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吉他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初探

2017-02-14 21:53杨志刚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马贞维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族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电吉他吉他手中式

杨志刚(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马贞维(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式吉他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初探

杨志刚(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马贞维(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吉他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吉他的声音,可以说吉他这件乐器已经融入了我国。吉他这件乐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只要到达一个地区就会和该地区的文化相容,产生一种音乐风格。对我国而言,吉他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到来必然会改变我国的文化生态,使我国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削弱,大量的年轻人被它吸引,可能会造成部分年轻人崇洋媚外,崇洋媚外的结果就是会导致年轻人缺乏中国精神,一旦缺乏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很难实现。正如琵琶传入我国一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琵琶最终成为了一件真正的中国乐器,吉他虽然不会成为一件中国传统乐器,但是产生一种能够代表中国的演奏风格是可以的,现在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努力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音乐理论研究领域,关注钢琴、提琴、二胡、琵琶等乐器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吉他这一乐器的人很少,包括吉他演奏家也很少研究吉他方面的理论,他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创作与演奏上。本文提出了“中式吉他”这一概念,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吉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定程度,并且产生了很多具有中国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急需一个代名词。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带有中国音乐元素的作品称为“中国风”或“中国风格作品”,但是,在吉他领域中这样是不符合人们的习惯的,人们习惯于用“布鲁斯吉他”“重金属吉他”“放克吉他”等这一类词称呼演奏风格,并且,许多吉他手一生只擅长一到两种演奏风格,对他们的定位一般都是“布鲁斯吉他演奏家”、“放克吉他演奏家”等,可见吉他手是多么的“固执”。本文属于一篇初探性质的论文,可能会存在很多的争论和不足,但是,不管本文的质量好坏与否,中式吉他这一吉他音乐风格都已经存在,并且已经有许多作品得到了认同。

■吉他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吉他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三千年前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各种弹拨乐器,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类似现代吉他的乐器是距今3500年前的“赫梯吉他”。【1】到了13世纪,吉他这件乐器流传到了西班牙,并且“吉他”这个词汇也已经产生,在当时吉他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琴体为椭圆形背部鼓起,使用金属弦的摩尔吉他;另一类是8字形平底结构,使用羊肠弦的拉丁吉他。文艺复兴时期是吉他发展的鼎盛期,诞生了米兰、纳乐瓦埃斯、木达拉等大师,他们的许多作品至今仍然保存,此外,当时的记谱法是用横线来代表各弦,用数字来代表音位及指法,几乎不用五线谱记谱。19世纪是吉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世纪诞生了索尔、阿瓜多、卡尔卡西、卡诺、雷冈等大师,他们创作和改编了大量作品,使得吉他曲目有了极大丰富,也为我们今天所称的“古典吉他”奠定了基础。新大陆的发现使得欧洲白人有了新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得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了美洲大陆。白人的吉他与黑人的音调融合,产生了布鲁斯音乐。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布鲁斯音乐的影响之下,新奥尔良的红灯区产生了爵士乐。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电吉他的诞生,以及布鲁斯和爵士乐的共同影响,产生了摇滚音乐。这三种音乐风格都使用了吉他这种乐器,并且产生了布鲁斯吉他、爵士吉他、摇滚吉他这三种差异明显的演奏风格。吉他这件乐器发展至今,产生了多种演奏风格,吉他之所以有如此多元的演奏风格是因为吉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吉他流传到任何一个地区,都会与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发生交融,产生出一种能够代表该地区的演奏风格。

吉他可按形制分为西班牙吉他和夏威夷吉他两类,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西班牙吉他。西班牙吉他的分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按制作材料分为木吉他和电吉他,木吉他又可以分为尼龙弦木吉他和金属弦木吉他,电吉他可分为实心体电吉他和空心体电吉他。其中尼龙弦木吉他主要承载古典音乐和弗拉门戈音乐这两类音乐风格,空心电吉他主要承载爵士音乐的演奏,而金属弦木吉他和实心体电吉他则承载着多种音乐风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两类吉他有很广泛的普及度,特别是金属弦木吉他,在我国就有数百万学习者。由于金属弦木吉他和实心体电吉他承载了多样的音乐风格,又体现出了当代多元的审美要求,而且在当今世界表现异常的活跃,因此,我们将它们承载的多种音乐风格统一称为现代音乐风格,现代音乐风格用吉他演奏出来就被称为“现代吉他”。“现代吉他”这一名称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而且可以区别人们已经接受并普遍认同的“古典吉他”这一名称。综上所述,吉他按其所承载的音乐风格可以大致分为“古典吉他”和“现代吉他”两个大类。

■中式吉他的提出背景及定义

1.中式吉他提出的背景

中式吉他是现代吉他这一大类中的一个子类。它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发展条件已经成熟;二是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

在现代吉他的发展历程中,每一种音乐风格的形成都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中式吉他的提出也不外乎。吉他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它是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伴奏乐器。新中国成立后,吉他在中国大陆停止了发展,然而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掀起了“民歌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吉他是首要的伴奏乐器。吉他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随着国门的打开,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港台流行音乐以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音乐,很多人在听这些音乐的时候会被吉他这件乐器的声音所吸引,当时的人们或许还不知道这件乐器的名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磁带和光盘进入了中国,人们渐渐知道了摇滚、布鲁斯、爵士等音乐风格。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流行音乐开始复苏,吉他在其中是一件主要的伴奏乐器,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慢慢接受了吉他的声音,特别是崔健一首《一无所有》,打开了中国摇滚之门,该歌的旋律具有浓郁的中国西北音乐特色,使用了电吉他、唢呐等中西方乐器。到了90年代,更多的年轻人追逐摇滚乐,并且产生了一批中国早期的摇滚乐队和歌手,如:唐朝、黑豹、指南针、郑钧、张楚等。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大量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作品,而且还产生出了中国风格的摇滚作品,如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郑钧的《回到拉萨》等。这些中国风格的摇滚乐作品大量的使用了吉他这件乐器,这就为中式吉他的提出奠定了一定基础。进入21世纪,吉他这件乐器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吉他摆脱了单一的伴奏功能,许多吉他手开始创作独奏作品,特别是在电吉他领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2006年“吉他中国”网站举办了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电吉他比赛,【2】许多优秀的吉他手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一比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吉他在中国的发展,也为许多优秀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电吉他手创作或改编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如纪元的《川》,陈磊改编的《兰花花》等作品。如今在电吉他领域,有更多的吉他手加入到创作中国风格作品的队伍中来,这是中式吉他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大约在2008年左右,国内开始流行起了指弹吉他这一木吉他演奏形式,所谓指弹吉他就是用金属弦木吉他进行独奏,它与木吉他弹唱相对而存在。在2008年以前,中国吉他爱好者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金属弦木吉他只能用于伴奏,只有尼龙弦木吉他和电吉他才可以用来独奏。这一误区导致了指弹吉他这一形式较晚进入中国。到2016年为止,指弹吉他在中国已经有了稳定的接受群体,并且产生了朱家明、胡洋、曹思义、陈亮等优秀吉他手,他们创作或改编了大量的作品,为指弹吉他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中国优秀的指弹吉他手很重视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并且创作出了一批中国风格的吉他作品。特别是王开仲、曹思义等吉他手,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中国风格的作品占到了多数,而且他们已经不局限于对中国音阶、旋律等形式上的模仿,更加重视作品中的中国气韵,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听出符合中国音乐美学的“淡和”之美。王开仲还在其教材《中式指弹吉他作品创作教程》一书中提出了“中式指弹吉他”一词,并且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了他的创作方式和基本经验,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介绍了中国音乐理论。以上这些是中式吉他提出的另一个重要前提。通过对吉他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电吉他领域还是木吉他领域,都有了一定数量的中国风格作品,并且有一部分演奏家还是专门致力于中国风格作品的创作和演奏的,这一切说明了中式吉他这一吉他音乐风格的提出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

吉他作为一种外来乐器,本身就包含了来源国的文化基因,它流入我国后对我们的文化生态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人被它吸引后就不会理会中国自己的音乐,甚至贬低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而且以吉他为桥梁,使得很多外来文化更进一步的影响中国。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现象来观察一下吉他对我国的影响:(1)在我国,吉他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没有之一这种说法,绝大多数大学都有吉他社团,在大学校园里经常看见学生背着吉他;(2)以吉他作为桥梁,大量异类文化进入我国,比如奇异的发型,另类的服饰等;(3)以电吉他为主要乐器的摇滚乐,使青年人的思想非常激进,对社会总抱有不满,语言及行动总带有暴力倾向。吉他在我国普遍开花,有好处也有坏处,其好处在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音乐修养,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坏处在于它使得中国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困难,许多传统乐种的传承由于缺少人的参与而变得没有活力。吉他作为一种“入侵性”极强的乐器,它像“紫茎泽兰”一样会随处疯长,【3例如,上世纪末吉他进入云南省偏远的拉祜族村子,没过多长时间,吉他就与拉祜民歌结合产生了“拉祜吉他弹唱”,虽然“文化入侵”与“生物入侵”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用“入侵”一词也不太合适,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外来文化使得我们的生活和西方人的生活越来越像,甚至连思想也越来越像,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会导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缺乏“中国精神”而变得没有动力。

吉他在我国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乐器,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它在我国应该怎样合理地发展,是应该让它成为“西化”中国人的桥梁呢?还是应该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中国人表达独特思想情感的有益工具?我觉得吉他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它进入中国最好还是要融入中国特色,中国人只是借它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情感,而不是借它来达到“世界大同”。因此,在对待吉他在中国的普及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是要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谨慎对待,防止它对中国人进一步的“西化”,这就是提出中式吉他这一概念的另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中式吉他的提出是吉他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2.中式吉他的定义

对中式吉他下定义有助于人们对中式吉他的认识与了解,也有助于中式吉他的未来发展。每一概念的提出都免不了下定义,然而要用简短的语句对某一概念进行全面准确的概括确实有些难,甚至会出现一部分人认同该定义,一部分人又很反对该定义的情况。对于中式吉他的定义下得是否恰当这完全取决于吉他手们的认可度,只有取得很大的认可度,该定义才有存在的意义。本文对中式吉他下的定义是:以金属弦木吉他和电吉他为主要种类,用中西结合的理论和技巧,来表达中国人的独特思想感情,它是现代吉他众多演奏风格中的一种。简言之,中式吉他就是以“西洋之器,抒中华之意。”在该定义中,之所以强调使用金属弦木吉他和电吉他,是因为目前吉他发展的大趋势偏向这两类吉他,在我国的使用频率极高。之所以强调运用中西结合的理论和技巧,是因为如果只用西方的理论和技巧就会缺少中国特色,如果只用中国的理论和技巧,吉他本身的特色就会失去。因此,只能中西结合的理论和技巧。最关键的是一定要表达中国人的独特思想感情,这是该定义的核心。就中式吉他的内涵而言,它不是恒久不变的真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因此,中式吉他也会被重新定义。

■中式吉他的发展初探

1.中式吉他的创作初探

既然提出了中式吉他这一风格,那么何以保证这一风格与其他风格的区别呢?这是一个最首要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起始于创作阶段,只有在创作阶段就把握好相应原则,才可能创作出“中国味道”明显的乐曲。

我认为中式吉他创作应有三个原则:第一,运用中国音乐理论知识;第二,营造中国意境;第三,使用中国音乐素材。

首先,中国音乐理论的运用,是中式吉他创作的基础,只有运用中国音乐理论才能保证中式吉他具有独特性。虽然吉他这件乐器是纯粹的西方乐器,它体现出来的更多是西方音乐理论的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吉他不能驾驭中国音乐理论,前一章已经说过吉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经常会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发生融合,产生出新的演奏风格。因此,中式吉他作品的创作可以大量使用中国音乐理论,特别是对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音阶的大量使用。用中国音阶创作的旋律,一般会产生“中国味道”,但不绝对会是“中国味道”,在旋律的创作中还必须具有中国人的旋律思维,这就要求创作者既要懂得中国音乐理论,还要懂得中国音乐的内涵。作为一个优秀的吉他手,除了要拥有较为全面的技术水平,更为关键的是还要有极强的创作能力,而创作能力的获得不只是靠模仿和练习,更要有很深的音乐理论基础。在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吉他手一般只掌握了西方音乐的基础理论、和声、一般作曲知识,但是如果要致力于中式吉他的创作和演奏就还需掌握中国音乐理论知识,许多优秀的中式吉他曲,之所以一听就有中国味道,就是因为使用了五声音阶,并且旋律的发展体现出了中国人的音乐思维。因此在中式吉他的创作过程中,必须大量的运用中国音乐理论知识。

其次,在中式吉他的创作过程中,还要营造出中国意境。意境是作品中的一种想象空间,它难以用语言表达,但却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不管是中国诗歌、中国画还是中国音乐,都讲求意境,而且是意大于形,神大于形。中国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诸如“天人合一”、“大音希声”、“淡和”等音乐美学思想,虽然蔡仲德等音乐美学家认为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是纵观当今的音乐发展趋势,世界音乐形成了既多元又单一的格局,多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单一在流行音乐依然是世界主流音乐。在这个流行音乐充斥的世界里,能体现出中国意境的音乐作品极少,如果突然出现一个具有中国意境的作品,人民群众必然会喜爱,但是还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这个作品用什么乐器演奏,如果使用二胡、古筝等中国乐器,那么大多数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就不太喜欢,如果使用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那么结果相反,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大多数年轻人觉得中国乐器很“土”,西洋乐器显得很有品味。在中国的吉他界,有很多知名吉他手都是因为创作并演奏中国风格的吉他作品而知名,如纪元、曹思义、纪斌、王开仲等优秀吉他手。对于中式吉他作品的创作而言,中国意境的营造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要在作品中体现出“淡和”之美,所谓“淡和”就是一种“不快不慢”的中速,又是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平和。只有在作品中体现出“淡和”之美,才能使人民群众找到失去的感觉和记忆。从这个角度上看“淡和”的美学观念,不但不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桎梏,而且还是中国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立足点,失去了“淡和”这一特征,中国音乐就没有了“卖点”。因此,在中式吉他作品的创作中,必须营造中国意境,体现“淡和”之美。

最后,中式吉他的创作要注意中国音乐素材的使用,特别是要将民族民间音乐的曲调融入到创作中,使作品更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将这些素材应用到中式吉他的创作中,既能保证作品具有显著的中国特征,又能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曲调进行有效的宣传。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使用,我们有两种手段。一是对短小的素材进行扩充,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二度创作,属于改编的范畴。例如曹思义改编的《茉莉花》。二是选取素材的精华,将这些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作品更具特色。例如:朱家明创作的《花市》。另外,创作中使用的中国音乐素材不一定都是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素材还包括传统器乐中的经典作品以及以古琴音乐为主的文人音乐。我们在中式吉他中适当模拟出古琴,琵琶等中国传统弦乐器的效果,可以突出中式吉他的风格特征,例如:王开仲的《丹青》就模拟了古琴的效果。中国音乐素材在中式吉他创作中必须广泛应用,只有大量使用中国素材中式吉他才会更稳定的发展,才会保持住自己的风格特征。

总之,运用中国音乐理论,营造中国意境,使用中国音乐素材,是中式吉他创作的必然要求。

2.中式吉他的演奏初探

吉他有自己固有的演奏方式、技巧和原则,这些固有的演奏方式、技巧和原则,体现出了吉他这一乐器的独特魅力。在吉他的演奏中,这些固有的东西是演奏中必不可少的,然而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是具有个性的,这些个性会造成每一种风格在演奏上的细微差别。中式吉他这一风格也必然会与其他风格有细微差别,这些细微差别是中式吉他的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些细微差别。我认为中式吉他在演奏上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才能体现出与其他风格的差别。

第一,演奏技巧必须体现中国特色。一首中式吉他曲在创作阶段就基本上体现出了中国特色,但是并不意味着演奏上可以随意,只有在创作和演奏中都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式吉他作品才是完美的,而在演奏上,演奏技巧是格外重要的。首先,在吉他演奏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颤音,颤音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而在中国的古琴中,颤音也是随时存在的,我们可以将古琴的“吟猱”之法应用到吉他演奏之中。在《万峰阁指法秘笺》中,【4】仔细地阐述了“吟”“猱”。“吟者,按弦取音,在指按处往来摇动,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即收于本位而止”。这就是说“吟”是一种小幅的颤音,颤动时幅度先大一些后小一些,颤四五次即可以回到弦本来的位置。将“吟”应用到吉他上,就是一种小幅的“左右颤音”,就是左手按弦后向左右两边晃动,而不是上下揉动,这种“左右颤音”的特点是颤幅小易表现细腻的情感。“猱”则是一种大幅的颤音,“小者吟,大者为猱”,“猱”的演奏方式是“指于按弦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音取阔大苍老,亦以恰好圆满为度。”这就是说“猱”的颤幅要大一些,速度快而激烈,并且在演奏上还要把握好“度”才会“圆满”。将“猱”应用于吉他上,就是一种“上下颤音”,所谓“上下颤音”就是左手按弦后向上推再拉回原位的颤音。这种“上下颤音”的特点是幅度大,且易表现激烈的情感。其次,在吉他演奏中经常用到滑音技巧,我们可以将古琴的“绰注”之法应用到吉他演奏中。“指自下绰上按弦曰绰,指自上注下按弦曰注”,简言之,“绰”就是上滑音,“注”就是下滑音。“绰注”在吉他演奏中要注意避免,“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就是说该上滑就要上滑,该下滑就要下滑,两者不可以混乱使用,在当今的吉他演奏中,确实很多人出现了乱滑音的情况,这样的演奏显得很粗糙。因此,我们在演奏中,要慎用“绰注”。另外,“如果仔细听一些经典版本的《平沙落雁的》的录音,我们就会发现演奏家的左手手指从一个音位移动到另一个音位的过程往往不是匀速运动,而主要是一种‘变加速’运动”。【5】我们在演奏滑音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因为这样的演奏“让音乐的层次显得非常丰富多变”,同时,这种“变加速”滑音也是符合自然界的物体运动规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吉他演奏中,颤音和滑音是最基本的两个技巧,将古琴的“吟猱”、“绰注”引入吉他颤音和滑音中,必然会使中式吉他这一风格更具中国特色。

第二,中式吉他这一风格在演奏中必须营造中国意境。在创作的阶段就“安排”了意境,并且在作曲者心中已经有了作品的成品,但是要将作曲者心中的成品实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具有一定水准,这些水准是营造中国意境的基础。前面的章节已经说明了“淡和”之美的含义和重要性,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说明如何演奏出“淡和”。在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中,“淡和”之美都会一定程度体现出来,例如纪元的《川》,这首作品从一开始就用悠长的旋律营造出中国音乐的“淡和”之美,并且合理的运用了“绰注”之法,虽然该曲后来表现出来的情感异常激烈,但是这首曲子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淡和之美”,属于局部体现中国意境的优秀作品。又如王开仲的《丹青》,整首曲子都体现了“哀而不伤”的“淡和”之美,这属于完全体现中国意境的作品。那么“淡和”怎么在演奏中体现出来呢?我们来从《溪山琴况》中找出答案。我们不用说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也不用“心通造化,德协神人”,我们只需要关注乐曲该怎么演奏就可以了。青山曰:“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和为主,而轻重特损益之,趣自生也。”这就是说轻、重是对比存在的,轻、重的体现要有“中和之音”作为参照,并且“中和之音”才是乐曲力度方面的根本,是首要的。此外,青山又曰:“盖迟为速之纲,速为迟之纪,常相间错而不离”。这就是说,迟、速也是对比存在的,并且是“操琴之大体固贵乎迟”,迟才是主要的,速是次要的。综上所述,在乐曲的表现中,一开始就要演奏出“中和之音”来,之后才能用轻、重来调节对比,并且乐曲的速度总体是偏慢的。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些演奏原则,“淡和”的中国意境才会在乐曲中流露出来。

■结语

中式吉他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人将会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自信,加之吉他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式吉他的发展中来,使得中式吉他在世界吉他之林独树一帜。中式吉他的发展路径从目前而言,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中西结合;另一种是完全中国化。第一种发展路径,追求体现中国音乐的魅力,同时又保持吉他原有的特色,是一种主流趋势。第二种发展路径,则是将吉他当做古琴或琵琶来使用,只体现古琴或琵琶的魅力,尽量不体现出吉他原有的特色,这是一种非主流趋势。关于这两条路径,我们不能用正确或错误来评判,因为文化没有对错之分,人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只能说这种路径发展空间大一些,那种路径发展空间小一些。

注释:

①赫梯吉他:是在叙利亚北部的古赫梯人城门遗址上发现的石雕画,是一根据的古典吉他元祖。

②吉他中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吉他专题网站,创办于2000年。

③紫金泽兰: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第一。

④《万峰阁指法秘笺》:明末古琴家徐上瀛所著。

⑤引自中华书局版《溪山琴况》点评部分 160页。

【1】尤静波. 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蔡仲德. 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张前. 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徐上瀛【明】.徐樑编.溪山琴况中华书局 2015.

【5】王开仲. 中式指弹吉他作品创作教程.吉林出版集团,2015

猜你喜欢
电吉他吉他手中式
浅析流行音乐中电吉他的贡献与发展
为什么你编的所有SOLO 都是一个味儿?
李显龙的接班人自称是“吉他手”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搜集凹面锥体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迟到的吉他手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女性友好电吉他
七彩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