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17-03-01 17:02王远庸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验证运用

王远庸

[摘 要]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到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验证;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0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与发现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推断的数学思维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生成等式

1.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四(1)班的同学正在加紧训练,准备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张老师选了一套服装作为演出服。开始张老师买了8件上衣和8条裙子,后来舞蹈队的人数又增加了4人,于是张老师又买了4件上衣和4条裙子。一件上衣60元,一条裙子40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帮张老师算一算:

(1)买上衣一共花了多少元?

(2)买裙子一共花了多少元?

2.列出算式

师:对于第(1)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8+4)×6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先求一共买了多少件上衣,再乘价钱。

师:一共有多少件?(12件)就是12个多少?(60)结果是多少?

生1:720元。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8×60+4×60,我是先求8件上衣的价钱,再求4件上衣的价钱,最后将结果加起来。

师:最后你算得几件上衣的价钱?结果是多少?

生2:12件,共720元。

师:这两种解题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谁选择的是第(2)问?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样想的。

生4:(8+4)×40。我是先求出一共买了多少条裙子,再乘价钱。

师:12条裙子就是12个40,结果是多少?

生4:480元。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5:8×40+4×40。我是先求出买8条裙子的价钱,再求出买4条裙子的价钱,最后把求得的结果加起来。

师:最后你求得多少条裙子的价钱?(12条)计算结果是多少?

生5:480元。

师: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3.尝试分类

师:由两个问题得到四道算式。如果让你将这四道算式进行简单分类,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合适?

(请学生上黑板移动卡片进行分类)

①(8+4)×60 8×60+4×60

②(8+4)×40 8×40+4×40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6:左边都带有括号。

师:你是利用形式的不同来分的。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7:左边的都是先算加后算乘,右边的都是先算乘后算加。

师:你是从运算顺序上分,还有同学想说一说吗?

生8:上面一行分为一类,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4.形成等式

师:很好!(8+4)×60和8×60+4×60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8+4)×40与8×40+4×40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像这样,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可以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等式。

【评析】生活实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基础,由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由情境生成问题,由问题生成算式,由算式生成等式。熟悉的情境,简单的问题,知识生发自然、流畅,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两种不同列式方法进行解释,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对算式进行分类,找出等式两边两个不同算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有这些均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验证分析,表示定律

1.解释等式

师:仔细观察①和②,它们前后的算式不一样,可计算结果却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谁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1:对于①,前面的算式是合起来算的,后面的算式是分开算的。

生2:对于①,前面的算式是先求出一共买了12件上衣,再乘每件上衣的价格;后面的算式是先求出8件上衣的价钱,再求出4件上衣的价钱,结果相加,也是求12件上衣的价钱。

师:第②组等式呢?为什么相等?

生3:前面的算式是求12条裙子的价钱,后面的算式也是求12条裙子的价钱,所以相等。

师:是啊,左右两边都是算12条裙子的价钱,难怪它们会相等。也许这只是两个特例,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吗?同学们不妨自己尝试着写出一道这样的等式,并去验证一下,看两边是否相等。

2.验证等式

师:你写出的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吗?你是怎样验证的?

(学生汇报、交流)

師:大家的结论都是一致的,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并非偶然,而是内含规律。谁能根据这些等式,从算式的意义上去验证为什么等式两边会相等?

生4:前面是8加4个60相乘,表示12个60,后面是8个60加上4个60,一共也是12个60,所以相等。

生5:前面是3加5个40相乘,表示8个40,后面是3个40加上5个40,一共也是8个40,所以相等。

生6:前面算的是3个5,后面是1个5加上2个5,结果也是算3个5,所以也相等的。

师:现在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写出类似这样的等式,谁再来写一道?

生7:(2+8)×12。

师:现在请其他的同学猜猜生7接下来会怎样写。

生8:2×12+8×12。

3.说明等式

师:生8猜得对吗?(对)仔细观察这道等式,你们觉得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9:都是乘12。

生10:左右两边都有2和8。

生11:左右两边计算结果相同。

师: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2:前面的算式有括号,后面的没有。

生13:前面的算式是合起来算的,后面的算式是分开来算的。

师:怎样分开来算的?

生14:用2和8分别去乘12,再将积相加。

4.表示定律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联系与区别,可数学是严谨的,为了保证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科学的,就需要验证所有这样的等式,可这样的等式能写得完吗?

生15:不能。

师:你们能不能写出一个等式,用这个等式表示我们的发现呢?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生16:(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

师:你是用文字表示的,这里的甲、乙、丙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17:可以表示任何数。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18:(△+□)×○=△×○+□×○。

生19:(a+b) ×c=a×c+b×c。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我们的发现,非常棒!在这些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洁,更有数学味呢?

生:(a+b) ×c=a×c+b×c。

师:是的,数学家的想法与你们的想法是一样的,数学上为了便于交流,就是用(a+b) ×c=a×c+b×c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请同学们一起将乘法分配律读一遍。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乘法分配律表示什么意思?

生20:前面是合起来乘一个数,后面是分开来乘一个数,再把结果相加。

生21: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相加再乘第三个数,就等于用第一个数与第三个数相乘,加上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相乘.

师:说得真好!

【评析】在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解释等式,紧接着通过学生举例、验证、说明等式、表示定律,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从中学会了举例与验证的研究方法,感受到严谨的数学探究精神,学生的思维将更理性、更深刻、更灵活。

三、运用定律,理解应用

1.体验运用

师:掌声之后是思考。一起来看下面这组题目:

在□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 +35×□

27×5+73×5=(27+□)×□

15×26+15×14=(□○□)×□

72×(10+1)=□×□○□

师:有没有发现最后一道题少了什么?

生1:少乘了1。

师:为什么乘1可以不写?

生2:在乘法中,任何数同1相乘都得到它本身。

师:下面有几组算式,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的“□”里画“√”,不相同的画“×”。

①(25+75)×9 25×9+75×9 □

②(8×4)×25 8×25+4×25 □

③40×50+50×90 40×(50+90) □

④☆×32+☆×68 ☆×(32+68) □

2.感受运用

师:如果让你快速算出等式(25+75)×9=25×9+75×9的结果,有谁知道是多少?

生3:900 。

师:你是选用哪道算式算出来的?

生3:前面的那道。

师:为什么不选用后面的那道算式?

生3:前面的算式简便,后面的不简便。

师:等式4×(25+7)=4×25+4×7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4:128。

师:你是选用哪一道算式算出结果的?

生4:选用后面的那道,前面的那道不简便。

师:如果遇到算式32×(100+1),你有没有办法让计算速度更快一些?

生5:将它写成32×100+32。

师:由此看来,你觉得乘法分配律可能有什么作用?

生6: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确实,我们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运用乘法分配律对算式进行变形,为了让计算更简便,可以合起来算,也可以分开来算,当然,乘法分配律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其实我们很早就使用这一运算定律了,只不过没有像今天这样去深入研究它。想不想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使用过?

3.理解运用

师:先跟老师PK一下,如果你们能比老师算得快,老師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曾经在什么地方使用过这个定律。下面是一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24×11=

45×11=

61×11=

师:有一句口诀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谁能解释这句口诀的意思?

生7:就是将前面的数分开,中间的数是分开后两个数相加的和,就求得相乘的结果。

师:我们运用这句口诀再来试一试。

32×11=

21×11=

师:有谁能解释其中的奥妙?为什么“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就是它们的结果呢?可以21×11=231为例,作一个说明。

生8:21乘11可以看成21乘10加上21,在竖式计算相加时,2和1在两边,中间的3就是2与1的和。

师:其实,我们平常列竖式计算乘法也是运用这个道理,个位和十位上的1分别与21相乘,再将结果相加。

课件出示:

师:可见数学知识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这些紧密联系的知识就链接成有趣的数学,当然,数学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评析】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是促使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之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感受、理解乘法分配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施教。从学生的已有认识出发,学生在体验运用的基础上,感受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使一些计算更简便,通过对简便计算算理的分析,自然地打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源于学生认识的需要,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有了需要,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

四、大胆猜测,拓展定律

师:见过这样的平面图吗?在哪里见过?

生1:在卖房子的地方。

师:对!中国的房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爸爸妈妈去看过房的同学一定见过这样的房屋平面图。如果老师只留下其中的一部分,你能说出客厅和卧室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吗?

生2: (a+b)×c。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3:a×c+b×c。

师: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生4:一样。

师:通过直观图形,我们再次验证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涉及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在算术理论中称之为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听了这句话,再看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显示图形重合)

生5:(a-b)×c。

師:好厉害!(a-b)×c求得的是什么?

生5:客厅的面积比卧室多多少平方米?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6:a×c-b×c。

师: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乘法分配律对减法也同样适用。

【评析】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看得见的数学。进一步借助直观图形,引发学生大胆猜想,拓展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既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以形助数”的作用。

五、游戏回顾,加深理解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我们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下面请帮小兔子找一位朋友,让它们可以组成乘法分配律。

小兔:12×54

其他四个小动物:小狗:12×46

小猫:38×24

小熊:88×54

小猴:32×15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12×54+12×46=12×(54+46)

12×54+88×54=(12+88)×54

师:想一想,小猫的朋友会有哪些呢?

生1:38×76。

生2:62×24。

师:说说看,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3: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

师:在学习这一运算定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4:加法交换律。

生5:加法结合律。

生6:乘法交换律。

生7:乘法结合律。

师:可别小看了这五条运算定律,即使进一步学习,这些运算定律依然适用,并且在数的运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评析】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结阶段联系以前学过的运算定律,说明运算定律在今后数学运算中的巨大作用,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还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更深处。

【总评】

乘法分配律是唯一一条沟通两种运算的运算定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运用时错误率较高。本节课的教学将抽象的算理寓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创设丰富生活情境,让学习富有兴趣

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的。课首导入,多媒体展现学生排练的场景,迅速地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展开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究与学习;课中,借助学生熟悉的房屋平面图,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课尾,以游戏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丰富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运用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知识真的很有用,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2.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智慧生长

“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这其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过程重于结果”这一命题的价值所在。本节课沿着“实例—观察—猜想—验证—理解—概括—应用”展开,带领学生经历了由猜想到验证、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发现过程,反复地举例与验证、思考与分析、应用与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这一学习过程是对学生最好的数学教育,他们从中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数学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对数学的情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其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就是在习得数学知识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智慧,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作用,是通过学习最终所获得的最核心的能力。

3.紧扣学生思维路径,让教学更有效益

教学以生为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只有摸清学生的思维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本节课从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由列出不同的算式,到对不同算式进行分类,学生对算式分类的过程,就是对算式进行分析、思考、解释、说明的思维过程。在得出乘法分配律之后,由运用定律到发现定律的简算功能,由简算功能联系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在自然流淌,知识体系在自然架构,学习需求在自然迸发……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验证运用
汽车外后视镜抖动问题模型的试验验证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