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建设及运维道路走廊优化设计

2017-02-21 20:03成剑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36期
关键词:风电场优化设计

成剑锋

摘 要:以河北省蔚县风电工程为依托,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风机设备的运输及后期运维要求,对风电场建设及运维道路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对局部路径进行了多方案对比优化。

关键词:风电场;道路走廊;优化设计

1 概述

风电项目地处河北省蔚县南部,位于太行山脈与燕山山脉的交接地带。风电场区域范围内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山峦绵亘、沟壑纵横。按地理分布,风场区域可分为东、西两片区域,规划面积约为150km2。区域范围内风能资源总体较丰富,本风电场选择单机容量2MW的机型101台。风场区域近邻京、津,交通便利,周边有109、112、207国道、省道和县际道路与北京、宣化、阳原,以及保定市涞源县相连。风电大件设备可通过京张高速或张石高速到达蔚县,再转入“村村通”水泥路到达本风场范围。

由于本风场规划范围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为了降低风电场内道路建设工程造价及后期维护运营成本,在对工程现场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结合大型设备的运输要求,对风电场建设及运维道路路线进行了统筹规划,并对局部路径进行了多方案对比优化。

2 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区域范围内地形较为复杂,为探明区域范围内地质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范围内地形地貌及地质岩性进行了现场踏勘及钻探采集。

2.1 地形地貌

风电场场址区多崇山峻岭,山势较陡,岭高沟深,高程在1400~2150m 之间,属中低山。顶部山丘多呈浑圆状,坡度略缓,一般在5~25°之间;局部呈陡崖发育。山上草植被发育,树木多分布在山体背阴面。基岩裸露少,主要分布在边缘,覆盖层相对较薄,一般小于3.0m,局部沟谷地段相对较厚。

2.2 地质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风电场范围内山体巨厚,少部分地段基岩裸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大部分山体上部存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混碎石;山脚及沟谷地段覆盖层较厚,多为黄土状粉土,根据工程钻探结果,典型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有:粉土混碎石、碎石、强风化灰岩、中等风化灰岩、强风化白云岩、中等风化白云岩等。

3 道路规划及设计

3.1 道路技术标准

本工程场内道路在建设期主要作为风机设备运输的临时道路,主要的通过车型有大型凹形板拖车、多轴线液压板式拖车等;在后续运营时作为检修道路,主要以常规越野车为主;根据以上服务功能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道路路基设计宽度为6m,道路行车道宽度为5米,两侧设土路肩0.5米;根据需要设置排水沟;道路最大纵坡为14%,在局部困难地段可以达到16%,但通过牵引车辆提供助力;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35m。路段采用装载机或推土机拓宽平整,并用压路机碾压密实后加200mm厚山皮石面层。

3.2 道路路线规划及优化

3.2.1 总体路线规划

根据风机机位的分布情况,本风场范围道路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来规划设计,结合现场踏勘的情况,对道路方案进行了分区域专项规划,在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对各区域道路进行了多方案综合论证,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道路路径规划方案,具体如下。

(1)西区(#1~#49)

西区共有49台风机,紧邻河北-山西省界分布,山西境内为已建成投产的风场,故该区域可有两种道路规划方案,方案一:河北侧方案,该方案总体规划为设备可通过京张高速或张石高速到达蔚县,再转入“村村通”水泥路,再以蔚县马铺村东的沟口为起点,向上攀升至#15机位,与场内道路相连接并到达各风机机位;方案二:山西侧方案。本风场紧邻山西侧已建成的风电场,可利用已建风电道路运输风机设备。经现场踏勘,山西侧风电场道路可与苟庄村西侧的省道S201相接,并一直延伸至省界附近到达本风场,总长度约20km,本段道路为相邻风场的进场运输道路,基本具备运输风机设备的条件;该方案上山道路均位于山西境内,道路运输条件较为成熟,但位于省外,需与路产部门或地方沟通协商。

通过对上述两个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方案一道路均需新建,施工工期相对较长,但该路径方案位于蔚县境内,地方协调及后续运维简便,可免去众多后顾之忧,后续施工检修方便;方案二虽可部分利用山西境内已有道路,但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且后续运营维护道路需绕道山西,路径较长将增大运维成本,经综合考虑,推荐方案一河北侧方案。

(2)东区(#50~#101)

本区域共涉及52台风机,根据现场勘查情况,风场道路共有两个规划方案:

方案一:运输道路从邻近已建成的甄家湾风电场接入,直接将道路主线连接到#87风机平台,与场内道路相连接并到达各风机机位;方案二:从甄家湾村南侧的112国道为接口开始攀升,到达#97风机机位,与场内道路相连接并到达各风机机位。

通过对上述两个道路规划方案的技术指标对比可知:方案一利用已建成的风场道路,可大幅减低道路的投资,从路线长度、用地面积、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均优于方案二,且方案一路线范围内工程地质情况较好,工程风险小易于实施,故推荐方案一。

按照以上原则,对风电场道路进行了统筹规划,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在充分考虑平、纵、横指标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尽量实现路基土石方填挖平衡和工程量最少,并对道路的排水设施及边坡防护进行了综合考虑。

本工程经优化设计后的道路工程量约为:路线长度78.1km;土石方开挖937200m3;土石方回填843480m3;山皮石路面78100m3;管涵180道;M7.5浆砌片石边沟3000m3;M7.5浆砌片石挡土墙3000 m3。

3.2.2 局部方案对比优化

本风电场升压站位于村落南侧的台阶高地上,被一道河谷与村落分割开来,根据现场踏勘,进站道路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以升压站西侧已有水泥混凝土道路为起点,沿河谷的南侧(不跨越河谷)延伸,在升压站北侧回转后,向南到达升压站位置。

方案二:进站道路经由升压站北侧的村落,向南跨越河谷后一路攀爬到达升压站位置。

经综合分析,方案一进站道路沿着河谷的南侧直至升压站,长度约2380m,全为新建道路,路径范围以内地势较为平缓,道路施工方便,可降低道路的开挖及回填量;方案二经村落跨越沟谷后可达升压站,长度约2880m,该方案虽可利用村落部分已有道路,但需跨越北侧河谷,跨越及防护工程复杂,工程造价高,施工工期较长,经综合比选,最终推荐方案一。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项目的大规模开发,陆上风电场正向丘陵、山区等风资源丰富但工程建设投资巨大的区域推进,风机设备具有超长、超宽、超高、超重的特征,加之山地风电场地形复杂,风电机组运输对道路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风电场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作为风电场项目的“龙头”,在山区风电场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文章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工程现场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分析,对风电场内道路路线进行了统筹规划,并在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对道路局部路径进行了多方案对比优化,减少了土石方开挖及回填等工程量,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投资,对类似风电场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TG B01-201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2]GBJ 22-8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S].

[3]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猜你喜欢
风电场优化设计
风电场集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与保护
典型山区峡谷风电场装机容量提升应用研究
基于自升式平台的某海上风电场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优化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风电场接入对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及配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