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教育的意义及策略

2017-02-17 08:54王俊桥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佳节古诗文传统

王俊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承载的是圣贤伟人的思想光辉。神州大地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时,我也被卷入其中,深深地被那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的经典所陶醉。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很好的载体,应该把它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学生们健康成长。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及策略。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

1.诵读经典,培养新时代君子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传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必须通过倡导中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学生们争做新时代的君子。为此,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堅实的基础。我们的学生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他们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

3.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国家、心忧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地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兴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

如在进行普通话的宣传中,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典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等都表达了一种很高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同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指导情感朗读时。教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3.通过不同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第一,表演性背诵。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八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兴趣。

第二,理解性背诵。它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言志诗、叙事诗、抒情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渔家傲·秋思》等。引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诵读经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此,我们努力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就沐浴经典、浸润书香。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颍阳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佳节古诗文传统
元宵佳节醋飘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佳节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