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017-02-22 18:01崔伟陈娟
文教资料 2016年25期
关键词:离校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崔伟+陈娟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完善不断,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现象,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解读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特征,分析造成这部分群体未就业的原因,指出目前高校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的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

关键词: 离校    高校毕业生    未就业    职业指导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指离校时已经获得全日制高校毕业证书,但在半年内仍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或在半年内有过短暂的就业目前仍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剧增到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复杂,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离校时仍未顺利就业,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不仅有利于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有利于高校增强办学效果,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解读

面对日益庞大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要做好他们的职业指导,必须找出他们未就业的相关因素,了解这部分特殊群体的相关特征。

1.择业方向不明,就业预期过高。

在对未就业毕业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进行根本性转变,对就业形势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他们并没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仔细思考,自己能找什么类型的工作单位,自己的专业所学能够应聘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对用人单位的未来发展和个人发展空间缺乏理性的认识,仍一味追求稳定、高薪、轻松的工作岗位,大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择业方向模糊。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显示出一方面就业市场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大学生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和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或者脱节,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预期往往高于职场实际,用人单位支付高薪的条件一般是你为企业带来了足够多的利润,而刚刚踏上职场的毕业生大多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基层的锻炼,如果没法认清这样的因果关系,一旦用人单位给予的岗位低于就业预期,很多毕业生宁可选择等待观望,也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从而错失工作起步的最佳时机。

2.岗位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中大部分存在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扎实,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強等问题,缺少岗位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证书,这些自身的缺陷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他们往往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像我们常见的师范类毕业生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取得相应等级的教师资格证,没有通过相关教师入职考试,就没有办法进入相应的教师招聘系列,或在教师岗位的竞聘中被淘汰。当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出于自身企业的发展目的,一般倾向于有实践经历或者工作经验的人员优先进入单位,即使选择应届毕业生时,也是选择综合素质全面、有基本从业资格证书、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入企业。

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不屑于努力学习、不屑于考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忽视专业和技能的重要性,诚然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虽不能代表人的全部能力,但往往是就业的敲门砖和试金石,在同样处于职场初期的毕业生面前它就转化为了就业优势,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往往决定着你的岗位能力水平。纵观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他们的职业素养、学习成绩、心理素质、就业能力都表现较弱,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用人单位希望看到毕业生最好的一面,希望录用最满意的毕业生,因此只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才有可能顺利就业,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

3.就业动力缺乏,职场经验欠缺。

一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主观上回避就业,他们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家人对于他们的就业要求也没有特别强烈,也有某些学生沉迷于游乐,宁肯回家“啃老”或者选择在社会“漂游”,也不愿意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关键时期,比较懒散,对就业信息不关注,参加招聘会也是流于形式,没有认真组织自己的应聘材料;另外有部分学生执著于追求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但是由于考试日期、考核周期等因素,一旦考试失利,因为没有充足的就业准备,导致就业错过了最佳时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由于主观不努力,而另外一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失利,往往是因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求职技巧等职场经验欠缺所致。一些毕业生在实习期或者试用期,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当发生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强度增大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没有采取理性应对的方式,而是跟着一颗冲动的心,选择了跳槽离职,长此以往,职业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职场认知能力却不断下降、抱怨增多,不利于后面的就业。还有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往往在校期间就比较内向,内心比较脆弱,不能经受求职的失败,不愿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执拗于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中,往往在等待中错失了就业的黄金时间。另外有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由于在求职面试中缺乏技巧,求职材料准备不充分,不善于语言表达,没有显现就业竞争优势导致就业竞争的失利。

除了上述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观上因素导致没有就业外,还有各种客观原因导致就业困难,如生理缺陷影响就业,如企业人为限定了类似于年龄、性别、地域、户籍等相关入职条件,如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等,这些也是高校职业指导的重点帮扶对象。

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就是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1]。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主要针对于在校学生,而毕业生完成学业后基本不在学校,对他们有关的职业培训的深入、个体信息的跟进、用人单位的推荐等都存在流于表面甚至应付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和市场意识的培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实现大学生健康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的失业,也就是由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错位所致,而这种错位与高校的职业指导导向和人才培养有直接的关联。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和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毕业生离校了却未就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学校来年的招生数量及办学规模,因此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努力打造“高就业率”态势,把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作为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职业指导全程覆盖的理念。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也只是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办理就业手续等程序化的指导和服务,仅仅满足于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推向劳动力市场,忽视对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思考,缺乏以人为本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这样的职业指导造成的后果表面上看帮助毕业生一时找到了工作,完成了就业工作任务,提高了就业率,实际上缺乏稳定就业的基础,很快再次成为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

2.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体系尚未形成。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现象,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就业保障政策,但是对于政策的宣传和政策执行力还不尽如人意。国家规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地方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但是部分毕业生不满意他们的服务,认为没有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际的职业指导过程中,相关地方职能部门还不能准确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为完成任务实现就业而指导,短时间的职业培训无法让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职业指导质量有待加强,职业指导能力有待提升。

另外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还存在滞后现象,高校就业部门虽然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了实名登记,但是由于高校生源遍布各地,很多毕业生离校后就变更了联系方式,以至于对离校毕业生的后续跟踪中断,使得高校、用人单位、政府、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之间未产生有效的合力,给离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增加了不少障碍。

3.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还不完善,人员构成主要由学校的就业部门人员,行政人员、辅导员、各学院(系)的总支书记兼职担任,虽然采取了集中备课、开设讲座等形式来提升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但总体上跟专业课程教学相比,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培训,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专家级人员缺乏,工作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足。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往往采用了大课教学形式,很难形成一对一的有效指导,无法满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

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是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离校未就业现象,“不仅给我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造成全社会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因此如何在未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使他们能够尽快顺利就业,已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3]。

1.提升职业指导的深度。

(1)高校和地方就业服务机构要形成职业指导的合力

高校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的职业指导要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搭建职业指导工作平台。目前国家人社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力争使每一名有就業意愿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管理体系,通过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培训寻求等方面的调查,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精细化分类职业指导。高校和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进行联动,完善对本区域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库等平台充分掌握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就职意向、就业需求等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2)积极建立与社会行业企业合作育人机制

高校要积极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中渗透就业动态、择业理念,请企业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高校要通过参观企业文化、企业顶岗实习、职业规划训练等途径,让学生提前具备职业规划意识,接受较为系统的职业规划培训,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缩短与社会对接的成本,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后求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

(1)利用新媒体积极推送未就业毕业生相关政策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高校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要借助于互联网、借助于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效能。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2013年起开始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促进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毕业生离校后,主要通过学校的宣传来获得相关就业信息,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肩负着对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的重任。学校除了通过传统的网络平台发布外,还应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语言类型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以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为人才服务机构后期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4]。

(2)和地方职能部门联动组织有效的宣讲活动

高校应主动和地方就业服务部门联系,除了必要的职业指导课程外,高校可以在毕业生在校期间邀请当地的就业服务相关部门走进高校,开展就业失业登记、创业补贴、本地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宣讲和咨询,使得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大体了解了毕业后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引导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有良好的就业准备状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为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有效帮助。

3.深化就业援助的广度。

(1)注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心理疏导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苦涩和焦急的,多次的面试不成功、求职失利甚至会导致个体自信心的严重缺乏。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要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新认识个人面临的问题,增强其择业自信心;同时借助科学的测评系统,通过对未就业毕业生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协助未就业毕业生找出问题,帮助他们发挥特长、挖掘潜力,制订行之有效的求职计划,早日完成就业。

(2)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职前培训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地方的就业服务部门要积极配合,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相关的就业岗位信息,针对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提供与之相吻合的就业信息,通过专项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等形式,促进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对于职业技能方面欠缺的未就业毕业生,高校可以和相关社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开展职前适应性训练,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拓宽供需合作的维度。

(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想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高校要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创业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努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创业培训、融资服务等服务,通过校企合作等有利条件参观企业,和企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企业创业经验,引导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创业。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区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完备的、互通互联的岗位信息库,健全供求信息的收集机制和共享机制,高校定期开展企业用工調查,及时掌握重点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定期开展就业信息的分析和研判,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总而言之,就业是民生之本,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顺利就业关乎自身的发展和家庭社会的稳定。作为教育工作者,转变学生择业观念、有效推进职业指导、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我们责无旁贷。因此,多方应共同努力,真正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蒋詹.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科教导刊,2015年12月(下).

[2]李文静.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7).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EB/OL].中国教育在线就业快讯,2013-12-9.

[4]刘慧.社会哲学工程视野中的高校毕业生自愿性不就业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猜你喜欢
离校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学生放学后未离校被烫伤谁来担责
基于流程可配置的数字化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