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2-24 07:38翟艳丽
关键词:科研院所河南省协同

翟艳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翟艳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1计划”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旨在加快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目前,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发展中还存在协同单位层次低,协同创新水平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对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重视等问题。结合“2011计划”精神,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中心组成结构,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参与中心建设,积极提升中心的协同创新效果,提高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注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协同创新;重大需求;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1]。“2011计划”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及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旨在加快机制体制改革,转变创新方式,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2012—2014年河南省分3批公布了共33个协同创新名单。2016年上半年第一批立项的13个中心顺利通过第一轮建设周期验收。2012年立项以来,这13个协同创新中心有378名博士后出站,培养博士研究生815名、硕士研究生8 418名、本科生23 339名;发表高水平论文2 143篇,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 069项,获得科研经费16.64亿元、省部级以上奖励376项;制定的新工艺、新产品1 028项,制定标准82项,授权专利731项,发明专利575项,技术转让获利1.4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近133亿元[2]。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4年来,33个中心均取得了一些成果,实现了申报时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但是调研发现,各中心在其发展过程出现了很多共性的问题。本文将紧紧围绕这33个中心发展状况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够促进其健康良性发展。

一、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分布

2012—2014年这3年批准建设的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立足于解决传统优势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的科技问题、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问题、文化传承创新问题等3类问题。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中,由郑州大学牵头成立的6个,占18.18%;由河南大学牵头成立的4个,占12.12%;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3个,占9.09%。此外,由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分别牵头成立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各2个,另外11个中心分别由11所高校牵头成立。从33个中心的分布可以看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3所高校牵头成立的省级中心占总数的39.39%,分布非常不均,主要集中在科研水平较高的高校,而对于科研实力相对落后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很多都没有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中。

二、 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中心的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显著,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富有成效,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通过考察发现,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心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协同单位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高校的人才、学科、科研平台等创新要素与行业企业和相关部门高度集聚和深度融合。然而,在此次调研中发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往往局限于河南省内,省外乃至国外的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很少,省外企业、500强企业也比较少。2012年成立的13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中,高校共15所,国内省外“985”“211”等院校仅2所,国外高校也仅仅2所;科研院所共20所,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内,省外的科研院所仅5所;合作的企业中,仅有1家省外企业。2013年成立的12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中,高校共11所,主要为河南省内高校,国内省外高校仅有4所,国外高校仅有2所;科研院所共13所,国内省外的科研院所仅6所;合作的25家企业中,仅有2家省外企业。2014年成立的8个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协同单位中,高校共有8所,国内省外“985”“211”等高校仅1所,国外高校也仅1所;科研院所共9所,省外的科研院所4所;合作的企业中,仅有1家省外企业。

(二)协同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协同创新中心需要将自身科研优势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践,与传统的产学研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产学研通常涉及的学科比较单一,往往以企业的特定需求为导向。而协同创新相对于产学研而言,涉及的面比较广,它包含理论创新、应用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资源共享创新等[3]。各协同单位往往能够强势互补,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实践。但是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协同创新中心对于协同创新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协同创新的含义,只围绕某些项目开展微观层面上的协同创新,没有从战略层面上围绕宏观行业、行业转型发展及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中亟需解决的重大共性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机制体制。此外,协同创新中心普遍存在协同研究虚化、协同形式化等问题。从目前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状况看,很多中心虽然都在普遍强调“协同”,但是有突破性的创新非常少,所谓的协同往往还停留在“新瓶装旧酒”的阶段,关于“协同”的很多理论探索及实践活动往往被虚化。调研中发现,很多协同创新中心通常以设立一些理事会、秘书处等形式表明“协同”。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牵头高校和各协同单位对于很多需要共同解决的实际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各单位的权利义务、绩效考核等都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推进。在对首批13个协同创新中心的验收中,发现部分协同创新中心仅仅是通过论文互挂、学分互认、学生联合培养等简单方式实现协同,显然这样体现不出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水平。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河南省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目的在于逐步构建需求导向、要素完备、体制畅通、创新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切实增强高校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河南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很多协同创新中心在申报初期提出的目标是在建设周期内争取发表一定数量及质量的SCI、EI、SSCI等检索的期刊论文,争取获得一定数量及质量的高级别奖励。从多个协同创新的建设发展上也可以看出,很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效集中体现在科研创新、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交流、条件保障等方面,中心更像是一个学术机构,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明显不足。对已验收的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调研发现,很多科技产出仅仅停留在论文、获奖的数量上,实质上源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能够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成果更是寥寥无几。作为文化传承类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更多地将目标定位在论文、纵向项目、获奖、著作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起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智库”的作用;作为行业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类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没有在高校的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做非常有效的对接,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合力,以至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差。

(四)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思考

“2011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4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并按照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3个步骤开展工作[4]。河南省2012年批准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均于2016年4月进行了第一个周期的验收。根据对这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调研发现,部分协同创新中心在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技术研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这部分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汇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资源,具备了较为良性的中心运作机制,有能力实现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但也有部分协同创新中心制定的机制体制改革虽然目标明确,但是执行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存在“东拼西凑”现象。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经过一个周期后还没有足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心与成立协同创新中心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同时,有必要思考一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协同单位的层次

河南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综合发展体。要想中心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在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及牵头高校的领导下,广泛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充分发挥联合创新的资源优势,渐渐形成有特色、办事效率高的学术综合体。中心各单位之间需要通过“协同创新”达到“1+1>2”的成效。因此,协同单位的选择要非常慎重,各协同单位要合理分布在理论创新、应用创新、转化创新等多方面,避免各单位之间的重复建设,进而避免影响协同创新中心的产出效率。此外,为了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的正常运作,牵头高校应该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及各种体制机制、制定中心目标、分配任务、考核绩效、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和魄力,同时每个参与单位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保证分配到的任务顺利实施。

(二)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创新的因素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要想走出河南,走向世界,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学术高地及高水平人才的培育基地,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在国家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有85.71%的中心拥有两院院士,有35.71%的中心聘任了“千人计划”学者,有92.86%的中心聘任了长江学者,35.71%的中心聘任了国家杰出青年计划获得者[4]。以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为主体的高水平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集聚,逐渐形成这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协同创新中心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以河南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成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之所以成为河南省首个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的中心,与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骨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5]。

(三)积极完善中心的协同创新效果

为了完善中心的协同创新效果,首先,需要各中心从观念上进行创新,深入理解协同创新的含义,对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中心使命认识到位,并与传统的产学研区别开。协同创新中心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而言,更加强调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问题也比较繁琐,需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解决。因此,协同创新中心往往需要集聚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部门的优势资源,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积极因素,实现人才、硬件、文化、经费等多方面的共享。协同创新并不是把高校、科研院所往生产上转移,而是说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需要围绕协同单位中的企事业单位、政府的重大需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其次,需要增加各协同单位的贡献度。目前协同单位的作用之所以发挥的不够明显,主要是因为省拨经费激励与引导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不够,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的机制不完善,协同体之间没有形成内生的动力。要更好地发挥中心各单位的作用,需要充分落实相应的体制机制,调动各协同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制度的保障下,将企业纳入到高校、科研院所这一创新链中,逐步突破企业自身的功能边界,激发其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动力。

(四)积极提高中心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

作为中心主体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各自追求的目标、所需的人才不尽相同。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在其科研评价指标体系里更看重的是课题、论文、论著、专利等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更需要学科领军人才和高学历人才;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不断进行产品的升级,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更需要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服务人员。如何以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校和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便成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心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心经济社会服务能力,一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要各个中心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人才聘用、绩效激励以及科技活动人员流动机制,从而实现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匹配和融合,实现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逐步调整现用的科研评价体系,改变原来单纯以论文、论著的数量和质量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方式[6],着重强调中心的人才质量和经济社会需求满意度,逐步运用以创新的质量、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为基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心的科研质量,在必要时候对于应用型的研究考虑使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创新成果转化率、实际应用效果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进行重点评价。

(五)注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心的建设不可能在一个周期内完成,它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各中心应该将自身的学术、人才及学科优势和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需求相结合,不断凝练协同创新方向,科学谋划、逐步推进、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心的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需要各中心有清晰的建设思路,树立协同理念,建立协同机制,不断加强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顶层设计研究、对制约河南省行业企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研究。促进高校企业间人才的有效双向流动,不断提高中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中心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及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中心不断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河南省最早成立的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已经于2016年4月通过了第一轮建设周期的验收。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将完成第一轮周期建设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委托给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潜力的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对中心的第二个周期建设给予合理的经费支持。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激发各个协同创新中心的活力,不断提升中心的实力,进而提升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丁烈云.实施“2011计划”的意义、重点与难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11-14.

[2]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河南省第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期末验收情况的通报[EB/OL].(2016-07-05)[2016-10-15].http://www.haedu.gov.cn/2016/07/05/1467700050728.html.

[3]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研究,2012(2):161-164.

[4] 危怀安,疏腊林,聂卓.我国 “ 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70-73,86.

[5] 王庆丰.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15(3):16-19.

[6] 王洁方.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科技,2014(4):59-61.

(责任编辑:蔡洪涛)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in Henan Province

ZHAI Yanl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China)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novation ability enhancement, also known as“2011 Plan”,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major demand and its aim is to speed up the mechanism reform, change the mode of college innovation, break barriers that exist in colleges and other innovation subject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2011 Pla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should be built; high leve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well-known enterprises should be attra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er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ect of the center should be actively improved; the service abil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actively improv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center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jor dem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10-10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研究”(15A630073);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创新模式研究”(15A630005);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高等学校科技人才绩效管理研究”(15A630040);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配置评价及优化系统构建”(15A910003);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管理模式研究”(142102310123)

翟艳丽(1982—),女,河南遂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筹优化、科研管理与评价。

G526.3

A

1008—4444(2017)01—0023—04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河南省协同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