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2017-02-24 12:29
美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刘盈晋灵公赵盾

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官的史德。

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事实曲直的责任界定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这句诗里讲了《左传》里的两段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抒杀了齐庄公,另立新君。史官如实记载:“崔抒弑其君”,被崔抒推出殿外斩了。史官的二弟继任,再写“崔抒弑其君”,再被斩。三弟继任仍写“崔抒弑其君”,又被斩。最幼的弟弟赴任后,还是如此书写。邻国的史官闻讯后,都捧着“崔抒弑其君”的史简来到齐国,“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前往”。崔抒害怕了,不得已接受了这样的史记。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不是以古鉴今,而是“以史制君”,“君史两立”。撰写历史的第一要义是制约当朝君主,给胡乱作为的昏君贼臣披上“恶名”,遗臭在后世朝代里。“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抒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古代的史官地位很高,由最有学问的人担任,如同爵位,可以家传世袭。

赵盾是晋国失宠的权臣,为躲避晋灵公的政治迫害,逃往邻国,但尚未出国境,晋灵公就被另一个大臣杀了,他知道后返回都城,继续主理国政。董孤是晋国的史官。他对这个事件的记载是“赵盾弑其君”。赵盾对此很恼火,让董孤作出解释。董孤说,“您身为国家正卿,虽然出逃了,但没有出国境。回来后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就是记载您弑君的原因”。赵盾尽管委屈,但还是勉强接受了。孔子对这两个人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惩。惜也,越竞(境)乃免”。

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官,受过腐刑,被政府割去了男根,但他干出的是真爷们的活。身为史官,胸中有正义,有担当,脑袋里也装着醒时醒世察人心的史家衡尺,对国家形态,以及社会生态的记述,包括对当朝皇帝的判断,做到了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写汉高祖刘邦,既写他的建国伟业,也写他的“慢而侮人”,同时还写他的死对头项羽,刘邦叫《高祖本纪》、项羽叫《项羽本纪》,不仅规格一样,而且把项羽放在刘邦前面。写第二代皇帝惠帝刘盈,因为他羸弱无为,一切听命于母亲吕后,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是设《吕太后本纪》,把刘盈的具体事迹纳入其中。写第三代皇帝文帝刘恒,既写他亲民养国,尤其写到免除 老百姓十二年的田租(农业税),也写他的赏罚不分明。写第五代皇帝武帝刘彻,写他励精图治,拓展国家大局面,也写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卖官鬻爵。这样的体例设置,以及这样的具体笔法,放在后世,恐怕是要掉好几回脑袋的。唐代的史学家刘知畿, 盛誉上边几位史官有“强项之风”,项是后脖梗子,不管怎么往下按,都是不肯低头的。

中国的史官制度,到唐代被李世民终结的,改為史馆制度,国家历史由一个人写,改为集体编撰,“领班大臣总知其务,书成进御。”宰相担任总撰官,史书写成后由皇帝审定。“以史制君”“君史两立”的体统至此成为过去式。李世民为什么进行史官制度改革,说穿了,就是担心对自己的历史结论,因为他是采用非正常手段登基做皇帝的。

史官的存在价值是督察政治雾霾,使社会清醒。如果历史学家集体闭嘴,不发出声音,放弃他们的责任和担当,苟活安命,或者去升官发财,这样的时代会失真的。

穆 涛

猜你喜欢
刘盈晋灵公赵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离家7年后,我归顺于单亲妈妈的“魔掌”
废储风波
翳桑之报
另类突围“校园货”:年轻的痛猝不及防
举手之间的善意
应是“提弥明”
危如累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