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假“鸡汤”引发的思考
——“哈佛凌晨四点半”论述文导写

2017-02-16 22:32浙江孙文辉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国人哈佛

浙江 孙文辉

一碗假“鸡汤”引发的思考
——“哈佛凌晨四点半”论述文导写

浙江 孙文辉

【作文题目】

“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故事最初在网上疯传,后出版成书畅销一时。该故事描述的是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莘莘学子坐满了图书馆,静静地学习。然而,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就读的李柘远,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哈佛凌晨四点半”景象根本不存在。可是,这样的假“鸡汤”为何迷倒了国人呢?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题简析】

本材料回顾了“哈佛凌晨四点半”这个风靡一时的故事,又点明这是一碗假“鸡汤”,而且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这样的假“鸡汤”为何迷倒了国人呢?因此,本题立意的着眼点在于假“鸡汤”与“真问题”的关系上。这样的考题对大部分学生的既定认识和惯性思维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力,很能考查考生透视问题的深度和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也符合当前高考作文培育学生审辨性思维能力的大趋势。

【立意方向】

一、迷信之重与缺失之深

一碗进口的假“鸡汤”迷倒了中国学子,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讽刺性和警醒意味的精神事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学子到底怎么了?本题的第一个立意方向可从这一尖锐的发问生发开去。照一般的心理逻辑推断,人缺失什么,就会渴望什么,进而迷信什么。中国学子对“哈佛凌晨四点半”现象的迷信,正暴露了其自身勤奋精神的缺失以及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当然,在阐述此立意时,要注意区分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国学子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中国学子在求学压力和勤奋程度上的不同。

例段

不难发现,国人尤其是学子们不辨真假地神往于“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境界,与其说是丧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常识,不如说是受激于当下中国大学生的极不尽人意的求学劲头和精神追求。众所周知,中国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之中,而一上大学就如囚徒出狱,既无追求,又无束缚,陷入了越疯玩越迷茫、越迷茫越疯玩的怪圈。“哈佛凌晨四点半”的“灯光”耀眼无比,不仅刺醒了沉沦不知明天的中国大学生,而且刺痛了整个中国式教育生态的神经。

点评

由国人对假“鸡汤”的迷恋挖掘出对应的精神缺失和体制弊病,既有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病症,又有中国教育生态的病根,逻辑周密,剖析深入。

二、寓言之假与寓意之真

人们读寓言,不会计较故事是真是假,只会关注道理是否具有哲理性。同样,国人是不是喝了一碗“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假“鸡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人为之着迷的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否具备真实的价值。显然,古往今来,人世间一切伟大的成就,无不是靠人类夙兴夜寐、胼手胝足的劳动得来的。事实证明,勤奋是永不过时的品质,既可以砥砺人的精神心性,也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本题的第二个立意方向可由此确立起来,注意表述的新颖性,切勿堕于陈词滥调。

例段

西班牙人说,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先知穆罕默德也说,安拉记着每一个晚睡的人。中国的先哲们则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劳绩归功于“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可以说,勤奋不仅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生存状态。诚然,“哈佛凌晨四点半”事件被证明是伪造的,但这并不能抹杀国人对其所寓含的勤勉刻苦之意的真诚追求。事实上,在国人的心目中,“哈佛凌晨四点半”不过是一个恰切的象征,它所起的作用不是与外在真实相印证,而是强有力地唤起人们所倾心的内在真实。

点评

文段所用引语形式巧妙新颖,含意深刻贴切,时空覆盖面广,并能与“勤奋”的主旨无缝融合。对“哈佛凌晨四点半”事件真假的辨析,合理而富有启发性。

三、励志癌变与理性沦丧

从表象上看,“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励志故事近乎完美;但稍加推敲,这种所谓的勤学苦习明显违背了生理常识和学习规律,不仅无法长久持续和普遍推广,而且会严重损害人的健康,降低学习效率。事实上,哈佛学生崇尚的恰恰是“效率”,绝非这种昼夜颠倒、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刻苦与否的愚蠢而危险的做法。国人盲崇“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故事,除了对哈佛光环的膜拜之外,还暗含着“要成为精英,必须拼命苦学”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本题的第三个立意方向可从此入手,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

例段

哈佛凌晨四点半的灯光,安静,璀璨,华美,无论是从照片上看,还是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都会给人一种深沉而又澎湃的激励作用。国人由此看到了“优秀”与“勤奋”的完美匹配,再套上闻鸡起舞、苦寒生香的中国式苦学传统,进而理直气壮地提炼出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一类的教育理念,粗鄙野蛮却不以为误。这种疯狂的励志浪潮背后,掩藏着一个无比丑陋的逻辑:社会就是丛林,教育就是抢占社会优质资源的手段,谁不玩命学习,谁就会被淘汰出局。千百年来,旨在学做真人的教育被现代功利主义的励志狂魔彻底毒化了,何其哀哉!

点评

由国人对“哈佛凌晨四点半”现象的扭曲性想象和功利主义式理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人在教育观和价值观上的痼疾,有深度,有批判锋芒。

【下水范文】

可笑乎?可哀乎!

曾几何时,关于“哈佛凌晨四点半”的照片、文章、讲座乃至图书风靡大江南北,着实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教育范本,也给渴望出人头地的莘莘学子竖起了一面令人无限神往的励志大旗。你看看,人家哈佛大学多么优秀的学生,尚且秉烛夜读,孜孜矻矻,何况我等资质平平之辈?

然而,大煞风景的是,一个叫李柘远的学生在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满怀好奇心,通过亲身经历和相关调查证明,网上热传的所谓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景象,居然并不存在,纯属好事之徒的捏造。于是,一座近乎完美的励志大厦,瞬间土崩瓦解了。

可笑乎?想想也的确可笑,哈佛大学既没藏着也没掖着,就高高地矗立在北美大地上,而且那里人来人往,既非禁区,也不乏中国学子,稍有心的人随便过去看看或打听一下,就能知晓存不存在“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景象了。但国人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好事者随便编一个关于哈佛的励志故事,就被蒙得晕头转向、激情澎湃。世间还有比这更滑稽的事吗?

不过细细想去,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哈佛凌晨四点半”景象本身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试问:哈佛学子是学到了凌晨四点半或通宵,还是从凌晨四点半开始学习?这种情况是考前的偶尔突击,还是天天如此?白天精力充沛的时间里哈佛学子在干什么?如果是白加黑二十四小时的持续学习,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率如何保证?总之,哈佛学子是超人吗?

古人云:心有所思,眼有所见。国人对“哈佛凌晨四点半”现象的狂热崇信,显然不是自身缺乏学习常识和质疑能力,而是内心的虚荣和功利需要寻找一个表达与实践的平台。李泽厚先生曾有言,中国文化是一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文化,一切讲求有用。于是乎,教育这个旨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领域,也浸透了功利主义的毒流,沦为人们争夺各种优质社会资源的手段。这正如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所指出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结束,学习就变得不重要了。”因此,国人热推“哈佛凌晨四点半”式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根本不是鼓励孩子们热爱学习、完善身心,而是宣扬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教育逻辑:现代社会就是丛林,丛林必须争夺,争夺借助教育,教育就必须激励孩子“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这岂非可哀乎!

诚然,人类社会的一切伟绩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以此去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也没有错。但凡事总有个度,超越人的生理极限和教育的道德底线,去鼓励学子们夙兴夜寐地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励志教育要培育理性健全的人格,而非以突破极限的方式去戕害人性。

写作指津

现象评论类论述文的写作,首先要抓住所给现象的要害。譬如,本题材料末尾“这样的假‘鸡汤’为何迷倒了国人呢”就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思考和立意的起点。其次,现象与问题的分析要由表及里,切忌只给结论,不给论述过程。譬如,本文咬住问题要害后,由“可笑”读出“可哀”,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揭示了一个虚构的励志景象背后国人扭曲的教育观和价值观,观点深刻独到有锋芒,发人深省。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慈溪中学)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国人哈佛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以开放的心灵走进《哈佛中国哲学课》
被嫌弃的宋国人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