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英语现象

2017-02-25 21:20李家琛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方言青岛英语

李家琛

【摘要】同样处于沿海,青岛和上海一样存在的“洋泾浜”现象,本文总结了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的部分用词个例,对当代的中西语言融合做了分析。

【关键词】青岛 方言 “洋泾浜”英语

作为一种特殊现象,上海“洋泾浜”英语曾经在部分区域流行很久并影响到后来。青岛,作为开放较早的城市,同样存在这个现象,但由于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历来没有被命名,只是在方言中体现。

一、从上海的“洋泾浜”英语现象看青岛“洋泾浜”英语产生的必然性

洋泾浜,原本是上海市一条非常普通的河流名字,后来被作为 英、法租界的分界线,逐渐成为了上海租界、十里洋场的另一个名字。洋泾浜英语产生在这个时期的这个地点,从使用功能看依然是一种语言工具,只是因为时间和地点和巧合。他是上海本地话和外来语言(英语)的相互交融,是本土语言和外来语言在畸形环境下产生的畸形结果,是上海话和英语的相互变形、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正式的语言一般会有字、词、句的规范和法则,而洋泾浜英语突破了各种规定和规范,更加口语化,更加贴近基层民众,在特殊时期方便了人际交往的需求,以其简单、便利性迅速被民众接受和推广。

上海“洋泾浜”英语从萌芽到大面积流行再到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间经历了一段时间,在特点时期有一定的存在意义,是上海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渊的历史意义大于文化价值,其实用性能也远大于研究价值,作为一个时期的时代产物有一定的必然性。

同样是沿海通商口岸,同样有过被列强统治的历史,同样有中外人士交往的需求,青岛同样存在“洋泾浜”现象。

1898年3月6日,中德签署《中德胶澳租借条约》,青岛部分区域被租借割让,以德国为代表的列强开始了在青岛的统治和殖民。政治的沦陷,直接决定了经济和文化的退让,德国在青岛期间营造了欧式风格的建筑,修缮了强大的地下排水系统,自然也在精神层面影响着青岛的语言、文化和风俗,这种影响通过人际交往逐步扩大, 青岛话和外国语言的结合自然难于避免,青岛“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就不是偶然了。

二、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英语词汇个例

青岛“洋泾浜”英语现实存在,自然会影响到青岛的方言和本土文化。现如今,一些看起来土生土长的词语,其实骨子里带着的是“外国血统”。

例如,旧时青岛啤酒厂的工人使用一种四轮车进行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被大家称为“轱辘马”,这是日本占领青岛时期带来的语言,来自日语的“车”“kuruma”;

德国占领青岛17年,德语对青岛话也带来了很大影响。青岛话里年轻女孩子被亲切的叫做“大嫚儿”或“小嫚儿”,这种叫法与德语中的女士“Dame”(音嗒么)发音相近。还有平常青岛人使用的“古力”也是一个典型的德语发音。“古力”,是青岛人对“窨井盖”的独有称呼,音译自德语“Gully”,也就是沟渠、下水道。

什葛列特(德文Zigarette Herr)香烟,今已不用。但现在老青岛人仍有人称雪茄烟为“什(shi)葛子”,仍沿用了这个语源。

啤酒的德文是Bier。在过去的字典中是查不到“啤”字的,1903年英、德商人创办了青岛啤酒厂,人们根据英语的发音译作翻译而来,加上啤酒有部分酒精,慢慢地被叫做啤酒。啤酒旧时又有叫做“皮酒”、“比酒”的。日本人由荷兰语Bier译作ビ—ル,更有全部作为音译的“啤露”。现在的年青人已很少知道了。

青岛有一个名牌,当年叫利勃海尔。现在老城区的住户中还在使用着琴岛——利勃海尔的冰箱,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怀旧。利勃海尔源自德文。利勃,德文lieb,可爱的,可亲的。海尔,德文herr,先生,绅士。利勃海尔就是好好先生的意思,它也是一家德国公司的名字。这几个字和青岛很有些渊源,也算是青岛话中的外来语吧。

青岛话里还有英语的发音:英语“Scratch”,意思是抓挠、搔痒,而青岛话中抓挠这一动作被叫做“Kuai”,正是从“Scratch”音译过来的。以前青岛家家户户用煤饼和木柴烧火做饭取暖,每到深秋时节各家各户的男人会爬上屋顶,用一根长绳拴个大秤砣,缓缓放入“伏台”,反复上下提放,清理“伏台”内的堆积烟灰物,力求烟道通畅,保证一家人冬季取暖的需要。“伏台”来自于英文“Vent”一词,原意是通风口,出烟孔。中文译做烟囱。

老青岛人将鸣响警报叫做“拉哞”,此语来自德语中“警报”一词“alarm”。每逢大雾,团岛的雾笛就会鸣叫,老青岛称之为“拉哞”。每年的11月14日是德国军队侵占青岛的日子,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市政府决定于每年此日试鸣防空警报,市民也称之为“拉哞”。

青岛人把拳击比赛叫做“铆克斯”,来自于英文的Box,是拳击的意思。而青岛方言中的动词“铆”就是用拳头猛力打击的意思。这也给“铆克斯”这一音译词加上了一重青岛本地色彩。不锈钢在以前还属于稀罕物,“尼根儿”就是老青岛人对这种坚硬而又耐腐蚀的新制合金的称呼,这来源于英文 “Nickel”,意思是鎳——同样也是承制不锈钢的主要材料之一。一种用白色铝皮做成的圆形小桶被老青岛人叫做“米达罗”,来自俄语中的“水桶”。过去许多青岛市民把钢卷尺叫做米达尺,来自英语中的米达“meter”,与法语中的“mètre”发音相近。

另外青岛话中把“人”念成“银”同样也是受外来语的影响。“人”的汉语拼音“Ren”外国人怎么也学不会这种发音,他们便根据汉语拼音拼写出了自己读起来比较简单的“Yin”,时间长了便成了“银”。

总体来看,青岛洋泾浜英语具有以下特点:1.没有形成规模,传播范围和使用人群不大,词汇量也只是小部分,整体影响不大;2.所有的用词只是口口相传,没有任何规范和记录,没有上海《洋泾浜英语手册》那种总结性的文献记录;3.所有的词汇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升华的,结合了中西特点,词汇基本都是生造的,没有规律可循;4.不同于上海的洋泾浜英语,青岛的部分洋泾浜英语有外国人适应中国语言环境的因素;5.完全没有语法规范,全部适应沟通和交流的方便。

三、客观看待新时期中西交汇中的“洋泾浜”现象

与近代中国出现的洋泾浜现象类似,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紧密,外来语现象便是新时期的洋泾浜语言。

首先,吸收外来词往往被视为一个社会见多识广的积极标志,但必须把握住必要的度,不能一味的完全排斥,更不能盲目的全盘接收,尤其是年轻人的过度使用现象严重令人痛心。

其次,要像客观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一样适度吸收外来词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列举大量来自英语和日语的外来语为例,“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其三,不管是外来词“入侵”了汉语,还是汉语“吸收”了外来词,在这场纯洁性与实用性的对决中,汉语能否健康“成长”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关心的问题。外来语不应被消灭,也消灭不了,如何使其更好的被吸纳才是解答的关键。

总之,青岛话中的洋泾浜语,或者说是外来语,虽然带有外来殖民色彩,并且与中文的表意功能相左,但它们仍然是青岛方言的一大特色分支,承载着语言的独特魅力,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如作家王蒙所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

猜你喜欢
方言青岛英语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