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朗读

2017-02-17 16:21李蓉盛
牡丹 2017年1期
关键词:罪与罚年少时二战

李蓉盛

电影《生死朗读》我看了一遍,回头又看。我喜欢影片前面明朗的部分胜过悲惨的结局。二战后的德国,十五岁的少年放学途中急病,幸得女子相助送其归家。一个情窦初开,充满对异性的渴望;一个独居已久,形影相吊。肉体的相互吸引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交合,而两人的内心却因此逐渐偏离最初的轨道。

十五岁的少年爱上三十六岁的女子,他对她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沉迷,在她丰腴成熟的身体上寻找爱情的路途。

她穿上碎花长裙,与他一起骑单车郊游,那或许是她年少时的梦想罢,只是迟到了太久。青春已老,她被人误认为是他的母亲,他于是在人前吻她——少年的爱情勇敢热烈。

《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少年读给她听,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彼此眼中爱意渐浓,直到她不辞而别。

再见已是多年。他是意气风发的大学法律系学生,却在一次审判会上与她重逢——她是接受审判的阶下囚,她竟然是二战时德军的一名看守。在二战即将结束时,包括她在内的几名看守在上司的授意下锁紧大门,让三百多名犹太人烧死在房子里。

她只是那场战争中的一颗棋子,在混乱的世界里颠沛流离求生存,可历史的累累罪恶却让无辜的民众承担,她被判终身监禁。

惊愕、痛苦、茫然,他潸然而下的泪水五味杂陈。他无法理解命运如此地嘲弄,亦无法面对自己内心良知的拷问,他选择了逃避。他逃离了她,逃离了年少时那场苦涩的恋情——却逃不过记忆。他再也无法倾尽全力去爱另一个女人。他沉默,沉浸在过往的记忆中无法自拔。高墙内的女人是他心口上的朱砂痣,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

他于是再一次为她朗读,一本又一本,一日复一日。录成磁带,寄给那个几近无望的女人。

“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熟悉的声音在多年后再次响起。她颤抖慌乱地按下停止键,又按下播放键。她在他声音的陪伴下,一字一句学会了阅读。她用稚嫩的字迹给他写简短的信,希望得到他的消息。她开始微笑,眼神开始有了光亮。而他却将一摞一摞殷殷的期盼扔进抽屉——啪地关上抽屉。

他们终于相见。一个人到中年,一个花落黄昏。他的微笑是她漫长的二十余年唯一等待的啊。她向他伸出手——皱纹密布、青筋暴露的手——她再不是当年那个充满人间烟火味道的丰腴妇人,她已风烛残年,浑身弥漫着衰老、颓败、潮湿甚至死亡的气息。

他犹豫,而后退缩。她眼里最后一丝微光渐渐地熄灭了。二十年!他亦不是当年那个不管不顾的纯情少年。高墙内逐渐逝去的锦瑟年华依旧不能覆灭她对自由的渴望。而今他的退缩却瞬间摧毁了她留恋尘世的唯一理由,在出狱的前一天晚上,她自杀了。

她其实也不是企求原谅的,监狱中的阅读开启了她的蒙昧之心,或许正是难以正视的痛苦才使她决定了结一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伤痛也罢愧悔也罢,都是历史的产物。人性本善,谁不想每天能够心境平和地坐看花开花谢?

影片里有爱情、战争、罪恶、宽恕、人性、救赎,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借助二战时期一个普通德军女看守的故事,以爱情的脉络来拷问历史的罪与罚,拷问战争年代中几近疯狂的人性。

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她躺在他怀里听他的朗读,为书中的情节泣不成声,她有一个普通女人具备的善良和感性;她坐在教堂里为孩子天使般的歌声流泪,或许那一瞬间她想起了那三百个冤死的犹太亡魂;法庭上她隐瞒了自己不能读写的事实,宁愿忍受终身的牢狱之灾,她放弃生命与自由,维护的只是卑微可怜的自尊。而她却在那个失去理性的年代沦为冰冷的杀人机器,独裁者在剥夺成千上万犹太人生命的同时,也严重颠覆了成千上萬德国民众的观念与意识。

他是未曾涉入那场战争的德国人,可以堂堂地以旁观者的心态来讨论当年那场战争的善与恶、罪与罚。而他偏偏就爱了,年龄与身份的差异使得那场恋情尴尬而苦涩,他无法面对内心情感与良知的纠结,一次次逃避,又一次次接近。这个一生都在爱与谴责中纠结的男子,最终却用他的爱、他的冷漠与退缩杀死了她。

悲剧是注定的,那是个只能够制造悲剧的年代,它无法令我们在多年后仍旧能平和地面对那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尽管这个故事里有爱情、有牵挂、有宽恕、有承担。

《生死朗读》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怀旧的气息。影片末尾,在她的墓前,他终于向女儿倾诉了那段埋藏了半生的秘密,对于生命中那段不堪的过往,他终于有了直面的勇气。

影片结束了。拉开窗帘,日色渐渐淡下去,窗外市声喧嚷,春意盎然。

猜你喜欢
罪与罚年少时二战
明星逃税罪与罚
流浪
随 想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百度商业模式“罪与罚”
三字经(节选)
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