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老歌的改编和翻唱应遵循的原则

2017-02-23 11:41李飞
艺术评鉴 2016年23期

李飞

摘要:随着国民主流意识的提升,中国的部分经典老歌无数次在全国各地唱响,无论是配器上还是演唱风格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电视荧屏和各种晚会的时尚。这不仅是流行音乐一次大胆的创新,也是对流行音乐严峻的挑战。应该如何进行改编和翻唱?本文以玖月奇迹等优秀歌手改编演唱经典老歌的成功经验为参照,对流行歌手改编演唱经典老歌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究,旨在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在经典老歌改编、翻唱及鉴赏方面提供浅略的学习方法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典老歌 改编翻唱 方法原则

经典老歌是人们对红色经典歌曲和中国经典民歌的通俗称谓,红色经典歌曲是中华儿女对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红色历史记忆,中国经典民歌则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经典作品凝聚着历代艺术家们的智慧,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主流意识的提升,这些经典老歌又一次在全国各地唱响,一批批流行歌手,抱着对经典的崇敬,不断改编、翻唱经典老歌,这不仅是流行音乐一次大胆的创新,也是对流行音乐严峻的挑战。应该如何进行改编和翻唱,或者改编演唱经典老歌要遵循哪些原则?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原作的思想内涵、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

金铁霖先生曾经说过:“歌唱者的歌唱表现不只是凭声音技巧,而必须首先理解歌词的内容,找到歌曲的主题思想,理解歌词作家写他们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情况,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1]可见,演唱者要把理解、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情感色彩、风格特征放在首位。“因为没有思想内涵的歌唱必然会成为游离思想之外的无病呻吟,让观众听后味同嚼蜡,甚至在演唱形式与表现内容上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尴尬局面。”[2]主题是一首歌的灵魂,时代背景是歌曲产生的本源,情感色彩和风格特征是透过作品的歌词,旋律、节奏等体现其个性特质,所以这是改编、演唱经典老歌成功的关键点。

红色经典歌曲之所以称其为“经典”,是它们的思想内涵几乎都是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充满着正能量。而经典民歌大多数是赞美祖国的山川、河流以及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等。所以在改编经典老歌时,首先要分析这首歌表现的主题、时代背景、情感色彩,如优美、深情、恢宏、大气、铿锵有力、昂扬向上等特点,以及它的风格特征,是颂歌类、抒情类还是进行曲,是民歌风味还是戏曲风味等等。

譬如玖月奇迹改编、演唱的《万泉河水清又清》,这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唱段,其主题思想是“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营造的是军民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独具海南岛的地方风味,情感真挚、轻盈活泼。玖月奇迹深刻理解和把握了原作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情感色彩、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流行元素丰富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其不仅具有流行歌曲的通俗美、情感美和时尚美,还充分保留原作的民族韵味和风格特征。演唱上以双排键电子琴多功能的和弦色彩伴奏,营造了欢乐喜庆的气氛,运用女声清亮的音色、纯净的音质以民族唱法完成原作主旋律并加进通伴男声,然后加入男声粗犷、豪放的流行唱法,重唱原作的主旋律伴唱段,再切入流行元素的衬腔以及合唱,最后在充满激情的通俗男声合唱中终止,使歌曲不仅民族韵味十足,而且气场强大,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最佳契合,仿佛把观众带入当年的五指山下、万泉河边,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给观众耳目一新、震撼心灵的视听享受,成功完成了这首经典老歌的改编演唱。

但是有些歌手在改编演唱经典老歌之前,根本没有做过分析作品的功课,而是随意发挥、直接宣泄,随意改变原作的节奏、旋律、音型和风格,完全曲解了原作的创作意图,导致观众听后感到满头雾水,有种不知所云、味同嚼蜡的感受。所以,流行歌手改编演唱经典老歌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内涵,详尽了解原作的时代背景,认真研究原作的情感色彩和风格特征,才能进入改编演唱状态,这是改编演唱经典老歌能否成功的秘诀。

二、尊重和保留原作的民族美学品格

我国学者郭建民对中国民族美学品格是这样界定的:“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诗文、民歌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哺育了中国戏曲,并塑造了韵味这一独特的美学品格,但同时也为另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民族声乐提供了近距离的参照。”“韵味,就是语言表达、声音的表现以及情感的抒发——演唱艺术创造的意味深长、情感深刻的境界。”这里所说的“韵味”,就是“民族美学品格。”

红色经典歌曲,绝大多数属于民族声乐作品,如《唱支山歌給党听》《红梅赞》《洪湖水,浪打浪》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同样,诸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爱的奉献》《青藏高原》等歌曲,从调式、调性、旋律音型、和弦配置、情感色彩诸方面都具有中国民族韵味,只是唱法不同罢了。中国老百姓,听一首歌、一个戏曲唱段、一部曲艺作品通常都说好不好听、有没有“味儿”,这个“味儿”就是“韵味”,也就是民族美学品格,可见,“韵味”在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中何等的重要。

因此,改编演唱经典老歌必须而且一定要尊重、保留原作的民族美学品格。在近年来流行歌手改编演唱经典老歌的实践中,不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腾格尔改编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这首歌的原唱是女声独唱,具有浓郁的云南滇西民歌风,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神韵”。腾格尔运用他那浑厚,并且略带沙哑的嗓音,注入浓浓的情感。尤其可贵的是,他很好地运用了声音强弱的表现技法,该强时大胆地强,该弱时弱到最佳状态,该延长时就延长到位,把这首歌唱得撕肝裂肺,充分发挥流行歌手以情感宣泄见长的优势,使人听后不仅感受到云南民歌纯净、娓婉、动听的浓浓韵味,而且,更有“情到深处、回味无穷”的感觉。还有冯晓泉、曾格格夫妇改编演唱的陕北民歌《想妹你就招招手》,这首由王二妮经常演唱的民歌,观众再熟悉不过了,但是经冯晓泉、曾格格用流行手法进行改编演唱,观众听后就另是一番味道。改编者用流行手法配器,给出一个苍茫的意境,接着曾格格用民族唱法演唱原作第一段歌词,接下来冯晓泉切入一段说唱,之后是冯晓泉翻唱原作第二段歌词,接下来加入一个流行乐段的演唱,结尾还回到民歌唱法上终止。这样的改编既保留了原作高亢、直朴的陕西民歌韵味和风格特征,又有抓人的流行表现方法,真正做到民族的“韵味美”和流行元素的“时尚美”的最佳契合,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事实证明,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和流行音乐是完全可以联姻的,关键要看流行歌手如何进行再创作。经典老歌,在中国观众中早已耳熟能详,如果你的改编演唱失掉了民族的韵味,观众绝对不会认可,如果你的改编演唱又时尚又有中國味,观众就会给掌声,这就是为什么一再强调流行歌手改编经典老歌必须尊重和保留原作民族美学品格的道理。

三、尊重和保留原作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于声乐艺术审美价值,郭建民先生在《声乐文化学》一书中这样写到:“正是‘语言的歌唱或‘歌唱的语言赋予声乐艺术文化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正是‘歌唱的语言把艺术的审美带入到一个流动和无限开放的状态,正是‘歌唱的语言给声乐艺术作品(歌曲、歌剧等)以丰厚的蕴藉,幻化无穷的诗情画意与文化品质和赋予生命身体的神韵与美感”这里的“声乐文化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和“神韵与美感”就是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它是通过歌唱语言形成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这就是艺术的审美价值。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在太行山上》《情谊深长》《英雄赞歌》等,仿佛把我们带到昔日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心灵受到启迪,思想受到教化,这就是红色经典歌曲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中国经典民歌,则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具有意蕴深厚的艺术审美价值。

如何实现民族风格与流行风格的最佳契合,玖月奇迹为我们作出了成功的典范,以川西民歌《康定情歌》为例,他们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保留原创优美动听、乡音浓重的民歌韵味,通俗男声五次演唱的都是原作的曲调,并且是原汁原味饱含深情的演唱;2.加进流行元素悠长的衬腔,而且这种衬腔是原作的核心旋律音型,三处衬腔真是画龙点睛之笔,既保留原作的深情隽永的美感,又增强了原作撩人心扉的艺术张力;3.两次切入通俗流畅、朗朗上口的流行乐段,借以丰富歌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4.后半部分有两个与观众互动的乐句,最后一个音用渐慢的延长音悠扬终止。这样处理极大地丰富了原作的流行元素和表现手法。整首歌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强大的气场、抓人的旋律,不仅给人“余音绕梁、神韵不散”的审美享受,而且充分保留了原作沁人心扉的艺术审美价值。可见改编演唱经典老歌有着极大的潜力,也为流行音乐,尤其是流行歌曲提高艺术审美价值提供了成功的参考。

综上所述,改编、翻唱经典老歌,是中国流行歌坛大胆的尝试,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流行音乐多元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改编、翻唱中,一定要牢记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内涵、创作背景、情感色彩、风格特征;牢记尊重和保留原作的民族美学品格;牢记尊重和保留原作的艺术审美价值,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进行再创作,不断创新改编模式和方法,有效抵制粗俗、低俗、庸俗对流行音乐的侵蚀,使改编、翻唱的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成为当下的一种特色和时尚现象,不断促进流行音乐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铁霖著,邹爱舒整理.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74.

[2]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