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2017-02-27 20:52李国春刘良王丽梅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课堂教学

李国春+++刘良+++王丽梅

【摘要】在我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中,针对高年级学生新设置了必修课——《动力电池技术》。该课程涉及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相关知识与理论,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缘特色,对《動力电池技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了科学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力电池技术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5-01

世界范围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使得节能和环保正日益受到重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由于其零污染低能耗的优点,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研究开发的热点,各国政府和汽车企业正加紧布局其相关产业。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和核心零部件,严重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推广,动力电池技术成为电动汽车开发中亟待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动力电池技术》是一门新开设的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动力电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新一代动力电池体系的发展方向和电池技术前瞻领域,并能有效地应用到将来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对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动力电池技术》课程特点

《动力电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主要涉及到电化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受专业水平的制约,上述知识体系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学生能听懂、理解并充分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到实践中去,教学前期我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论证。根据当前社会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本课程从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动力电池的主要种类和性能特点;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电池管理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电池的安全与保护。

《动力电池技术》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完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纽扣电池的组装、测试以及材料物性、电化学性能分析等过程。事实上条件允许还可以参观动力电池工厂车间,对其实际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四个理论部分和课外实践构成了《动力电池技术》的主要内容。

二、《动力电池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涉及的图形图谱很难用语言具体地描述,因此该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授课,多媒体教学具有很丰富的表现手法,图文并茂,使空泛的内容具体生动。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确保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讲解到位,对于涉及电化学、材料科学的内容,要做到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对讲稿要进行细致讲解,并时刻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探讨。在讲解动力电池的主要种类和性能特点时,采用对比法将各种电池的性能和优缺点一一比较,同时向学生展示实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除此之外,课余时间让学生登录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网站上的国家级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通过教学平台上的新能源汽车虚拟仿真模块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丰富和补充,学生还能对这门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三、《动力电池技术》实践技能操作

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着课堂教学活动与工程应用结合度不高、各实践环节关联度差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空泛等问题,无法使学生真正从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勤动脑多动手才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操作教学首先是教师讲授相关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各操作步骤等。比如以组装纽扣电池为例,我们首先要制备正极材料或者负极材料,这阶段就要用到药品、天平、烧杯等物品和一些加热设备,这些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也是陌生的。再有就是组装电池过程,包括纽扣电池壳、手套箱、电解液和金属锂片。最后是电池测试,我们用到电池测试仪器,以及对电池采取什么样的充放电方法。经过这一流程下来,学生对电池组装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也乐于在实践中接受新事物。实践教学不但能显著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趣味浓浓,教师乐于讲授,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四、结论

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学缘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教学中,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鼓励学生积极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更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使原本枯燥无味的、陌生的知识体系生动化、趣味化。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符合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

李国春(1984.01-)男,汉族,四川泸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课堂教学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