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大师在中国

2017-02-19 07:50统筹李思瑾编辑周默李思瑾林圳岚谭佩里鸣谢see画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包商银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映画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TOMIOKOYAMA画廊三影堂3画廊
摄影之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阿诺弗里罗杰

统筹:李思瑾 编辑:周默、李思瑾、林圳岚、谭佩里鸣谢:see+画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包商银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映画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TOMIO KOYAMA 画廊、三影堂+3画廊

编辑:林圳岚 鸣谢:see+画廊

编辑:李思瑾 鸣谢: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包商银行

编辑:林圳岚 鸣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编辑:周默 鸣谢:映画廊

编辑:李思瑾 展览现场供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摄影:董慧萍、王育琪

编辑:谭佩里 鸣谢: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TOMIO KOYAMA 画廊、三影堂+3画廊

编辑:李思瑾

摄影 大师在中国

统筹:李思瑾 编辑:周默、李思瑾、林圳岚、谭佩里鸣谢:see+画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包商银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映画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TOMIO KOYAMA 画廊、三影堂+3画廊

2016年,许多摄影大师到访中国,在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中国举办活动与展览的同时,也给国内的摄影爱好者们一次绝佳的交流机会。我们特此为大家盘点了7位2016年到访中国的摄影大师,珍藏并分享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惊喜与感动。

ARNO RAFAEL MINKKINEN

阿诺·拉斐尔·闵奇恩

PAUL CAPONIGRO

保罗·卡普尼格罗

ROGER BALLEN

罗杰·拜伦

DAVID BURNETT

大卫·伯耐特

HIROJI KUBOTA

久保田博二

NINAGAWA MIKA

蜷川実花

MICHAEL FREEMAN

迈克尔·弗里曼

我在桂林用手机拍摄新作

编辑:林圳岚 鸣谢:see+画廊

他通过人体自拍的方式,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一题材拍摄了长达45年之久。在2016年5月刊中,我们介绍了他在see+画廊分享的创作经历。而在10月底,他再次带着新作与我们见面。

阿诺·拉菲尔·闵奇恩

Arno Rafael Minkkinen

芬兰裔美国艺术家、作家,1945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6岁随父母移民到美国,1971年开始自己的人体摄影创作。

www.arno-rafaelminkkinen.com

1. 阿诺·拉菲尔·闵奇恩在2016深圳国际摄影周“没有开篇的故事”摄影作品个展中展出的作品,均使用努比亚手机拍摄

放眼世界范围内,将人体与自然相结合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不在少数,而芬兰裔美国艺术家阿诺·拉菲尔·闵奇恩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基于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创作之路,一走便是45年。

在2016年4月初,阿诺受邀到广西桂林使用手机拍摄新作,并在随后由北京see+画廊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阿诺·拉菲尔·闵奇恩个展”中为我们逐一展示。我们在5月刊《用身体写成的艺术之诗》一文中便介绍了阿诺本人在展览开幕当天为我们分享的创作经历。

而在10月底,阿诺再次受到深圳国际摄影周的邀请,将他用努比亚手机拍摄的50幅最新作品带到深圳,举办了“没有开篇的故事 ”摄影作品个展。在摄影周期间,主办方还联合了努比亚公益基金会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开设了为期3天的阿诺摄影工作坊大师班。阿诺也借此机会向深圳的影像爱好者讲述自己的超现实人体自拍心得。

2. 阿诺·拉菲尔·闵奇恩在2016深圳国际摄影周“没有开篇的故事”摄影作品个展中展出的作品,均使用努比亚手机拍摄

3. 阿诺·拉菲尔·闵奇恩在2016深圳国际摄影周“没有开篇的故事”摄影作品个展中展出的作品,均使用努比亚手机拍摄

阿诺·拉菲尔·闵奇恩在中国

2016年4月1日到4日期间,阿诺受邀到桂林使用手机进行创作,作品于4月8日-6月8日在北京see+画廊展出。随后,他又受邀参展深圳国际摄影周,并在10月26日到28日期间开设了工作坊。

在中国停留268小时

举办展览

2个

参展作品

100幅

到访城市

3个

观展人数约

51000人

在2016年,阿诺·拉菲尔·闵奇恩除了在北京和深圳各举办了一场个展以外,还在广西桂林使用努比亚手机拍摄新作,并在深圳国际摄影周期间开设了为期3天的摄影工作坊,与影友面对面

这是我在中国的首次个展

编辑:李思瑾 鸣谢: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包商银行

他以直接、纯粹的镜头语言,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黑白影像世界,被誉为摄影史上“直接摄影”流派最后的“继承者”。2016年保罗·卡普尼格罗首次来到中国举办个人展览,我们在2016年6月刊中介绍了他美妙的黑白作品背后的故事。

保罗·卡普尼格罗

Paul Caponigro

美国摄影师,1932年生于美国波士顿,作品多次在乔治·伊士曼之家摄影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展出。

“安塞尔·亚当斯教会了我摄影的技术,爱德华·韦斯顿教会了我摄影的观看, 而米诺·怀特则教会了我如何表达自我。”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上,84岁高龄的保罗·卡普尼格罗(Paul Caponigro)如此介绍他摄影生涯的缘起及成熟过程。

黑与白连绵不断的影调对峙与交织,既让人看到物质存在的永恒之美,又让人听到物质内部激荡的旋律,更赋予观看者一种超脱被摄物体本身的视觉限制的可能性。在卡普尼格罗的银盐影像世界中,树林、枝叶、山路、水塘、石子,以及一个苹果、一个香梨,都清晰可见,却又诗意而神奇地幻化成了生命宏大的交响曲,被观看的心灵所珍藏。

2016年春天,84岁高龄的卡普尼格罗带着“黑白的冥想”回顾展首次到访中国,随之唤起的是一股对传统银盐影像的审美热情。

本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是由保罗·卡普尼格罗签名的原作。现场卡普尼格罗为大家做导览,而他对照片影调的极致追求也感染了在场的观众。被誉为摄影史上“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 流派最后的“继承者”。 “ 直 接 摄 影 ” 流派是在20世纪上半叶由美国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所倡导的,提倡摄影应该直接记录、不对画面进行人工的雕琢, 注重观察,让被摄物体的形态通过清晰的细节和丰富的影调层次来自我表达。“直接摄影”流派也是摄影现代主义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摄影成为独立艺术的里程碑,对摄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雷丁林中的鸟舍,雷丁,康纳狄格州,1970

2. 大理石桌上的真菌,伊普斯维奇,马萨诸塞州,1960

3. 水上的泡沫,利特尔河,雷丁,康涅狄格州,1968

保罗·卡普尼格罗在中国

2016年4月15日至27日,保罗·卡普尼格罗来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的作品全是有卡普尼格罗签名的原作。

在中国停留312小时

参展作品100幅

开幕当天650多人到场

展览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

保罗·卡普尼格罗在展览开幕式上为大家演奏钢琴

我在北京制造“荒诞”

编辑:林圳岚 鸣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9月2日,南非摄影师罗杰·拜伦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经亮相,便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在12月刊中,我们刚介绍完拜伦的作品及本刊对他的专访。现在,我们为大家揭秘他的此次北京之旅。

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罗杰·拜伦的创作经历了50多年的演变,他至今已出版个人画册近20本。而在最近几年,他的作品对中国的一些年轻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2013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之后,罗杰·拜伦便一直着手准备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2016年9月2日,“罗杰·拜伦:荒诞剧场”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惊艳亮相——马戏团式的剧场布景,巨幅作品悬挂在半空,或是“斜躺”在地上。两个“小黑屋”各自呈现的是罗杰·拜伦的装置作品和他为著名南非乐队Die Antwoord拍摄的MV。观众游走在其中,无疑成为了剧场中的演员,切身体会到展览作品及空间带来的荒诞感。

罗杰·拜伦在北京的短短一周内,除了亲自到潘家园等旧货市场里购置展览材料以外,还陆续拜访了王宁德、王庆松、付羽等多位在京摄影艺术家的工作室。此外,他还围绕其个人及作品的创作历程等,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学术讲座,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他的艺术创作状态、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积极参与了多场艺术家对谈,引发中西方摄影师对于“荒诞”这一主题的探讨;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大学生工作坊, 与该校摄影专业学生近距离交流。

罗杰·拜伦

Roger Ballen

摄影艺术家、心理学家、地质学家。1950年出生于纽约, 现长期生活、工作于南非约翰内斯堡。

www.rogerballen.com

1. 起飞, 2012

2. 汤米、萨姆森和一个面具,2007

罗杰·拜伦在中国

2016年9月,罗杰·拜伦在北京举办了他的中国首展。短短一周内,他频繁拜访了多位摄影艺术家,举办学术讲座、艺术家对谈、大学生工作坊等。

在中国停留

192小时

展厅面积1100平米

作品最大尺寸 4x4米

观展人数约22000人

9月2日下午,媒体嘉宾在4x4米的巨幅作品下参与“罗杰·拜伦:荒诞剧场”展览开幕式

罗杰·拜伦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别具一格的布展方式营造出的荒诞感,让每一个观众都过目难忘

我带着里约的新照片来到北京

编辑:周默 鸣谢:映画廊

在今年8月的《竞技之外的挑战》专题中,我们联络到70岁的大卫·伯耐特对他进行了专访。之后,他奔赴里约拍摄奥运会,又在9月来到北京。在展览中,我们欣赏到他作品中纯粹的运动之美。

大卫·伯耐特

David Burnett

知名美国摄影师,两届荷赛轮值主席,2004年起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奥运会,至今拍摄9届奥运会。

www.davidburnett.com

“大卫·伯耐特,大家现在习惯于把他称为著名体育摄影记者,其实我更想称他为‘影像艺术家’。”映画廊总监那日松这样评价大卫。他与中国的渊源,可以从1988年的“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说起,那时伯耐特与他在联系图片社的搭档罗伯特·普雷基还只有四十多岁,他们带领着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来到中国,在天安门广场边上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三个大型摄影展。当时的盛况是展架都被观众挤倒了。展览的同时还举办了“大师班”,伯耐特作为导师参与其中。1988年的“摄影周”,后来被认为改变了中国摄影的方向,因为那是中国摄影第一次直接面对世界上最好的新闻纪实摄影师和作品。199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的兴起,也许与之有着重要的关系。

大卫·伯耐特在中国

大卫·伯耐特在北京停留一周。这场名为“失重的人”的展览中展出了他的40幅作品,从9月27日到10月23日这不到1个月的展览期间,有约2000人到场欣赏了他作品中纯粹的运动之美。展览现场的大卫相机不离手,他对着看展的人拍下照片调侃道:“你们会出现在我下一场展览中。”

在中国停留168小时

展出面积500平方米

参展作品40幅

拍摄过9

届奥运会

观展人数约2000人

大多数作品采用悬挂的形式挂在展厅中央

今年9月27日,由罗伯特·普雷基策划的大卫·伯耐特的摄影展“失重的人”亮相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尽管开幕式选择了工作繁忙的周二下午,但仍有众多观众和粉丝慕名而来。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很难看出冠军是谁,看到的永远是他用光线雕琢的肌肉、竞技状态以及动作的完美与极致。普雷基也很独具匠心地将大多数作品采用悬挂的形式挂在展厅中央,使得原本画面上好似悬浮在空中的人物更加具有失重感,画面视觉冲击力也更强。让人仅从画面中很难判断出运动员下一刻将要上升还是下降。透过一幅幅饱含观察、理解、对动作超自然精确的捕捉,将无声之美和轻盈的淋漓尽致呈现以及半空中充满诗意张力的作品,我们可以很强烈地体会到大卫在奥运会“人工景观”的宏大背景下,所表达出的对无名运动员的那份赞美。

1. 花样游泳,巴西里约热内卢,2016年8月

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大卫已经拍摄了整整九届奥运会。在当今数码摄影时代的体育摄影领域,特立独行的大卫·伯耐特继续他抱着一台老式大画幅胶片相机Speed Graphic出现在赛场上,用慢速和笨重的方式观察体育,理解摄影。

2. 男子撑杆跳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996年4月

中国是我世界巡展第3站

编辑:李思瑾 展览现场供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摄影:董慧萍、王育琪

2016年的7月刊,我们刊登了玛格南唯一日籍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的摄影作品,2016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久保田博二来到了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我们再次联络到他进行专访。与久保聊了聊他和中国的渊源。

久保田博二

Hiroji Kubota

玛格南唯一日本摄影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政治系。 从1978年起的20多年中,他先后50多次访问中国,并先后出版了《桂林梦幻》和《黄山仙境》。

www.magnumphotos. com

时间回到2016年9月30日下午,那是国庆节的前一天,在这个临近假期的日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里早早就有大批慕名而来的人前来驻足参观,大家静静欣赏展厅墙壁上的图片,也耐心等待,听说77岁的久保田博二待会将会亮相,做一个简单的演讲。

可以说久保田博二是中国的老朋友,他的摄影曾对中国摄影产生过重要影响。早在“四月影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81年1月15日,“久保田博二访华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那些纪实风格照片很好地启发了处于沙龙风格的摄影青年们向社会观察的转变。在1978—1985年,他完成对中国所有省份的报道,在中国拍摄二十多万张照片,并于1985年3月3日,再次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久保田博二摄影作品展览”。而《中国》这本同名画册作被翻译成7种语言发行,并在美国、日本、欧洲多家著名博物馆展出。

2016年,久保田时隔上次在中国大型个展31年后,再次回来,以“观之物语”为展览题目,以跨越很大时间、空间的作品,呈现他五十年摄影行走的经历和故事。

1. 内蒙古巴彦乌拉浩特,骑着骆驼的男孩们,1982年

2. 浙江杭州祖先祭祀活动,1983年

久保田博二在中国

2016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久保田博二来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个人展览“观之物语”。

在中国停留360小时

北京是全球巡展第3站

参展作品103幅

观展人数约30000人

展厅现场

9 组作品专为中国而精选

编辑:谭佩里 鸣谢: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TOMIO KOYAMA 画廊、三影堂+3画廊

2016年11月21日,蜷川実花摄影展在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盛大开幕,作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中的重要单元,本次展览汇集了蜷川実花横跨9个主题风格迥异的作品,是专为中国大陆地区精选的佳作。蜷川実花本人也在开幕式当天亲临现场,与到场的观众一同畅谈了她的创作理念和观察方式。

蜷川実花

Ninagawa Mika

出生于1972年10月18日,现为日本著名女性摄影师、电影导演。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美术系平面设计专业,在大学时发现了对摄影的乐趣,以浓艳的色彩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www.ninamika.com/cn/

蜷川実花1972年出生于文艺世家,父亲蜷川幸雄是日本当代戏剧的代表性人物,母亲真山知子是著名演员、拼布艺术家。而她决定要用影像来与世界对话。她作品中独特的色彩感和充满矛盾的主题,很快就获得了行业里各种奖项。2007年她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恶女花魁》,受邀参展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和第3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博得高度评价。她以“消费”这一由人类欲望创造出的各种幻象作为拍摄的对象,例如在拍摄偶像、时尚这类“消费”的同时,并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拍摄记录,而是加以夸张、华丽的演释,进一步放大人们的虚梦。蜷川在肯定这一面的同时,又融入了矛盾和批判。

此次的展出以其代表性的花为主,从她9个风格各异的摄影系列中甄选而来,全部都是最能够理解蜷川摄影秘密和本质的作品,是专为中国大陆地区精选的佳作。本次展览将在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持续到2017年2月19日。在此之前,她还曾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蜷川実花展”并大获好评,入场人数达到13万人。

蜷川実花在中国

2016年11月21日下午4点,蜷川実花出现在了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大厅内。在中国大陆的首个摄影作品个人展览上,她为到场参加开幕仪式的上百位观众精心准备了开幕致辞。随后,她与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後藤繁雄先生进行了约1个小时的现场对话。在对话中,她从自己初学摄影的经历,到创作风格,家庭背景,职业生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让在座的听众了解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摄影师感性化的观察方式。

1. Acid Bloom,2003

2. Noir,2010

3. PLANT A TREE,2011 © Mika Ninagawa

布满樱花照片的空间

在中国停留24小时

展出面积500平方米

参展作品近60幅

分为2个展区

观展人数超过2000人

在北京与摄影爱好者们面对面

编辑:李思瑾

或许你就是那个看着迈克尔·弗里曼的书开始学习摄影的人,而2016年《摄影之友》将他请到中国,给大家献上一次与技法大师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

迈克尔·弗里曼

Michael Freeman

来自英国的摄影师及摄影技法畅销书作者。弗里曼著有超过20本摄影书藉,包括取得巨大成功的《摄影师的视界》。

www.michaelfreemanphoto.com

“不敢相信,在英国这个时间,大家都聚在外面喝酒,没有人会待在家里听我这个老头子絮絮叨叨!”2016年11月26日的夜晚,迈克尔·弗里曼在《摄影之友》的“影像讲堂”线上分享会中调侃着,并开始了他的分享。中国影友们学习摄影的热情让他很惊喜。紧接着第二天,北大英杰交流中心的门口陆陆续续排起了长队,迈克尔·弗里曼将在这里与摄影爱好者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作为职业摄影师和技法畅销书的作者,迈克尔·弗里曼的书一直以满满的干货让摄影爱好者们爱不释手。这次来到中国,在短暂的交流时间里,他还是让每个在场的人体验到了严谨与认真。由于要进行作品演示,弗里曼花了很长时间调试大屏幕的颜色,甚至在觉得颜色不满意时用口述的方式为现场观众描述这张照片的真实色彩。

此次迈克尔·弗里曼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的新书《摄影创作50条》将很快与大家见面。本书汇集了他近几年的所有探索,他说“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说过创造力这个东西很难教授,但我认为后天是可以拥有创造力的。只要你有坚定的意愿要把照片拍好,就等同于有了创造力的火花。剩下的就是如何激发这种火花。”

1. 莫罗尼(非洲岛国科摩罗首都)的市集

2. 女王生日游行,英国,伦敦

3. 哥伦比亚的港口城市卡塔赫纳

迈克尔·弗里曼在中国

2016年9月26日至27日,迈克尔·弗里曼来到中国与《摄影之友》携手为国内影友献上一系列重磅公开课。

在中国停留100小时

举办活动3场

常踞亚马逊摄影畅销书榜第10名

“影像讲堂”线上分享会参与人数约20000人

迈克尔·弗里曼在北大的活动现场给粉丝签名

迈克尔·弗里曼在北大的公开课现场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前来听公开课的摄影爱好者们

猜你喜欢
阿诺弗里罗杰
弗里达·卡罗的睡衣晚会
山那边
消防员的一天
传奇的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去世,享年96岁
川金丝猴的情与爱
弗里达的传奇一生
8名女性指控摩根·弗里曼性骚扰
烤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