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举报官员

2017-02-26 23:50
乐活老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御史台意见箱百官

古代如何举报官员

今人举报不法官员可以通过官方途径,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古代怎么办呢?我们都在电视上看过击鼓鸣冤的场景,其实,古代真实的举报远不止这么简单。

古代官方举报官员流程

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会想很多办法来监督官员的行为,御史监察制,就是一种官方的纠举、弹劾百官的制度。御史,最初是王室事务总管的属官,以后逐渐演变为中国专制社会监察官的一般通称。从秦朝起,中国正式确立了御史制度。秦朝在中央置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官署共同组成了朝廷机构。御史大夫为副丞相职,位列“三公”,地位显赫,专管“纠察百官,辨明冤枉”,兼有监察、监督的职能。

汉代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每区域设刺史一人。汉朝规定,即使丞相有罪,也由御史大夫按察。西汉末年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关御史台,这标志着中国专制社会监察制度的基本形成。唐代御史制度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在御史台下设有台院、殿院和察院,掌管中央到地方官吏的纠察,参与大理寺审判活动,审理皇帝交办的贪赃枉法等案件。

元朝的御史台和中书省、枢密院鼎立,不仅设置的监察官员多,而且品级也高于历朝。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享有广泛的职权,专职弹劾百官,辨明冤枉。清朝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成为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

总体说来,监察官上报弹劾的建议,经长官批准后,就正式提出弹劾,并公布于众,经过查证后进行惩处,这就是古代官方举报基本的流程。

最早的意见箱和举报箱

最早的“举报”传说从尧舜时代就开始了。据史籍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让老百姓提意见的“进善之旌,诽谤之木”。“进善旌”是尧立在大路口的一面旗子,平民可以站在旗子下面向国君进言,旗旁有专人记录。而舜继位后,在朝廷前设立了木牌,名叫“诽谤木”,老百姓有批评意见可以写在这块木牌上,它也叫做“表木”,表示君王要虚心纳谏。那时候的“诽谤”,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诬陷,而是“责过失,论是非”的意思。后来,汉代君主又将“诽谤木”改成了“桓木”,这两样可算是今天意见箱和举报箱的雏形了。

汉朝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真正意义的举报箱。据史籍记载,这是由汉宣帝时的名臣赵广汉创立的。他在今天的河南禹州任郡守时,发现当地土豪结党营私,鱼肉百姓,而民众敢怒不敢言,更不敢直接到官府进行举报。他令人制成了一个接受信件的器具,形状像瓶子,上面有个小孔,可入不可出,就像我们熟知的存钱罐。举报箱设立以后,赵广汉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悬挂,并张贴告示,鼓励民众投书举报,保证为他们保密。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反映土豪劣绅的不法行为,赵广汉根据举报的线索,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掌握真凭实据后对不法之徒进行了严厉打击,稳定了帝国统治,赵广汉也因此名声大振。

据《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御史台意见箱百官
青菜豆腐到火锅, 就是皇子之间的距离
两汉的“兰台”与“御史台”
细节
我对意见箱有意见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我对意见箱有意见
论我国检察院的角色定位、具体权能及其尴尬
意见箱
热火朝天迎金秋
意见箱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