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2017-02-26 18:47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戈尔丁译介威廉

李 栎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李 栎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威廉·戈尔丁作为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折冠者,其作品一度推动了我国的译介进程,但是不同的译介时期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译介中的不周全考虑与短浅目光也导致各种缺陷的产生。本文主要针对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译介工作的发展。

威廉·戈尔丁;中国译介;问题分析

1 威廉·戈尔丁作品的中国译介情况整体分析

威廉·戈尔丁成名于二战后并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一度关注与热捧,从整体上看,我国关于戈尔丁的译介起步较晚,各种翻译版本不一,并且在译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原则性错误,译介效果并不理想。2011年威廉·戈尔丁先生诞辰100周年,其作品再次升温,引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与此同时,译介中既存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1]。本文针对威廉·戈尔丁作品译介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梳理其译著,推动我国译介工作的开展,以便为中国读者奉献更为经典的威廉·戈尔丁文学译作。

2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翻译

2.1 威廉·戈尔丁译介的初期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衍生出了外国文学译介的热潮。在该背景下,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而译介谁的作品,译介什么作品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威廉·戈尔丁走进中国人的译介视野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威廉·戈尔丁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二战后作家,无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虽然还不曾受到国内学者与译介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但是已经有学者认识到其作品中所传达的精神理念与社会影响力,在国内尚无其译本的情况下,《读者》杂志在1981年的第五期发表了陈锟关于威廉·戈尔丁的评论性文章——《人性恶的忧虑:谈谈威廉·戈尔丁的<苍蝇之王>》,这成为最早涉及威廉·戈尔丁文学作品的介绍性文章,陈锟也成为介绍威廉·戈尔丁的国内第一人。在这篇文章中,陈锟肯定了威廉·戈尔丁对文明的怀疑性倾向,也第一次提出了他的不完全肯定态度,是对威廉·戈尔丁作品反思主义倾向与怀疑主义倾向的正确指正。陈锟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蝇之王》,简单直接,也方便了以后的译介工作。黄锡祥是紧随陈锟关注威廉·戈尔丁的学者之一,他用将近40个版面的篇幅第一次完整地译介了《蝇王》这篇小说,并发表在1982年的《世界文艺》上,对当时的文学界和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而这次翻译也成为国内最早的威廉·戈尔丁译作,但是其显著缺陷是对作品名与作家名的翻译错误,使得该翻译版本并未真正普及流传开来[2],该书原本应该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现实却是反响一般。这些初始阶段的译介尝试为威廉·戈尔丁作品译介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本质上说,这一时期威廉·戈尔丁受到关注主要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环境使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国文学的强烈需求与呼吁,使得威廉·戈尔丁的文学作品走入了中国人的视野[3],也意味着中国文学开始摆脱政治运动的色彩,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文学与人学”的思潮再次被关注,原有的精神文化价值得以回归并重新建构。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关注焦点也自然放在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方面,中国文学的视野逐渐扩大,威廉·戈尔丁的文学译作逐渐丰富,而关于其文学价值的研究与探讨也成为持续升温的社会性话题。

2.2 威廉·戈尔丁译介的发展阶段

1983年对于威廉·戈尔丁来说是意义最为深刻的一年,在这一年其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他本人也成为文坛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其文学作品的译介进程。其中《外国文学动态》期刊率先刊发了威廉·戈尔丁获奖的消息并隆重地介绍了这位英国作家,并对《蝇王》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解读,对威廉·戈尔丁的文学成就也进行了高度赞扬。我国著名的译介文学期刊《译林》则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对威廉·戈尔丁获奖的消息进行了权威发布,这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国内关于威廉·戈尔丁及其作品的热潮。基于威廉·戈尔丁的作品评论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不乏反对声音。而这些反对声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外国文学报道》刊登的《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一文,不同于全盘的赞扬与喝彩,该文别出心裁的反对性批判第一次让人们开始客观公正地看待其作品。接下来的1984年是威廉·戈尔丁作品译介最有争议的一年,学者周非、李启光、江晓明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译介看法与观点,在同时期最具争议性。1984年由何政安、吴明等人译介的《蝇王》版本在《外国文学》上发表,通过同期的三篇译介文章奠定了威廉·戈尔丁作品的译介基础,使得译介前期准备工作十分到位。1985年是威廉·戈尔丁译介作品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仅仅《蝇王》的翻译版本就有5种之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龚志成与陈瑞兰译本,前者译介影响最为深远,直到今天还在市场中流通。在这之后威廉·戈尔丁的作品逐渐成为中国学者研究英国文学的必读文本,而关于其作品的译介也逐渐形成规模与体系,威廉·戈尔丁的其他作品也开始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其中威廉·戈尔丁的经典散文《思考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被中国观众最为熟知。1983年至2000年属于威廉·戈尔丁作品的译作发展期,其作品译介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是同时期其他译介作品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译介中也存在部分问题,单从数量上看,译介的重点仍然是其小说《蝇王》,其他方面的著作虽然也有译作,但是与《蝇王》的译介程度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足。其作品译介始终没有摆脱短板的局限,导致了译介整体范围内的不平衡,威廉·戈尔丁在中国的作品研究相对单一,国内关于这方面的译介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

2.3 威廉·戈尔丁译介的成熟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威廉·戈尔丁的译介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在21世纪走向了成熟与繁荣。对威廉·戈尔丁的译介不仅仅局限于其获奖作品《蝇王》,其他方面的创作也逐渐被翻译到中国来,散文作品是该时期最受关注的文学类型,其经典散文《Thinking as a hobby》被收入大学英语教材精读部分,而他的散文《温泉关》等著作也被译介过来并刊登在文学性杂志上。对威廉·戈尔丁的文学创作译介范围的扩大让中国读者对威廉·戈尔丁有了更深刻与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创作及影响,潜移默化地壮大了威廉·戈尔丁的读者队伍。严格地说2000年是威廉·戈尔丁译介作品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属于译介发展期,在这之后则迎来了成熟与繁荣期。而译介作品丰富的同时,译介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化倾向对现在的译介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威廉·戈尔丁的译介明显落后于同世纪其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的译介进程。针对这种既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国内与港澳台等地的译介交流与合作,针对具体的译介问题进行斟酌与统一,保证其译介作品的整体一致性,减少因为译介种类繁多造成的阅读干扰。基于当前的译介能力与译介现状做好威廉·戈尔丁不同译介著作的对比研究工作,解决译介历史遗留问题及译介分歧,更好地推进其译介作品的发展。

3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我国的戈尔丁译介工作也应该伴随着戈尔丁诞辰百年到来之际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这项工作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受获奖争议的影响,戈尔丁译介工作在中国的进程明显受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作品除了《蝇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他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戈尔丁的作品,众人所忽略的一点便是,戈尔丁以其《启蒙之旅》早在1980年便获得了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奖时间早于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在国际上的威望颇高,然而国内媒体并没有把这一消息公布出来,导致他的后期作品也没有得到翻译。这一现象造就了读者对戈尔丁作品的错误思维,他们误以为戈尔丁在创作了《蝇王》之后便无其他可以超越该作品成绩的力作。从国际范围来看,对戈尔丁研究的动态是一个普遍趋势,而不仅仅只是中国译介的问题。面对戈尔丁译介这一国际化的不良趋势,约翰·凯里曾经为了恢复戈尔丁的文学声誉而做了很多努力,例如为其立传,然而传记面世之后其名称又饱受非议(约翰·凯里为戈尔丁立传的书名为《威廉· 戈尔丁: 书写 〈蝇王〉的人》),使得人们对戈尔丁的认识产生了更大的误会,认为他的作品只有《蝇王》最为出色,而再无其他优秀作品。因此,必须对戈尔丁译介工作的前期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日后的译介工作中加以改进。

第一,应该加强译介交流的范围,增大内地译介论坛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在译介工作中出现的对作家和文本译名的差异,避免读者由于作品译名不同而产生误会,也方便广大读者对文献材料的检索与查阅。第二,尽管当前戈尔丁作品的译本已经逐渐出版,但是译本之间的差距很大,国内还没有对译本本身展开研究。在以往的译介工作中,以《蝇王》在不同时期的译本作为研究目标,完全可以为不同的译本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以此分析一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在我国的译介历程。第三,虽然戈尔丁的作品译本大多已面世,而我国学者对戈尔丁的研究多集中于《蝇王》这一部作品。在中国期刊网对其进行检索可以发现,把《蝇王》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以百计,对戈尔丁其他作品的研究寥寥无几。这种对同一作品的过度关注不仅造成了学术观点的重复,也不利于研究的创新。值得注意的一点,虽然国内有关戈尔丁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但是却没有对其进行研究的专著。与戈尔丁同时期的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和多丽丝·莱辛等却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追捧,相关研究的专著早已发行。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了我国学术研究专著与戈尔丁的文坛地位相差甚远。虽然有关戈尔丁研究的期刊论文众多,甚至在文学史教材中也不乏他的身影,然而我国学者对戈尔丁的研究范围比较局限,研究层次也不够深入。通过前期的译介工作基础,国内学者也应该对戈尔丁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必定会伴随着“新中国外国文学60年”、“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等研究项目的进行而展开。第四,我国目前还没有展开对国外戈尔丁研究佳作的译介工作。例如,保罗·克罗福德(Paul Crawford)推出的《戈尔丁小说中的政治与历史:颠倒的世界》,对戈尔丁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者以自身深厚的世界文学功底对戈尔丁作品中的互文元素展开了深入挖掘,其研究主旨深刻有见地,值得国内译介工作者关注。此外,通过对这些研究著作的译介,也可以帮助我国学者准确把握戈尔丁的国际研究动态,使更多的学者加入国际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戈尔丁研究现状的改进。对学术专著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名译者的功底,同时还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我们在译介工作中要充分解决好这一问题,努力开创对戈尔丁作品的译介与研究工作的新局面[4]。

[1] 李道全.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的历史与问题[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4):56-60.

[2] 高冬生. 中国译介对威廉·戈尔丁作品历史与问题的探讨[J]. 前沿,2013(20):150-151.

[3] 刘进. 《蝇王》与“熵”——论威廉·戈尔丁小说中的悲观主义[J]. 当代文坛,2011(2):117-120.

[4] 卢纬世. 威廉·戈尔丁小说《黑暗昭昭》和《通过仪式》中道德主题的模糊[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编辑:刘彩霞)

The Problems of William Golding's Works Translation in China

LI Li
(Dept. of Public Teaching, Nanyang Medical College, Nanyang 473061, China)

William Golding is known a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old crown, his works has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has its own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meanwhile, there is various defects in the translation for short-sighted ey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ques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of William Golding’ work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William Golding; Chinese translation; analysis

2016-10-12

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skl_2016_1642).

李 栎(1981—),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106.4

A

2095-8978(2017)01-0079-03

猜你喜欢
戈尔丁译介威廉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破耳兔
南·戈尔丁:失去与情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一粒沙子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少年的回声
性依存叙事曲
捕捉爱的摄影师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