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构建研究

2017-03-01 19:37胡世清玉玲
经营者 2016年21期
关键词:生态化产业集群安徽

胡世清+玉玲

摘 要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生态化瓶颈进行研究,讨论了安徽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并对安徽生态型产业集群的实践路径进行描绘。

关键词 安徽 产业集群 生态化 模式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壮大、升级,对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多数集群的发展遵循的是“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线性模式,各企业缺乏必要的分工和资源共享,分散发展,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恶化情况,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1]

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要求群内节点企业发展符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使资源在集群系统内循环利用,形成一个封闭的产业生态价值链,从而实现产业融合。[2]为促进安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尝试对安徽生态型产业集群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

一、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安徽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情况

安徽经济信息委员公布的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全省有189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规模以上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9.3亿元,其增加值达1519.2亿元、利税达809.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20%、15.5%、24%。截至2015年底,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规模以上的企业数为4390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的近1/4,集聚企业31038户,拥有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7个,中国驰名商标43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在产业集群专业镇内部,产业集群不断裂变扩张,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力。此外,全省18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对我省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2015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专业镇有15个,50亿元至100亿元的有26个,10亿元至50亿元的有87个,10亿元以下的有61个;产业集群专业镇从业人员达164.97万人,当年新增就业的就有7.75万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这些产业集群专业镇已成为安徽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创新创业的高地,对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安徽产业集群成长的一般模式

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形成了6种发展模式,[3]分别是“资源导向型”集群、“乡企衍生型”集群、“龙头带动型”集群、“园区集聚型”集群、“科技驱动型”集群及“产业转移型”集群。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序号 产业集群模式 典型案例

1 资源导向型 铜陵铜矿资源产业集群、亳州中药材产业集群等

2 乡企衍生型 宁国耐磨铸件产业集群、桐城华东塑料城包装印刷产业集群等

3 龙头带动型 安徽汽车产业集群等

4 园區集聚型 合肥开发区产业集群等

5 科技驱动型 合肥、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6 产业转移型 宿松、望江承接浙江、福建纺织产业转移的集群等

二、安徽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瓶颈分析

(一)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安徽大部分产业集群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等粗放型特点,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以单位GDP能耗为例,2011年,安徽为0.75吨标准煤/万元,而福建省为0.64吨标准煤/万元,浙江省为0.59吨标准煤/万元,可见,安徽单位GDP能耗明显高于经济发达省份,这也说明安徽产业集群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大量资源消耗实现的。

(二)集群整体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安徽“资源导向型”“园区集聚型”“乡企衍生型”和“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数量占集群的大部分,主要是依托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外资进行的开采、加工、包装、组装、生产。其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耗能耗材、技术含量较低、污染严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是安徽产业集群难以获得高价值的同时还要承担高能耗、高排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集群的网络效应不明显

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优势被认为是集群网络持续演化而产生的网络优势(企业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等)的外在表现,如集群网络竞争力、创新功能、区域效应等。[3]安徽产业集群多数是以相对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其中不乏企业自发形成的简单集聚,这种集群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产业生态定位模糊。

(四)集群自主创新不够

集群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助推器。安徽产业集群规模小、实力弱、创新体系不健全,特别是“资源导向型”、“乡企衍生型”和“产业转移型”集群,由于缺乏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关外部支持,导致集群整体自主创新缺乏。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集群内分工程度低,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合作机制。

三、安徽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探讨

对安徽6类产业集群可分为3类进行探讨。

资源导向型、乡企衍生型、园区集聚型和产业转移型为一类,其数量多,竞争力低,基本都属于中小企业集群。其生态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实体型集群和虚拟型集群,而实体型模式包括企业间纵向闭合模式和横向耦合模式。[4]

纵向闭合模式主要是高度模拟自然生物链形式,以各企业间的产品或副产品(废弃物)为联系纽带,进行产业集群内的关联与协作,形成封闭式的物质、能量循环,达到整个企业集群的闭合回路;集群内企业以上游企业的副产品作为主要投入品,通过综合与高效利用,通过面向环境的生态产品设计与制造,充分享用集群内的知识、技术、基础设施、信息等网络资源,以实现外在规模经济与外在范围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横向耦合模式主要是企业生态集群内各企业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关联,把原先产业工序间产生的大量中间副产品或边角余料集中起来,作为另一企业工艺流程中的投入品,侧重于面向环境的工艺设计与优化。横向耦合模式在遵循产业生态理念的前提下,注重企业间与企业内生态技术的使用与利用效率,注重企业集群企业间与企业内部工艺流程的生态绿色设计。

虚拟集群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企业集群共生模式,集群内大部分企业从事相同业务,在集群内无法形成物质资源和能量的循环。因此,企业只有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的限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信息流链接价值链建立不同集群之间的虚拟生态网络。这要求企业建立好各种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废弃物网上跨区交易;建立不同企业之间物、能交换关系,促使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之间的互动;尽可能延长产业链,实现区际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同时,集群内企业应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材料、绿色工艺、源头削减等措施。

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为另一类,是由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及其吸附的中小型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模式。由于龙头企业通常是技术先进、理念创新、社会责任感强的大型集团公司或跨国公司,因此,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绿色供应商、绿色营销商以及绿色物流企业为辅的绿色供应链是其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为完善绿色供应链的功能,产业集群还配备了废弃物回收处理机构,通过该机构,多数企业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被回收处理,实现资源化。在产业集群内构建产业共生网络,即以龙头企业(通常是从事石化、冶炼、机械等行业的企业)产生的稳定而丰富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为依托,发展能吸纳和利用他们的辅助企业,以丰富产业类型及其相关活动,实现产业集群的扩张。

科技驱动型产业集群为第三类,其是在科研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的带动下,相互关联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一起,共同利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减少企业科研投资成本,依托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产出的产品总体具有“高、精、特、新”的特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生命力强,具有较好的生态化水平。但此类集群多以发达区域为主导,对于安徽来说数量较少,在此不作过多讨论。

四、安徽产业集群生态化实践路径

在企业层面,实现清洁生产,研发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減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能源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从全方位、多角度的途径,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与环境改善。

在集群层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有条件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政府运用市场规则,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出资等方法,达到现有集群生态化;或者是按照产业生态学的原理兴建生态工业园;同时根据集群食物链结构合理的“静脉产业”布局,进行正、逆向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制度层面,构建基于产业生态的有效制度结构。要在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基础上,在工业生产、产业集聚以及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需制定出一系列法律制度;引入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对污染类产业集群区域及时作出评估和预警,把生态危害降到最低;研究出一系列有利于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和升级的财税、投资、土地、信贷、价格等各种经济扶持鼓励政策,形成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培育行业协会、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等集群中介组织,在产业转型升级、集群生态化演进的一系列变迁过程中,全面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在集群内部建立信息中心、鉴证机构等中介组织,降低企业搜寻、谈判的成本,同时建立监督机构,降低企业之间执行合约的费用和违约带来的风险。

(作者单位为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胡世清(1976—),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物流工程等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安徽生态型产业集群的构建研究”(SK2015A611)。]

参考文献

[1] 沈建红,张弘.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评价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4(1):53-56.

[2] 郭景福,高晓飞.生态型产业集群的构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4):418-421.

[3] 韩玉刚.欠发达区域产业集群成长模式和转型升级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10):77-80.

[4] 胡孝权.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3):70-71.

猜你喜欢
生态化产业集群安徽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