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农村小说创作解读

2017-02-16 12:26胡芩玥
青年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晓声创作特点

胡芩玥

摘 要:高晓声是20世纪著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擅长从农村中取材,用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揭示社会变革对农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创作出了一部部的“农村小说”。本文主要针对高晓声农村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晓声;农村小说;创作特点

改造国民性一直是20世纪中国精英文学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一度中断,至高晓声的复出,高晓声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特质,以农村题材为切入点,睿智而幽默地对新时代的农民性格进行了细致入神的刻画,提出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是否有必要改造国民性以及如何改造的重大命题。

一、以小见大视野开阔的创作

农村是个大题材,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农村人口更是真很大比重。农村生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中国的农民吃得苦格外的多,他们的思想性格相对来说具有多元性。既有长期以来传统守旧思想,还有中华传统美德,既有遇事的懦弱忍让,又有麻木愚昧的劣根性,因此,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作家,高晓声就把自己创作的根扎在了农村这片广阔而又满是苦难的天地中,致力于改造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国民性。他创作的小说在选材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反映深刻的主题,揭示农民思想深处存在的劣根性,发人深省。例如,《李大顺造屋》这篇小说,所选题材就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盖房子这样的普普通通的事情,是极小的切口。农民,本来思想就保守,他们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只要能过上“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温饱生活就知足了。李大顺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房子,一家人只能挤在一条破船上过活,虽然谈不上幸福,但一家人至少有一个栖身之地。不过老天似乎总是和老实人过不去,一次天降大雪,天气奇寒,自己的爹娘、小弟都被冻死了,只留下他和妹妹。惨不忍睹的悲剧摆在眼前,这就让李大顺誓死要造自己的三间房子,好不至于再挨冻。可是当他好不容易准本好了盖三间房的所有的材料,社会却变了,天下大同,不再分你我。他的建房材料不得已捐给了政府。不得已他只能再次攒钱,可辛辛苦苦攒的钱却被公社砖瓦厂的文革主任压榨走了。在社会的达浪潮中,李大顺就像一条飘摇不定的小船,不知什么时候会船翻人毁。高晓声通过房子这样极普通的生活素材,这样的小切口,却透视了“左”倾错误和封建残余对农民的迫害。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可谓视野开阔。

二、揭示农民思想的局限性

通过各种各样丰富的农村题材,揭示社会问题,透视农民思想深处存在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其实是社会的伤疤,揭示出来,读者的心是会疼的,也正因为疼,人们才会惊醒,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都极富个性,存在的思想方面的弱点内容各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处境,那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历了太久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压制和剥削,在思想深处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他们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保守麻木,安于现状,不敢放抗,把自己经历的一切人祸归咎于天命。例如他笔下的李大顺,经历了多次的造屋打击,他也深刻的看到了迫害他的人的丑恶和残暴,但他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满腔的怒火和委屈只化作“他们恶啊!我的屋啊!”,没有任何反抗,事情就过去了。更滑稽的是,当他被迫害关押的时候,他竟然还研究所谓的建筑学。作者对他所经历的苦难是深表同情的,但对他面对自身所遭受的迫害和苦难时所采取的态度,却是批判的,正可谓是哀其不幸,怒气不争。

他笔下的第二个人物陈奂生,也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陈奂生进入了新时代,翻身做了主人,而他不仅没有享受到做主人的荣耀和自豪,反倒又被戴上了“漏斗户主”的屈辱帽子。对于这顶极具侮辱性的帽子,他不仅不想方设法摘掉他,反而还留恋这顶帽子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他的骨子里更是深积着逆来顺受、隐忍退让、苟且偷生的劣根性,他不去思考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而是自己权责隐忍退让的方式。他们根本不去考虑抗争改变,这才导致农村极左思潮的泛滥。

三、结语

总之,从高晓声的经历和对农民的情感,可以看出高晓声创作农村题材的最终旨归。从总体上来说,高晓声对农民是褒扬与认同的,他对农民精神弱点的批判也是善意的。所以他能不断地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来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无怨无悔地充当农民兄弟的代言人,奉献了一部部书写农村生活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葛雪梅.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鱼文化——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地域文化系列研究之一[J].文艺争鸣.2016(11).

[2] 李徽昭.“自我意識”与文学形象塑造——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 何海龙.他审/自审:坐标于“农民—主人—命运”的交汇点上——论高晓声的农民小说[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4] 浩岭.时代精神与个性心理——高晓声农村小说艺术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6).

猜你喜欢
高晓声创作特点
《八论高晓声》
主持人的话
高晓声受难生涯的五个时期
家在何处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晓声和《七九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