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57年的从教岁月
——记民族音乐理论家钱国桢教授

2017-02-14 03:41徐元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族音乐音乐作品

徐元勇

感悟57年的从教岁月
——记民族音乐理论家钱国桢教授

徐元勇

钱国桢教授,是我国名望堪载的民间音乐理论家及教育家。在其往昔的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以及五十七年的教学历程中,兢兢业业,不断地博取前人之精髓,采众家之所长,探索、研究、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建树,为挖掘、拯救、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做出重大的贡献。其代表著作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中国曲艺音乐作品分析》、《骆玉笙与京韵大鼓》等及《板腔体戏曲唱腔的形态分析》、《梅花大鼓“花五宝”研究》等多篇论文。除此之外,其提出了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开设“民族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主张,力图综合运用曲式分析及旋律构成方法配以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概论,从音乐史学、音乐文学、音乐美学及音乐形态学等多个学科来分析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旨在保存原汁原味的中国各地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并从音乐理论上加以阐述。这对于全国音乐类艺术高校及各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来讲,可以说是突破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惯性的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开创性意义。

先生如今已八十岁高龄,却依然奋斗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与教育事业的一线。目前先生的学生已遍及大江南北,其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共42名,其中包括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的徐元勇;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及博士后、现任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的南鸿雁;以及各地方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骨干张斌等人。真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群芳飞舞墙篱渡。

钱国桢教授五十七年来的从教岁月,可从先生求学之时的点滴积累与感悟说起,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广采民风,博览众家之长

先生自幼喜爱音乐,据先生回忆:“我从小学时期就喜欢唱歌,1950年记得在天津河北区第一中心小学三年级时,音乐老师就带着我们几个小学生到处演出唱歌,记得那时唱的歌有《妇女自由歌》、《歌唱二郎山》……”。1953年考入天津市第二中学后,欣然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合唱团,以及天津市青年宫组织的青年业余歌舞团合唱队,凭借其过人的艺术天分,在参加合唱活动中,领悟自学了当时的合唱指挥李华德的指挥技巧与风格,在原校合唱团指挥只玉柱同学毕业离校后,被推荐担任学校合唱团的新指挥,并排演指挥了《英雄们战胜大渡河》、《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时下优秀作品。

1956年,先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正式学习理论作曲专业,从此先生便踏入了其音乐生涯之路,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先生一点一滴的学习与积累,习得百家诸子之长,加之其聪颖过人的艺术天分,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中,最终确立其民族民间音乐学的理论研究方向。1958年,附中向文化部、教育部汇报演出节目,为在节目中增添民族特色,先生主动向学校提议组织民乐队,由其担任指挥,并与当时的唢呐在校生董树华,二胡在校生赵砚臣、王国潼合作排演了《春江花月夜》、《瑶族舞曲》等民乐合奏曲,作为汇报演出的开场节目,这对于民族音乐得以在附中争得一席之地来讲,具有锦上添花之意。1959年后,中央音乐学院由天津迁至北京,与此同时建立河北音乐学院,先生便成为河北音乐学院第一批本科生,并被安排编入教师编制,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留校教师。如此开始了其长达五十七年的音乐教学工作。入学后,学校为培训师资,将排入教师编制的学生分别安排进入相关领域进行学习。其中施光南、高燕生、杨长庚被送中央音乐学院学作曲;梁茂春、蔡良玉、万昭则在中央音乐学院学西方音乐史;王凤岐学中国音乐史;严安思被送到天津评剧团学评戏,而先生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理论的重点培养教师,被送入河北省跃进河北梆子剧团学习(当时剧团在天津宾馆附近),这一年期间内住在剧团宿舍,一边回校学习学校的集体课程,一边在剧团里泡,感受剧团的生活,并参与由张淑敏主演的《西厢记》的排演活动。1963年本科毕业后,先生来到天津市豫剧团工作,之后由剧团安排,到河北省戏曲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戏曲导演,回团后曾参与豫剧现代戏《蟠桃园》、《南海长城》、《送山芋》的音乐创作,并复排豫剧《朝阳沟》。对于自幼生活在河北的先生来讲,排演创作以河南话为主的豫剧剧目以及创腔音乐,确实有不小的挑战,但先生如此说:“我慢慢的学,学会了就好了。”正是这种长期以来的剧团学习与生活,让先生看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姿,俏然绮丽。尤其是戏剧舞台上的一场一剧、一招一式、一腔一姿以及舞台演员的一颦一笑、一喜一哀都令人情生震撼,回味无穷。不由感叹中华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广博,舞台演员的勤奋灵动,同时正是这样的剧团生活酿就了先生喜爱民族民间音乐,励志钻研发展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个性。在先生的教学中,尤为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曲式结构分析,因为先生深知,只有把握了民族民间音乐各乐种的主旋律,主要风格特色与审美习惯,才能真真切切的做好保护与传承这一千百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

其二,探求新声,睿取百家声响

1974年先生再次回到学校任教,先在附中教基本乐科、民间音乐和民乐排练课,后调入院部音乐研究所,与王润秋、宫心颖老师共同担任全院《民间音乐概论》课,之后又被安排进入作曲系任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民间音乐概论》和《民间音乐作品分析》课程。从此,先生便开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完全投身于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中,潜心专注于发展更为完善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与科研体系,提出在音乐艺术类高等学府以及综合类大学的音乐学院开设“民族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事业来说具有突破旧制,引领先锋的开创性意义。同时先生积极参加多次中国传统音乐研讨大会,交流听取各方专家的学术思想建树,细心斟酌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取人之长,以充实发展自己的学术理论思想,并多次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并分析研究,讨论文集,著书成册。特别是在其五十七年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并引导四十多位硕士研究生深入民间采风调研、收录资料、撰写论文等。总的来说,其民间艺术分析研究地域范围可及疆界之广。

先生自1984年开始参加在沈阳音乐学院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年会”,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直至今日基本无所遗落,并在每次的学术年会中,都会有近期论文发表,如1989年在由西安音乐学院组织的第五届年会上,先生发表了论文《论反调唱腔》,其中详细阐述了反调唱腔的现象与规律。在先生看来,中国传统音乐学术类会议是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弥补己之不足的最好机会,因为在学术交流会上,会有很多老学者陈年积淀、底蕴深厚的学术思想,也会有很多青年学者远观四方之后的新鲜探索,所以应当多去听、多去学、多去交流、多去了解。这样才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稳妥地建立起根基深厚而又不失时代气息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先生不仅亲自参加,同时鼓励学生们一起跟着参加,尤其是2010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十六届年会,先生竟带领了10位硕士研究生一起参加会议并各发表论文,形成会议上一支声势浩大的“钱家队伍”。

先生于1980年开始关注音乐作品理论分析,在1984年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次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建立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理念。即以各个戏剧、曲艺的品种,某个演员,某部代表性作品,从音乐本体、音乐文学、音乐美学、音乐人文学等角度来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这不仅是针对于当时各高校所开设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的延伸,也是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的发展与新创,引起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学家,教育家们的高度重视,并一致称赞。其相关理论的代表性论文有《板腔体戏曲唱腔的形态分析》、《秦腔〈火焰驹〉唱腔分析》等。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传统音乐学年会中,先生再次发表论文《建立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学》,此文是先生一直以来所探究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思想观念成熟之作。

1987年,先生被邀请参加了《天津曲艺音乐集成》与《天津戏曲音乐集成》的编辑工作,同时被聘为《北京曲艺集成》的特约编审,为抢救和保护中国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做出巨大贡献。在准备参加1988年由西安音乐学院组织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时,先生深感戏曲音乐研究之不足,于是参与由当时戏曲音乐理论界的名望之师董维松、安禄兴等学术理论家组织的“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并参与1989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一届戏曲音乐理论研讨会”,其后担任副会长,于1993年承办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戏曲音乐理论研讨会”,出版刊物《戏曲音乐论文选》,受到与会者好评。作为先生的开门弟子,笔者也有幸参与了在天津组织的第三届戏曲理论研讨会的承办工作,深感先生之辛劳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忱,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特别是戏曲音乐的采集与论述,以及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教育工作奉献出无可估量的心血。

其三,道言写意,尽显伏枥之畅

如今先生已年及耄耋,或许身体力行已经不及当年的神韵风姿,但鸿鹄之志依然未减,著述理论,先生仍然奋斗在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论前沿。执着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事业的前锋。先生自1995年10月,被天津市教委授予作曲、民族音乐理论教授资格以来,20多年里培养了42名硕士研究生(包括目前在校生8位),如今桃李天下,百果飘香。先生如此说:“今年3月23日是我八十岁生日,时间过的好快呀!回想一生没有做过多少事情,至今还在教学,只要不倒尽量发挥点余热吧!”先生八十岁高龄不假,但回顾先生的往昔岁月,可谓:鞠躬尽力,功绩卓著。特别是先生于2013年后所编写的《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和《中国曲艺音乐作品分析》(目前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刊印的《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已经出版发行;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曲艺音乐作品分析》正在赶制发行中),这两本书是先生将多年来在曲艺、戏曲音乐方面分析的文章,及其所指导硕士研究生的部分论文收集成册。综合概括了先生多年来所倡导的“民族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理论思想,书中所选曲艺、戏曲音乐种类繁多,着重于将民族民间音乐由概论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面,从史学、文学、美学、表演及音乐本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深刻掌握民间音乐的创作规律,从而从根本上有利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实乃综合性、娱乐性、教育性代表书籍!特别是在《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这本书的前言与后记部分,先生还写到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理想,以及对后代学子的寄语:“‘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是‘中国戏曲学'和‘中国民间艺术学'的重要部分,相信中国民间艺术成套的理论体系迟早会在我国建立起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中国民间艺术学'的宏伟大厦添砖加瓦。”可见先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用心之良苦。另外,另一本书《骆玉笙与京韵大鼓》也是先生近年的精典之作。在此书中,详细阐明了骆派京韵大鼓的历史发展、风格特点及其经典代表曲目,并详细说明了每部作品中的行腔格式与特殊技法,对于完整保存和继承发展骆派京韵大鼓具有史料性意义。

值钱国桢教授80岁寿辰暨从教五十七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作为先生的开门弟子,能为恩师赋一篇贺词,实属吾之大幸。笔末之际,祝愿恩师:春秋不老,松柏长青!同时与晚生学子共勉:纵有一日新竹高于旧枝头,也莫忘老树扶持之恩情。

2017-04-28

J605

A

1008-2530(2017)03-0027-04

徐元勇(1964-),男,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7)。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族音乐音乐作品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