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动机模型在生物学教学问题设计中的应用

2017-02-18 09:11王立亭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设计学生

王立亭

(山东省滕州市教学研究室 277599) 张 斌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中学 27751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主导教学的作用[1]。好的生物学教学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主动,强化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 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它包括四个要素,即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满足(satisfaction),简称ARCS动机模型[2]。笔者尝试结合ARCS动机模型,利用引发注意、建立相关、提升信心和强化满足四个策略,对生物学教学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让问题更具吸引力,更好地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内驱力,以期提高学习效率。

1 问题引发的“注意”策略

注意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第一个因素。教师通过新奇、多变的问题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1 问题情境要新奇 要创设新奇的、与认知有冲突的或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时,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感冒引发了扁桃体炎,医生对其进行了抗生素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轻了。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输液处在手部,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如何进行的呢?利用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2 问题要有探究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性和思维度,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中,共设置两套收集植物产生气体的实验装置,将其中一套放在阳光下,另一套放在黑暗的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放置在阳光下的金鱼藻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放置在黑暗处的金鱼藻产生的气体,则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当学生看到这种奇特的现象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同样一种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气体能“助燃”,而在黑暗环境下产生的气体却能“阻燃”,这是什么原因?由此实验,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这种具有探究性和思维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 提问的角度和形式要新颖、多变 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和兴趣。提问的角度和形式要多变,出乎学生的意料。

例如,同样是提问细胞核的功能,如果将问题设计为:“基因型身份证”是利用现在国内外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位点进行鉴定。那么这种身份证上的18个位点的信息主要来自人的体细胞的哪一结构?它有什么功能?提问的角度略有改变,可让学生大有新奇之感。还可以通过表达风格、肢体语言、媒体手段等不同形式提出问题,以提问形式的变化引发并保持学生的注意。

2 问题建立的“相关”策略

所谓相关是指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学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才更容易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正向发展。

2.1 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把生活经验、现代科技、社会热点等巧妙地与生物学问题“嫁接”,使得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从而使生物学知识学习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

例如,如何看待日本中学生把鸡蛋打在杯子里,在保鲜膜里孵出了小鸡?鸡蛋中最重要的结构是哪一部分?鸡蛋发育成雏鸡需要什么条件?听说父母都是近视的话,孩子也会近视,真的是这样吗?如何帮助宝宝预防近视?为什么卧室夜间不宜摆放较多花卉?多莉羊的培育采用的是哪种生物技术?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学生更感兴趣,学起来也就更轻松、主动。

2.2 问题要凸显应用价值 问题设计要挖掘当前的内在价值和将来的用途,让学生觉得所学的东西是值得的。

例如,在学习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村民刘某的媳妇连生两个女孩,刘奶奶抱怨自己的儿媳妇不能生男孩,婆媳关系恶化,如果你是村干部,如何说服刘奶奶?这样一个问题与学生身边的事件切身相关,其问题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为了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学生必定会认真思考,主动探索。

2.3 问题要基于学情 要提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经过努力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问题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内容时,可让学生结合人体内的呼吸过程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呼吸的四个环节依次是什么?第一个环节实现的方式是什么?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二氧化碳产生于何处?你能用学过的反应式表示吗?如何区分“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这种基于学情、具有挑战性的提问往往会强烈引起学生动脑的兴趣。

3 问题提升的“信心”策略

问题设计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信。

3.1 问题要有要求和评价标准 要让学生明确问题要求和评价标准,通过设置多元评价标准,让学生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和成绩标准,认识到自己具有能力并且付出努力后会获得成功。

例如,在提出“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的问题时,同时提出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对照实验,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评价标准。教师在实验中加强指导,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此学习任务,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期望,进而树立信心。

3.2 问题要有层次性 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融入课堂学习,力图使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过程”时,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一分为二,遗传物质会不会也一分为二从而减少?为什么?这样一环扣一环,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层层剖析,最终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后面的学习指明方向,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

3.3 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能够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广阔空间,能有效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视角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提高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你认为哪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多施农家肥、适当通风等答案均符合要求,教师对学生积极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自信。

4 问题强化的“满足”策略

学习满足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满足感是动机的基石,通过问题设计和提问方法改变,让学习者有机会一展所长,适时得到内、外在的回馈,进而建立起个人的满足感及成就感。

4.1 创设问题解决的展示机会 积极为学生创设机会和舞台,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成果,让学生体会参与的快乐和满足。

例如,在学生完成“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系吗?”探究实验后,让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方案、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小组间评价。搭建这样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一定会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4.2 问题要因生而异,因生而设 要找准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及思维特点,为学生量身设计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成功的快乐。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使回答得不够准确、完好,教师也要从中寻找到正面的信息给予肯定,并寻找给予他再次答题的机会以资鼓励。这样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满足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4.3 让学生参与提问 教师要创设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关叶的知识时,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为什么有的叶是绿色的,有的不是绿色的?菠菜叶和韭菜叶结构一样吗?叶片正面颜色深,还是背面颜色深?有些树叶为什么到冬天会变黄?为什么会脱落?而有些树叶为什么又不会变黄,也看不见明显的脱落现象?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设计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