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对重庆的启示

2017-02-17 16:12付海朱彦冰
关键词:新加坡中小企业融资

付海+朱彦冰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基础上,较深入剖析了新加坡在化解中小企融资难题的经验及做法。以此为启示与借鉴,为重庆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出建议探讨。

关键词:新加坡;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50-2

0 引言

新加坡拥有近20万家中小企业,约占新加坡企业总数的99%。为此,新加坡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其措施、经验成熟可行。2015年11月9日,重庆市成为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营运中心,将为重庆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合作机会与经验启示。

1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重庆全市共有中小企业57.4万户,较2014年新增8.7万户。抽样问卷显示,反映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占33.3%,反映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企业占比为36.9%。受市场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更为谨慎,缩贷、断贷现象较为突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1.1 门槛高,信贷抵押不足

中小企业在融资实践中存在“两个矛盾,一个不匹配”的现象——大量动产资源闲置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不动产资源枯竭趋势与信贷担保过分依赖不动产的矛盾、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需求不匹配三个问题并存。实践中,中小企业普遍依赖动产担保資源,其资产价值的70%左右是应收账款与存货,而商业银行接受的信贷担保物70%左右却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导致中小企业的合格抵押品资源明显不足,从而抬高中小企业融资门槛。

1.2 链条长,融资成本偏高

目前国内货币供应充足,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较为宽裕。然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依然明显。原因之一,在于企业融资链条长,资金“二道贩子”多,导致层层加价,推高融资成本。资金“二道贩子”多与影子银行等民间融资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少数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常常通过信托等方式与影子银行合作,额外增加资金“通道”和资金“掮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上笔贷款即将到期,急需且来不及重新申请贷款时,往往转向民间借贷高息融资等“借新还旧”的“过桥”模式,加粗了商业银行表外融资链条,抬高了融资成本。

1.3 渠道窄,融资结构失调

总体上,2015年,重庆市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有所改善,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依然突出。截至12月,43家渝企在主板融资,58家渝企挂牌新三板,140多家家企业挂牌重庆股权交易中心(OTC);而京、沪、广等省市仅主板上市企业都在200家左右,市场差距明显。同时,由于缺少海外融资平台,市内中小企业难以在更大范围以更小成本配置资金。

2 新加坡中小企业融资经验

2.1 政府介入

制定扶持计划。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融资,于20世纪初制定了《新加坡中小企业21世纪10年发展计划》(SEM21),并制定了诸多金融扶持计划。一是“本地企业融资计划”。致力于解决了部分本土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资金短缺问题,资金主要投向生产设备现代化和自动化更新改造、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种类等。二是微型贷款计划。主要为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在该计划下,新加坡政府为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承担部分融资风险。三是贷款保险计划。该计划由政府直接参与。政府为放贷机构购买贷款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的90%。在此情况下,即便贷款出现违约,也可获得承保赔偿,且赔付金额可高达75%。四是特别风险分担计划。在特殊时期,为缓解信贷紧缩,新加坡政府将本地企业融资计划中为中小企业承担的贷款违约风险比例统一提高至80%,并直接为合格的贷款申请承担75%的贷款风险。

2.2 信贷工厂

首创淡马锡模式。从银行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在成本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从而缺乏放贷意愿。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链条长、信贷抵押不足等融资困境,新加坡创新推出中小企业融资的淡马锡模式,又被称为“信贷工厂”模式。其核心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实现批量风险管理。一是“标准化”处理。以淡马锡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为代表,首先将各行业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标准化,简化材料,对授信调查、审批、贷后监督等相关内容尽可能标准化管理。二是“流水线”作业。以“流水线”的形式处理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和风险控制,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细分为客户营销、贷前审批、贷后管理等专业化环节,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每一个“生产环节”由专人负责,批量发放,批量“生产”。三是“多渠道”风控。为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将向知情人士、行业协会、上下游客户等进行外围调查,对产业链条上企业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交叉印证,从多角度、多渠道收集企业信息。并定期对“准次品”进行预警,对“次品”进行处理。

2.3 拓宽渠道

成立二板市场。为拓宽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1987年2月,新加坡特地针对中小企业成立了二板市场(SESDAQ),旨在为成长中的中小型公司解决长期资金需求。SESDAQ开设了“政府证券自动报价系统”,该系统利用电脑系统对政府证券进行从发行、交易、兑付到转让、过户及登记注册等一系列处理过程;SESDAQ还实现了与美国证券市场的对接,可对NASDAQ上市证券进行交易。2007年12月,SESDAQ转型更名为凯利板(Catalist),为上市公司设立了更低的入市门槛。

3 启示建议

3.1 政府增信

完善体系降低信用门槛。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能力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所在。新加坡政府在制定中小企业扶持计划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一是推进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明确政府扶持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建立完善地方政策性担保公司,尤其是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投保联动等专业型政策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同时,集中现有各类政府性中小企业扶植补贴资源,统一为政策性担保及再担保公司提供风险补偿。二是加快推进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在市级层面上继续完善应收账款、存货/仓单、保证金等质押登记系统体系;另一方面,要采取“政府政策扶持、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模式,加快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实践运用。

3.2 批量信贷

建“工厂”缩短融资链条。目前,建设银行在江苏、中国银行在上海等地已将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投入市场。淡马锡控股旗下富登金融控股也在重庆设立了富登小贷公司。因此,全面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优势,推广具有重庆特点的“信贷工厂”,将是缩短融资链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推广信贷标准化流程模式。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鼓励各家银行根据重庆各行业特色、企业生命周期等具体情况,细分市场与客户群体,以“客户为中心”和为“小企业全面金融服务”嵌入标准化制度和流程。二是突出“信贷工厂”的重庆特色。既要加强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对经验引进,还要参照国内外其他成功做法,尤其要结合重庆在“渝新欧”和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特色和实际情况,研发基于供应链、产业链等特征的批量信贷产品,完善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林权等担保方式,建设“信贷工厂”的重庆模式。三是高度重视批量风险管理。尽管“信贷工厂”模式在对小企业贷款组合资产的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上具有独到优势,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尤其要重视在标准化流程环节内嵌风险控制条款,强化风控设计。

3.3 股市互通

做活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新加坡二板市场SESDAQ与美国NASDAQ的对接互通为重庆与新加坡探索股市互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一是探索重庆OTC和新加坡交易所的机制对接。探索双方在交易方式、交易时间、信息披露和应急处置方案等细则的平台对接,各自引入对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拓宽各自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二是鼓励双方中小企业往来开展直接融资。通过与新加坡金管局的合作对接,一方面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庆企业赴新加坡二板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加大重庆OTC在新加坡的路演宣传,吸引对方企业来渝融资。三是实现跨境监管对接。加强与新加坡金管局的业务监管沟通及跨境执法合作,合作拟定《监管合作备忘录》等监管对接细则。

猜你喜欢
新加坡中小企业融资
新加坡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