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孙中山先生中国梦的基石

2017-02-25 18:49张宏光
黑龙江史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和平统一孙中山爱国主义

张宏光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尤其是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梦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可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当今,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国要应对挑战、实现中国梦就要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把人民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热情激发出来,进而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近代中国的思想主线是“爱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先生先生毕生的革命活动,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思想是他站在时代前列的不竭动力;爱国主义是他全部学说和革命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一生奋斗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他实现“振兴中华”梦想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历史责任的爱国主义梦想

实现中国梦是领导者的历史责任,也是每位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4年,孙中山先生在给美国人民的呼吁信中写道:“拯救中国完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

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石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凝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道德情感。其突出表现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父母之邦的忠诚,对祖国山河土地的眷恋,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爱国主义醒目地贯穿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行动之中。对祖国朴素真挚的爱,是他一生奋进的动力,是他全部革命活动的出发点。甲午战后至大革命是孙中山先生最主要的历史活动区间,这个时段的矛盾所在、思潮起落、权力消长与此前此后皆有不同,正是世界主义兴盛、爱国与借助外力最为统一的时期。孙中山先生的爱国道路,就在这样的时序中留下了一条深深的轨迹。他出生在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年代。1885年清王朝在中法战争中的失败给了青年孙中山先生以极大的刺激,他痛彻地感到民族到了危急的关头:“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他从此立志救国。怀着满腔悲愤,以炙热的爱国激情投身革命,他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人民大众中进行艰苦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他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同资产阶级改良派、保皇派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最终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黑暗中国通向光明的闸门。孙中山先生曾数次到日本活动,日本的近代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愈加感到中国的落后,民族危机的深重,自己肩负责任之艰巨。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中华民族独立、生存这一近代中国最突出的矛盾,面对昏庸腐败、专制独裁、卖国求荣的清王朝,孙中山先生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并以毕生艰苦卓绝的奋斗来实现它。

二、富强民主的爱国主义梦想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早在189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在此基础上,1905年8月孙中山先生又领导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接着他又把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形成了其完备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民生主义包含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孙中山先生将其解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民生主義“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显然,他的民生主义的宗旨和精髓是既要振兴实业,广泛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防患于未然,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发展,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后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性飞跃。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晚年革命实践的砥砺,孙中山先生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虚伪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三民主义才能在中国真正实现。进而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将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以革命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使它反映了历史的特点,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重新解释的民生主义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为土地纲领的中心口号,“节制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则构成工业化的基本内核。

他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期望中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并为推动实现这个美好理想而顽强工作。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先生制订的“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列项之全面、措施之周详,可谓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建设构想。无可讳言,计划本身过于庞大,缺乏现实估计,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与统筹安排。加之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制约,气势磅礴的《实业计划》在孙中山先生的有生之年根本缺乏付诸实践的可能。但孙中山先生毕生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制度的奋斗,以及从事政治、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革命实践,集中体现了他要使中国“驾乎欧美列强之上”的宏伟政治抱负和救国救民的民主主义战斗精神。他的近代化思想与实践超越同代人,大大推动了中国全面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孙中山先生毕生所做的事业,就是为了民主和人民解放而奋斗,而这样做的长远的目标,就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追求中国梦的目标。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而努力奋斗。

三、和平统一的爱国主义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

“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的凝聚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救亡图存、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的统一,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在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的时候,正值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目睹时艰,忧心如焚,毕生都在追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并始终把爱国主义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孙中山先生全部爱国事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孙中山先生为此奔走呼号,不但在行动上竭尽全力,而且对于中国为什么要统一、如何统一、统一的阻碍何在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深刻的回答,构成了孙中山中国统一的思想。孙中山先生指出,统一是深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識”,统一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希望,还提出了完整的国家统一的构想,这就是民族的统一、领土的统一以及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而不能分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二是““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是全国人民现在的心理”,“不只南方革命党有这种思想,就是北方军队、学生和一般有觉悟的人民,都有这种思想”。实现国家统一,“这就是全国人民现在要做的大事”。三是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四分五裂,只能使中国积贫积弱,永远处在落后的任人宰割的境地。

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谋求国家统一只有“用兵力去征服”和“用文治去感化”这两种道路,也就是只有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两种方式。孙中山先生深知兵戎相见,人民就会遭殃,认为非万不得已而不用兵。既要实现国家统一,又要国民不受“兵戎”之痛苦,那么最佳的方式是什么呢?孙中山先生力主采用和平的方式统一中国,并自称“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和平统一对中国人民有利,所以他多次讲:“真是和平统一,全国人民便可以享共和的幸福。”

孙中山先生渴望中国能够和平统一,对于实现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我所主张和平统一的办法,是召开一个国民会议。”他把希望寄托在全国人民身上,强调应由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在国民会议召集之前,他主张先召集一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的代表由现代实业团体、商会、教育会、大学、各省学生联合会、工会、农会、反对曹吴各军队、各政党等团体组织派出,决定国民会议的基础条件及召集日期、选举方法等事宜。并要保障各地方团体及人民有选举的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的自由。然后在此基础上,召开国民会议,公开地解决全国大事。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就在于国民会议的开成。为此,他呼吁全体国民要万众一心,一致去力争。

孙中山先生毕生热爱和平,力主和平统一,决不等于说他害怕战争,更不等于说他姑息帝国主义和军阀。当和平统一无望时,孙中山先生并没有放弃武力统一中国的努力。孙中山先生为统一中国,推倒军阀,曾举行过三次北伐,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孙中山先生的三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体现了他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并有力地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时至今日,台湾与祖国大陆仍处在分裂状态中。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向和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有悖孙中山先生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留下的至为宝贵的遗训。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成为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不忘初心,我们要牢记孙中山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我们把实现“中国梦”作为共同的理想、不懈的追求,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上来,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国梦道路上坚定信心、在弘扬中国精神上发挥优势、在凝聚中国力量上积极作为,“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孙中山文粹》上卷、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民革中央学术研讨会纵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中国梦”

[3]张耀元.孙中山“中国梦”的理论构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钟兴永.孙中山民族复兴梦理论与当代升华[J].长沙大学学报.2013(06)

[4]曲韵畅,徐品奕.孙中山的中国梦评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04).

猜你喜欢
和平统一孙中山爱国主义
孙中山的绰号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从“胡连会”看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之推进
孙中山彰显气度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