赞,用冒险而奇特的日语词汇,表达我独特的感受。当我做这一切时,我常和周围人开玩笑“反正我是外国人”,于是,“不一样”变得如此顺理成章,再无人置喙。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我读到《无声告白》,仿佛就是把自己这几年的国外生活读了一遍。不同的是,那个受困于别人的期待和社会的不友善的莉迪亚最后死了,而我,从偏见和歧视的阴影里走了出来,寻回了真正的自己。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忘却歌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