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军长征“转折之城”

2017-02-15 17:24梁凤英
新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娄山关会址凤凰山

梁凤英

探秘红色之城遵义

进入遵义,“转折之城”这个大标牌横于空中。遵义俗称黔北,扼川黔渝交通要冲,为川黔渝门户,有铁路、公路呈南北向贯穿全市中部。遵义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点景区,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的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尤以山、水、林、洞为主要特色。“遵义”之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思是要遵循贤哲先王的教导,行为要端正,做事不要有偏颇。名称的来源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希望。遵义是一座有着太多历史的城市。这里历史上曾是巴蜀、夜郎等多国领地。传说中神秘的夜郎国,与遵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直到唐初建播州,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平播之战后,播州改名为遵义军民府,从此遵义名取代播州,至今已400余年。跟贵州任何一座城市一样,遵义也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它无法像许多城市那样向外扩张,一旦出了这个山沟,其他地方便全是连成片的大山了,这大自然的限制使得遵义并不大。但正由于它小,且无扩张余地,城市建设者便只好在这个山沟内做文章,因此,遵义是座小而精的城市。城内道路蜿蜒却不显杂乱,建筑不高却井然有序,排列得十分紧凑。但尽管紧凑,遵义城又不是光秃秃的钢筋水泥,遵义的行道树总是又高又大,不论是在城市中央的闹市区,抑或清净的小道,四处绿树成荫。它们的高大挡得云贵高原美丽的蓝天和一朵一朵敦厚的白云犹抱琵琶半遮面,溢出精致而和谐的美。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群山环抱的山城遵义,经济发展迅速。如今建起了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江界河大桥。由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遵义与中国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声名远扬,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来到这里,除瞻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坟外,还可以登上娄山关,凭吊红军战斗遗址。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战斗过的历史遗址,包括土城、青杠坡、太平渡、二郎滩、娄山关等,都建有纪念碑或文物陈列馆。

走进遵义会议会址

到了遵义,遵义会址是非得去看一下不可。遵义会议会址位于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会址房屋原为国民党军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整栋主楼道面阔25.19米,通进深17.01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巍巍峨峨。

遵义会议旧址的门上挂着毛泽东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的金色毛体书法大字。在纪念馆二楼东走道的小客厅门口,召开“遵义会议”的会议室仍像当年会议召开时一样肃穆庄严。整个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为27平方米,中央摆放着一张赭红色长方桌,桌下有一个炭盆,四周有17把椅子。据说,1958年11月3日,遵义会议的出席者邓小平和杨尚昆来到会议室后,小平同志指着靠里边的一角说:“我就坐在这里。”于是,这个地方又摆上了一把椅子,整个会议室,共有20把椅子。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住二楼,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李卓然等住一楼,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室设在一楼。会址主楼各室的墙壁上有许多红军标语,大多是红军再占遵义时,驻扎在楼内的红三军团战士写的。红军离开遵义后,泥水工人用石灰加以覆盖,使这些标语得以保存。解放后,经过清理,字迹还清晰,经恢复原状后,镶嵌在各室原位上。跨院在主楼的南面,是未建主楼前的老屋。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司令部的警卫人员、机要人员在这里办公和住宿。红军总司令部与一、三、五、九军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江西苏区中共分局的往来无线电在这里发出接收。主楼和跨院之间伸出一船形的楼房,原是柏家制作酱料及收晒豆子的晒房,遵义会议期间是红军总司令部厨房。一局事务长姚国民、警卫班长潘开文等住厨房楼上。以上展室长期以来作为原状陈列,向观众开放。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今天的遵义会址纪念馆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工农红军时期的史料博物馆了。馆内收藏着许多红军时期的资料,包括油灯,包括作战地图、电话机,也包括红军标语。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國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把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引向胜利。历史,在这里转折。

遵义红军山印象

遵义最漂亮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凤凰山和山脚下绕着凤凰山缓缓流淌的湘江河水了。凤凰山是将遵义市老城和新城隔开的一座森林公园。有山有水,大自然对遵义的偏爱可见一斑。

半山腰上有座红军山属于凤凰山山麓,由于建有一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红军红三军团的参谋长邓萍烈士墓而得名。走进陵园,沿着数百级石阶而上,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震撼人心。纪念碑高30米,下宽6米。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该标志由钛合金浇铸的风铃片组成,每块风铃片表面都覆有9999纯金箔,抬头望去,标志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每逢风起,标志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风铃声,好似烈士英魂在耳旁细语。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在红军烈士陵园中有一座坟墓,墓前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红军坟”。在“红军坟”前有一尊铜像,是一位红军卫生员,他左手抱着一个婴儿,右手拿着汤匙在给婴儿喂药。这座“红军坟”中,长眠的是一个红军小战士叫龙思泉,曾是红十三团三营的卫生员。红军到达遵义以后,他就到村里为农民治病。由于病人较多,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回到驻地时,却发现部队已经奉命出发了,只给他留下了一张字条,要求他沿路追赶部队。他立即动身启程,但走了不远,就被反动派武装发现并杀害。后来,当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他的尸体,并把他视为“红军神医”。这位红军小战士,是长征途中几万个红军烈士的缩影。红军山背依凤凰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瞻仰过红军山,可以继续往上攀登凤凰山。

在红军山不远处还有一条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红军街”。红军街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同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这条石板街原叫杨柳街,因为当年红军曾经打算在遵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所以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如红军总政治部、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遵义警备司令部等旧址,都分布在这条200多米长的街道上。如今,“红军街”在遵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红军,因遵义而升华;遵义,因红军而荣光。

娄山关红色印记

娄山关也是遵义的一个景点,娄山关,山不高却很峻险,两山中一条狭道,而今山头上还保留着当年战斗留下的战壕。娄山关位于遵义市北部大娄山山峰之间,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人称黔北第一险要。而娄山关真正被载入史册、名垂青史,则是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

娄山关山势莽苍,逶迤无限尽头,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山上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间公路。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山顶看,就像根绸带蜿蜒在山中,时隐时现,红军两战娄山关,第二次打得尤其惨烈。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写下了激昂悲壮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这首词的手迹现在镌刻在关口右侧的石壁上,与著名的摩崖石刻“娄山关”三个朱红大字相呼应。关口的右侧矗立着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座上刻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

到达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后,才可真正体会何谓“鸟瞰”,也才能对当年红军的运筹帷幄真正领悟。站在山头,周边一览无余,这个位处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的关口果然是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确为黔北咽喉和兵家必争之地。山顶山风猎猎,山脚川黔公路盘旋而过,“小尖山战斗”时的战壕依然证明这里曾有的激战和辉煌。

遵义,一座革命之城,記载着历史也记载着先辈的丰功伟绩。

猜你喜欢
娄山关会址凤凰山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在凤凰山上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的照明设计
“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古田会址展演兴起“大学习”热潮
凤凰山
娄山关花海
凤凰山歌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解说娄山关
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