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的另一种活法

2017-02-14 02:06任陇婵
视听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活法男女

《非诚勿扰》的另一种活法

2016年11月19日晚,老牌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以下简称“非诚”)照常播出,男女嘉宾的站位发生了反转,变成了“1女vs24男”,连黄磊和黄澜也互换了座位,可谓以孟非为对称轴发生了整个“性别反转”,据称这是“非诚”将于2017年全面改版的前奏,似乎是选择年末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拿出几期节目做一个“性别倒错”实验,然而,这却是“颠覆式”变化的开始。

从收视和舆论反应来看,“非诚”变出的新花样,并没有引发剧烈的效果,就连一些“非诚迷”也泰然视之,许多男性观众的感觉大约像孟非调侃黄磊那样——因“看到的美女少了”而有些失落,许多女性观众则像黄澜那样惊喜“看到的帅哥多了”。总之,收视市场反应的平淡,恰恰说明了这是一档有稳定收视基础的品牌节目。

“非诚”自开播以来,一直是业内收视率较高的综艺节目,这两年在各类综艺节目年投放量达200多档的白热化竞争格局中,其收视率虽时有波动下滑,仍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据CSM52数据,2015年平均收视率1.668%、峰值达到1.936%;2016年平均收视率(CSM52)1.075%、峰值达到1.232%。它不像那些季播类节目或春晚、“双11”晚会等一次性节目那样攒足了劲儿追求某种爆发式收视效果,而是追求一定水平之上相对平稳的收视状态,这恰是一档成熟的节目所应保持的常态化收视状态。

近年来,“非诚”在江苏卫视节目结构中的位置不断变化。五六年前,“非诚”一枝独秀,作为江苏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每周六日播出,曾独撑江苏卫视半个天,跻身全国电视吸金节目三甲。随着江苏卫视节目创新能力和规模实力的提升,周品牌节目带逐渐形成,2015年,“非诚”由一周双播改为单播,给新节目腾地方,虽然播出时长少了一半,却创下了“韩束”全年独家冠名5亿元的历史纪录。

“非诚”虽是一档相亲节目,从主持人、点评嘉宾与男女嘉宾互动的观点碰撞来看,它倒更像一档社会评论节目或访谈节目,又像一个探索情感、人性、人生问题的开放式课堂,两位点评嘉宾基于各自的专业角度、知识结构、人生经验对男女嘉宾言行的现场点评,孟非极有分寸感地对现场话题的掌控以及或正色或诙谐的观点、评述,对现场男女嘉宾和荧屏内外的观众都有积极正面的启迪意义,使之成为一档富于思想性和人文内涵的节目。“非诚”又是一档娱乐性的素人秀场——为男女嘉宾提供了表演才艺、展示个性、表达婚恋观的靓丽舞台;为男女嘉宾量身制作的VCR是一种情景再现式的人物专题片,有的拍得很唯美;对女(男)嘉宾设置的10项个人资料以及提问者的选择也是很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6年多时间里的600多期节目更获得了6000多例社会样本采集,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以及鲜活的素材。“非诚”的上述多重文本价值让喜欢它或非议它的观众见仁见智,并不断激发出观点碰撞的火花,这也是其能成为常态化高收视节目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来,“非诚”在亲子秀、歌唱秀、喜剧综艺热的轮番冲击下,迫于收视排名下降的压力,一直在使尽浑身解数创新求变,如:引入明星元素、刻意放大某些话题、增加爆灯环节、增强男女嘉宾“秀”的分量等,其中最受人诟病的就是“秀”的成分过大,设计痕迹明显。此番男女嘉宾性别“反转”的探索,作为节目全面改版之前的短暂样本试验和反向测试,已颠覆了多年来电视婚恋相亲节目基于传统道德、现代婚恋价值观、两性关系中的性别及心理差异性而形成的“优待女生”的规则。

“非诚”要换一种季播的活法,并着力放大“秀”的部分,无论从节目模式创新还是收视收益考虑都无可厚非。一些老“非诚迷”有些担忧的是,它在引入各种新鲜娱乐元素的同时,能否坚守住以往最珍贵的精神品质及人文内涵,否则,即使再创收视新高,也是另外一档节目了。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活法男女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男女有别
换一种活法活吧
活法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把孤独变成一种活法(组诗)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