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看得见”的阅读测试目标体系

2017-03-01 17:11陈永林
新教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看得见细目叙事性

陈永林

【编者按】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书面考试是进行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阅读试题作为书面测试卷的重要一部分,对阅读试题命题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科学规范地编制阅读试题,使其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呢?希望本专辑刊登的这几篇文章会对读者有所启迪。

如今,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试普遍存在着要求模糊、命题随意的弊端,基层教师无所适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命题者缺乏可供遵循的阅读测试目标体系,没能准确把握阅读测试的具体目标。阅读测试目标是编制阅读试题的准绳与参照,只有构建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才能编制出具有较高效度与信度的阅读试题,才能科学检测出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水平。

一、细化要求,让目标立体

确定阅读测试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的要求则是阅读测试的基本指标。为了增强这些目标的可测性,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适当的细化。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测试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能否从所阅读的文本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二是解释文本的能力,即能否根据阅读的资料正确地解释文本的意义;三是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作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PISA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这三个维度对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进行细化,使之成为便于检测的细目。以第三学段关于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要求为例。

以上细化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1. 重视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共性要求。2011年版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普遍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因文体的改变而改变,是阅读教学与测试均必须重视的共性要求。比如第三学段的阅读能力目标中,主要的共性要求有两点: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關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指标细目①⑥。二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指标细目⑤⑦⑨⑩。

2. 关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一般要求。2011年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对于阅读叙事性作品,提出了:“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些目标分解开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重要细节;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这是编制有关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试题应该特别关注的特殊性要求,即对特定文体的一般阅读要求。

3. 将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分解。为了使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检测落到实处,结合阅读叙事性作品的一般特点,有必要对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使之更为细化。例如,针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我们可以细化为:抓住事件的“六要素”(指标细目②),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当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事件梗概(指标细目④),即初步把握文本中的主要人物与主要事件;梳理主要情节(指标细目⑤),即通过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故事的主要脉络。如此一来,阅读评价的指标就变得更为立体、易于检测。

二、关注教材,让目标落地

2011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安排上留有适度的弹性空间,在语言表述上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构建阅读测试目标体系时,有必要将相关指标进一步具体化,使概括性的表述变得清晰可感。为此,我们应该关注教材中对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找到指标在教材中的落脚点。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为例,可找到阅读叙事性作品指标细目的落脚点。

从右表可以看出,阅读指标要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具体落脚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后思考题。课后思考题不但提示了内容理解的重点,而且提示了语言学习的重点,标示※的要求均系课后思考题中关于阅读能力要求的提炼与概括,它们是指标要求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二是金钥匙。北师大版教材以金钥匙的形式,提示了一些阅读的方法与策略,这些内容是阅读学习与检测的重要目标,右表中标示◇的内容就属于这一类。三是学习重点。阅读能力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些重要的训练项目贯穿于阶段教材的编排之中,这些训练项目就是阶段的学习重点,比如练习写提纲笔记与画情节曲线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的学习重点,虽然集中出现在五年级上册,但仍应贯穿于五年级下册乃至更长时间的学习之中。当然,不同版本教材中,指标要求的具体落脚点也略有不同,除了课后思考题与学习重点外,一些教材的阅读要求还体现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小泡泡等内容之中,这些都是我们编制阅读试题应该特别关注的地方。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螺旋式学习中提高的,为了让学生达成“学段目标”中的阅读能力要求,教材编者依托具体课文,对指标细目有序地进行细化、渗透和强化。命制阅读试题时,关注指标要求在教材中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找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生长点,能够有效避免目标空泛的现象,使编制的阅读试题既关注到学段的基本要求,又关注到教材的阶段目标,防止教学与测试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更好地发挥测试指导教学的作用。当然,命制阅读试题时要关注“教材落脚点”,但又不能囿于“教材落脚点”,而是在课标要求的统领下,有意识地体现教材训练的侧重点。这样一来,过程性的阅读能力测试将会更趋于科学合理。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阅读测试作为重要的纸笔测试内容之一,自然也不例外。根据学段基本要求及教材阶段目标构建起的阅读测试目标体系,不但能够体现2011年版课标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而且可以让具体的测试点与教学的着力点更为同步,使阅读测试的指标要求既“看得见”,又“够得着”。根据这一目标体系编制的阅读试题也将促进师生进一步明确目标,完善教与学的过程,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看得见细目叙事性
双向细目表在财会理论复习中的运用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双向细目表统领高三地理复习的教学实践研究
如何编制初中数学总复习双向细目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转载细目
珠海:让整治“看得见”也“闻得到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