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思考

2017-02-26 04:07
好家长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别吵老虎青蛙

文 唐 云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思考

文 唐 云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它可以分为自发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发产生的,能充分反映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教学性游戏是教师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游戏,一般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

幼儿园;儿童游戏行为;游戏教学

[案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班表演游戏“老虎的遭遇”,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扮演“青蛙”的幼儿对饥肠辘辘的“老虎”说:“我有一个主意,我们比赛跳远,要是我跳得比你远,你今天就不能吃我。”“老虎”同意了,于是“青蛙”悄悄地咬住了“老虎”尾巴,和他一起跳了起来,结果,许多孩子都说他们跳得一样远。突然,一个幼儿发现了问题:“不对,青蛙跳得没有老虎远!不信,你量量!”旁边演大叔的孩子也说:“就是,青蛙的脚落在了老虎的后面,他应该跳到前面才对!”青蛙看看自己的脚和老虎的脚,没有说话,几个小朋友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然而,一直在一旁观看的老师介入了:“演到哪里了?下面该谁讲话了?别吵别吵,我们接着演。”

一、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时还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了游戏的发展性价值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主要的授课形式和幼儿学习形式,饱含了教师的种种期待和希望。教师把教育的目标蕴含其中,大部分时间关心的是幼儿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而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否获得了探究事物的方法和毅力,是否获得了对于某种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教师所忽视的恰恰是对幼儿最重要的。

(二)游戏的生成性价值没有受到重视,没顾及幼儿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兴趣

在案例游戏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突然对距离的远近及测量问题产生了兴趣,本来这是一个新的生成游戏,是让幼儿学习“测量”的很好时机。如果此时让幼儿探索距离的远近问题,可以让幼儿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但是,教师却“固执”地要幼儿回到刚才故事中断的地方继续表演,直到将教师所要求的东西演完。这样的游戏仅仅成为教师完成其教学目标的工具,不具有教育性,算不得真正的游戏教学。这种性质的游戏教学仅仅是为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价值可言。幼儿在教师的权威下机械、呆板地进行着教师要求做的事情。

(三)游戏由教师控制,幼儿成为被动的游戏者

不论是何种游戏,只有儿童主动参与了游戏才会具有价值。如果儿童是被动参与游戏的,或者游戏的过程不由儿童自己支配而是由教师操控全局,那这样的游戏虽然看似达到了游戏教学的目标,实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毫无价值可言。在案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幼儿被教师拖着走。教师说接着演下去,幼儿就得放弃感兴趣的话题,按照老师的吩咐继续演下去。

(四)教师在进行游戏指导时,主观随意性太强,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指导

教师在指导游戏过程中,缺乏对儿童游戏行为的系统观察。正如案例中教师的最后一句话:“演到哪里了?下面该谁讲话了?别吵别吵,我们接着演。”很明显,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游戏中去,真正的好教师是会跟幼儿一样为游戏中动物的遭遇而感到开心或难过。我们也能看出,这位教师对教学的不负责任,都不知道“演到哪了”,也不知道“接下来该谁说话了”,就这样的状态能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有效的指导吗?

二、提升改善这几个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发展观,恰当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都希望上课的步骤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往往忽视了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实预设与生成这两种课程模式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都应该是为儿童服务的。因此,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只要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的都是可以的,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来促进游戏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时因地且恰当合理地把握教育时机,生成具有价值的新游戏。

(二)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儿童,教师成为游戏的支持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作为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三种角色:游戏前材料准备、环境创设的组织者,游戏中适当干预、引导幼儿游戏行为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游戏结束后幼儿知识经验的总结者和提升者。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有的观念,不再把自己作为游戏的操控者和独裁者,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自由和谐、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三)把握教育契机,在游戏中深化学习内容

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不应该只把游戏当做小孩子的玩闹,忽略了游戏的价值。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尽量引导幼儿思考更多的问题,引导幼儿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授一些浅层次的问题。

总之,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任何游戏都要有教学目的、教学结果,不能过于功利性。一旦游戏被套上教育的“枷锁”,那游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发展价值。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别吵老虎青蛙
躲描猫的大老虎
女神
老虎不在家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老虎变成猫
青蛙便签夹
嘘!别吵
骄傲的青蛙
谁妨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