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庐山旅游主体的变迁

2017-02-22 17:15余冬林
文教资料 2016年25期
关键词:近代庐山变迁

余冬林

摘    要: 近代庐山旅游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旅游主体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在肇始时期,以西人为主。在兴盛时期,国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以军政要人、社会名流和富商大贾为主。式微及短暂恢复时期,依然以国人为主,但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关键词: 近代    庐山    旅游主体    变迁

庐山素有“奇秀甲天”之美誉,历史文化深厚,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山、宗教名山。因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盛夏如春,气候凉爽,在19世纪末被辟为避暑度假之地。迨至20世纪30年代,它颇受当政者青睐,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因此,其又成了著名的政治名山、会议名山、国家公园,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从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及旅游形式等方面综合考察,庐山近代旅游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肇始时期(1895—1929)

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租借长冲一带,以避暑度假为主要方向,拉开了近代庐山开发的序幕。这一阶段按牯岭避暑地的开发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895—1905年;1906—1917年;1917—1929年。1895—1905年期间,牯岭避暑地初具规模,主要街道业已基本成形。1906—1917年是牯岭避暑地的快速发展期。别墅数量与来山避暑的中外人士均有大幅度上升。旅游介体如道路、旅馆等基础服务设施日趋完备,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兴起。1917—1929年牯岭开发进入成熟期。牯岭避暑地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为中外人士的避暑度假之旅、观光之旅和宗教之旅。同时,西方旅游文化观念和旅游经营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人经营下的庐山避暑地,成为全国知名的长江流域避暑胜地和疗养中心,各项建设日新月异。

2.兴盛时期(1930—1937)

1929年,李德立离开庐山,西方人主导庐山的历史随之宣告结束。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入主庐山,庐山进入全面开发建设时期,开发建设范围由牯岭避暑地扩展到全山及山下周边地区。1933年暑期,蒋介石夫妇入住美庐,标志着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林森等国民政府要人也多在庐山筑有别墅。1934年暑期起,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各部门均在庐山设立办事处,國家的许多重要会议在庐山召开。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各部会暑期移师庐山办公。江西省政府就此提出把庐山作为“国家公园”来建设①。这一时期,随着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可进入性和接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庐山已成为进出便利、配套完善,集避暑度假、文化观光、会议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近代旅游区。这一时期旅游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有观光之旅、会议培训之旅、科考之旅、修学之旅、节事之旅和文士文化之旅等不同类型。显然,这一时期庐山旅游文化的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3.式微及短暂恢复时期(1938—1949)

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38—1945年,1946—1949年。前一阶段,日寇的“三光”政策,给庐山带来前所未有的浩劫,旅游业因而严重受挫。后一阶段,国民政府重建庐山。1946年7月,蒋介石重返庐山。1947年庐山惨遭大火,山上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损失惨重。这一时期,因日寇占领和内战等原因,庐山旅游业总体而言走向衰落。游客稀少,旅游活动较为寥落②。

在庐山近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旅游主体亦有所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1.肇始时期,庐山避暑度假以西人为主

避暑地开辟后,李德立在外国人创办的报纸上广做宣传。不堪酷暑的汉口、镇江、九江等长江沿岸城市的西人闻讯蜂拥而至。游客量由初期的少量而呈急剧上升趋势③。1905年,牯岭外国避暑者人数有863人。1917年,庐山牯岭租借地已有诸国风格各异的别墅560多幢,在此避暑居住的外国人达1746名,另有为其服务的劳工有1126人④。其中,1924年庐山避暑外国人达到3100人⑤。西人“民十五六年间,人数最多,每年男女到山者,不下四五千人”⑥。后因“华人来山日众,颇觉难以安居”和“汉市萧条”等原因,纷纷归国或转移至鸡公山避暑。

图1    1917-1935年庐山外国避暑人数变迁

2.兴盛时期,庐山避暑度假以国人为主

“民国初年,中外人士来枯岭避暑者尚少,至九年十年后,裙屐杂沓矣”⑦。在此期间,随着庐山成为“夏都”,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到庐山避暑国人猛增,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34年,庐山管理局统计,暑期游客最多有两万两千余人⑧。至抗战前夕,庐山达到了繁荣最高点,夏季中外游客达到三万多人⑨。这一时期,在庐山避暑国人以军政要人、名流富商为主。因受交通条件和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游客主要以汉口、南京和上海等长江流域大城市及湖北省和江西省为主。其中,湖北人居第一位,江西人次之,其余各省以长江流域之居民较多。

表1  1929-1935年国内外庐山避暑人数

图2 1929-1935年国内外庐山避暑人数比例图

3.式微及短暂恢复时期,日寇占据时期,中外游客急剧减少,降至历史最低点

1946年,政府强力恢复,力争建设新庐山。8月,在庐山国人已达13429人。1947年外侨多时至两千人上下,平时常住者有数十人⑩。不过,这一时期,庐山旅游逐渐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到庐山避暑度假的外国人所占比例亦有所不同,以美国、英国和德国为主。现以1935年为例说明。

图3 1935年庐山外侨人数及其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江西省政府统计室:《江西年鉴》1936年版)

综上所述,在近代庐山旅游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主体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肇始时期,以西人为主,多是传教士、外交官和商人等。在兴盛时期,国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以军政要人、社会名流和富商大贾居多。式微及短暂恢复时期,依然以国人为主,但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到庐山避暑的国人,就城市而言,以汉口、南京和上海为主;就省份而言,以湖北、江西等居多。到庐山避暑的外国人,则以美国、英国和德国为主。这不仅与交通条件、城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国社会政治、中外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释:

①吴宗慈著.庐山续志稿.江西省庐山地方志办公室印,1992,183.

②⑨⑩祝顺保.庐山旅游近代化研究(1895-1949).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32,32.

③吕晓玲.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62.

④吴宗慈.庐山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930.

⑤陈云章等.庐山指南.商务印书馆,1925:8.

⑥九江指南社.九江指南,1932:97.

⑦张铁凡.新编庐山导游.中华书局,1937:15.

⑧侯骥叟.庐山小游.江苏教育,1934(5):373.

项目名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近代庐山文化旅游历程研究”(JD117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近代庐山变迁
做一次庐山客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毛泽东登庐山
清潩河的变迁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