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析

2017-03-01 15:18侯鹏
中国经贸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话语权创新

【摘 要】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所体出来的,同时有是世界其他各国制定重大国家战略方案的一种参照。文化软实力自古至今是一个国家不可忽略的力量,任何国家在提升本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同时都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力发展一个国家软实力,可以增强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那么,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发展文化的软实力,一是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引领文化发展脉搏;二是彰显本国优势所在,扬长避短;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权

一个国家的富强和衰败取决其软实力和硬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是整个软实力的灵魂所在。近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通过诸多渠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文化产业、传统文化的传播、地域性文化软实力和对外文化传播的方面,和西方相比之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仍然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

一、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引领文化发展脉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发展水平和长夜结构的技术结构上都发上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劳动力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提高中国文化创新能力

从整体上看,面对社会有限的资源环境、面对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和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巨大阻碍。我国“十一五”时期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即进一步加快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可以促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迅速的改变,可以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可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十一五”时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已经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外技术研发储备急于开发新市场,这为我们发挥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选择主动创造了条件,由此使得我国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占领了制高点,同时也支付了相对较低的成本;二是我国目前人才和科技储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企业人才研发能力也有着相当程度的提升,这些都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三是国内外市场巨大的内需决定了创新空间的广泛;四是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强,成为高科技人才创新开发坚实的后盾;五是我国对创新的激励和鼓励制度不断完善,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照要素参与分配已经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国家正在对税收、财政收入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

2.增强中国文化原创能力

为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坚持党和国家争取的领导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文化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和再创造,充分利用好世界上的科学技术,努力形成优势发展。为提高中国文化原创能力,就必须确立社会中企业的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快建设学研结合的文化和技术的原创能力和体系,努力实现文化和技术产业化。同时还要发挥我国政府的战略导向、服务功能和宏观协调,以致于创造出更好的文化和科技感的环境。科学和完善的激励创新体系会大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和信心,深化文化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同时政府和社会应为企业创新投资所带来的风险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加强税收制度对原创的鼓励,大力吸引高端人才,为增强我国文化和科技软实力原创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文化原创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增强中国文化原创能力,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创作,延长影视文化产业链,加强文化创意人才聚集。例如前段时间火热上映的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有话剧改编而成,粉丝基础已经存在,体彩也已经受到了市场考验,全国共播放5000场次,上座率也达到了95%票房也达到了10亿元之多,这就是有国内的开心麻花团队自主研发创作的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对开心麻花会有多大的影响呢?按照收益来说,其公司2015年业绩将成功翻倍,在经营模式上,开心麻花以制片人为中心,操作方式则和电影类似,这也为公司进入电影行业做了铺垫,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事业做了贡献,为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添彩。

二、彰显本国优势所在,扬长避短

文化的命运是民族的命运,文化的生菜就是民族的生存前提和条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方能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因此,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开展文化建设和进行国家软实力竞争所面临的紧迫而又严峻的课题。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结合时代和世界潮流对中华文明做出创新和战略部署。

1.大力培育民族文化自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从战略高度制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战略,必须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战略、文化信息战略、文化创新战略,以及文化公共管理战略等一系列具体的战略、政策和措施。不但要维护民族文化,积极倡导文化自尊、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立和文化创新的精神,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打造中华文明应该有时代地位,而且还要有超越意识形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其他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二是加大整理、开发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度,发掘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归根结底,要真正的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就需要做好整理和开发工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通过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离不开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也要大力借助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来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的来了解和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同时,我们更要虚心的學习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经验,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要把我国各类非物质和物质遗产的文化资源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三是梳理创新意识,强化民族文化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牵动力,文化创新力是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生活的标志,如何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改革创新和制度、经济、技术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想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着重改善和梳理好民族文化其中的创新意识,并且不断推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制度,在不断学习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改善,加强创新水平,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四是要大力加强我国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教育,加强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学习。通过对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使其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并增强对振兴国家和建设民族文化的意识。在学校里,要加强对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成都,并且充分的使其了解并喜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学校的氛围、课堂的讲解、社会的熏陶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使青少年在我国优秀文化中成长。同时,还是要大力普及汉语的广泛应用,积极资助世界各地开展汉语教学,通过奖学金机制来吸引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五是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增强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承载。

2.大力发展政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当前无可替代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权力象征,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象征,也是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和条件。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的层面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观,增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全面发展。充分实现国家经济稳中求胜的发展,要充分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机制,逐渐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在把我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针,也是从我国当前实际经济情况出发,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刻的认识到转变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的途径对经济和文化深层次的发展,最终提高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重塑,实现科教兴国的,加强农业的急促地位,切实实现的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重要战略。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全面的实行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提升自觉性,使其更加有效的保护好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有效权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都,加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互帮互助的思想基础,大力培养文明的思想,广泛的开展人民群众精神和文化的创新活动,推进文化的创新体制,增强创新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其思想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与此同时还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坚持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体现先进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认真总结企业长期形成的历史传统和鲜明个性的基础上,突出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二要坚持长远发展战略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体现经济工作中心意识。要根据企业形势、任务和变化发展要求,及时调整阶段性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地活动,促使企业文化不断更新和提高;三要坚持以文“化”人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企业文化不同于过去的行政性管理,关键在于它能够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来塑造人、武装人,使人对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工作上的创造性、自觉性、积极性。因此,企业文化的目标是使每一位相应的权利人满意,他们包括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在企业内部,要以员工为中心,体现员工的情感需求、自身发展需求,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使员工的自身需求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与企业共存共荣;在外部,则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实施企业成本战略、品牌战略和服务战略,在客户心中树立企业形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段、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主责、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题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和理论知道的社会注意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1.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一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应该知道的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其历史悠久的传统文虎,这同时也是我国最为重视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反映人民意愿和适应中国大时代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最为基础。而且在我国不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社会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行。只有不断强大民族文化,才能有效的瓦解西方社会的思潮,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二是牢固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安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安全,意识形态与其代表的阶级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战友有着本质的联系。要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见识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经济制度,切实的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题地位,确保公有制经济能够持续、迅速和健康的发展,从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三是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民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角度出发,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从而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四是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核心,同时也彰显了执政党的政治信仰,并且夯实了政治制度和制定政策的方针。所以,我国共产党思想的先进性与否就直接关系到了我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这就使我们切实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无论是当家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还是党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及应对国际局势的能力,都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都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升知识分子文化自觉性的高度

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文化先觉。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站在当前时代的最前沿,关注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包括发展现状问题等,能够用敏锐的眼光来观察社会进程中文化进步的意义和程度。知识分子应当具有先觉性,在整个社会中知识分子应道首先具有文化先觉,知识分子应当首当其冲来担任此责任。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一批能够富有敏锐观察力和文化先觉的知识分子,那将使社会、这个时代混沌与迷茫之中,就像“五四”运动时代的那一批知识分子,给那个困顿、黑暗和迷茫的时代带来了光明。

从社会整体看,知识分子并不是孤单的弱势个体。当整个时代都充满了正义感判断力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认同到来,达成共识,获得支持,不再孤单。只有成为文化进步出一份力,方能感受到个体在整个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同时,文化先觉也要有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要有对文化的深度研究核对历史的深度考究才能拥有敏锐的文化先觉。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精神的領域中,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才会使文化先觉具有社会的普遍性。同时,文化先觉更是具有着独特的进取性、独到的发现性和特殊的引领性,它的要求要更高一层。

从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中,感受到了他们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大众,滋养大众的核心价值观发挥了文化学者的真正作用,有这样的学者为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努力,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会和时代不断相伴相随,激起更大地建设中国梦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与西方媒体的解读[M].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05.28.

[2]王越,王涛.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话语权探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13.09.20

[3] 张谊浩,裴平,方先明.国际金融话语权及中国方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1.14.

[4] 蔡鹏鸿.“主场外交”与中国的全球话语权[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4.12.1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侯鹏(1991—),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话语权创新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