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悲歌

2017-03-02 20:42米粟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产手机亏损产品

米粟

曾经的夏新手机,是市场上令人青睐的产品,但辉煌的过去似乎已沉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

36岁,在我们看来还是个尚且年轻的岁数,李晓忠已经带领夏新电子从亏损走向盈利,还逐步摘掉了“ST”的帽子,不论在手机行业还是资本市场,他都书写了一段传奇。

然而,步入“四十不惑”的他却屡次受挫,直到被逼“下课”。此后的夏新也不好过,亏损、负债、换帅一直伴随左右,直至破产。

2016年8月3日,夏新将49.215%的股权进行公开转让,挂牌价只有区区1万元。从国产手机行业的巅峰,到落地尘埃,这十几年间,夏新究竟发生了什么?

咸鱼翻身

还得从叫做“厦新”的年代说起。

视线回到1985年,李晓忠刚刚从上海交大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厦新从事技术开发。彼时的厦新还只是一间以加工组装黑白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子产品为主的代工厂。

步入1990年代,家用录像机走红中国大陆,厦新瞄准机遇,开始生产自己的录像机。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厦新主动放弃录像机,转而投入到VCD的掘金大军中。由于转型较早,VCD的销量曾一举进入行业前三甲,顺理成章地,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厦新也算是挖到了公司历史的“第一桶金”。

李晓忠凭借他“IT男”的技术优势以及谨慎踏实的做事风格,在一个迅速成长的公司平台上,很快从部门经理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三十出头便已出任厦新电子副总裁,分管技术和新项目。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整个VCD、DVD行业的快速衰退,1999年,厦新电子每股收益迅速下降至0.11元左右。2000年和2001年更是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大额亏损,终致戴上了“ST”的帽子。2001年5月,李晓忠临危受命,出任公司总裁,开始重整河山。当时,他只有36岁。

DVD卖还是不卖,这是个问题。

“厦新的产业转型我觉得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李晓忠后来回忆。有很多人建议他去做资产重组,但都被拒绝了。他认为,转型才是王道,所有企业永远都会面临产业转型和增值的问题。李晓忠利用此前研发无绳电话的技术基础,决意进军手机领域,2002年,厦新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尽管当时的业内并不看好厦新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做好手机,但李晓忠的偏执在那时候起了决定性作用。

据厦新的老员工回忆,在手机研发的过程中,公司上下都表现出团结一致的信念。“当时一些部门都会尽量把资金抽给手机事业部,而手机事业部也把这么一点点钱有效利用起来,做好每个决策,避免出现大的损失,齐心协力才能快速成长。”

过程虽然痛苦,好在结果不错。

2002年,厦新A8手机凭借中高端成功男士的定位、超薄翻盖、深蓝色背景灯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以及精致的做工,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产品上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供不应求,甚至几度出现抢购的现象。3000多元的高价一直持续了大半年,在经历了两次小幅降价之后,仍能稳定在2500元左右,在手机这个典型的买方市场中,几乎是凤毛麟角。

厦新的销售业绩也从2001年的亏损7824.95万元,跃升至2002年的净利润8个亿。有数据显示,2002年,手机业务占到了厦新电子整个业务收入的82.49%,毛利润更是占到了整体的98.16%,厦新成为当年中国A股最赚钱的公司。李晓忠也以“一款手机救活一家企业”的神话,荣获2003中国信息产业十大经济人物。一个被“ST”的企业,凭借手机业务异军突起,实现了“咸鱼翻身”,其势头之猛,业绩飙升之快,让许多人不得不为之瞠目。

凭借耀眼的成绩,2003年7月,厦新启动企业更名活动,将原来地域性较强的“厦新”,更名为“夏新”。

然而,随着名字的改变,夏新的一切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也许是A8带来的胜利太过辉煌,以致后来的两年,产品始终有A8的影子,夏新从此陷入了产品设计的瓶颈,直到A80、A9、A90……终于让用户审美疲劳。更糟糕的是,2004年洋品牌纷纷放下身段,通过渠道下沉,进军中低端手机市场,和国产手机展开贴身肉搏。受国际厂商挤压的国产手机厂商被迫陷入惨烈的价格大战,一直不轻易降价的夏新也不能独善其身。

2006年,李晓忠开始在3G手机的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对TD-SCDMA、WCDMA和CDMA200三种3G制式采取“三箭齐发”的策略。

夏新再一次面临转型,然而,这一次,李晓忠没能够力挽狂澜,而是被迫把用了十几年的总裁办公室让给了卢振宇。临别前,公开的回应只有一句“对亏损负责”。下课的直接诱因,正是三年前他雄心勃勃的“3C”战略。夏新的内部人士曾说:“李总的离任是情理之中了,他太过于偏执技术开发,而忽略了市场环境”。

2007年亏损8亿元,直到2009年,由于连续三年亏损,12月20日,夏新电子被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出资收购。进入3G时代后,联想手机(移动)业务原“掌门人”刘军又以1.35亿元接盘。随后几年,夏新开始转型智能手机,2013年推出的大V系列,曾名噪一时。但从2014年开始,夏新彻底滑坡,鲜有作为,破产重整、退市、股东撤资、停产放假、倒闭传言不时流出。

2016年初,一纸夏新停产放假的通知书正式公布于众,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库存积压无法转动资金流、股东不再投钱,因此停工停产,越产越亏。直到8月,夏新被挂牌出售。

有趣的是,夏新手机官方微博最后一条发布于2015年11月23日,内容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后就真的不见了。

曾经的夏新手机,是市场上令人青睐的产品,但辉煌的过去似乎已沉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

投机型的“大众情人”

有人评价夏新,放弃靠引入产品为主的市场策略,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同时进入三种3G标准终端的研发拖累了夏新的发展;还有人说,夏新确立的“3C战略”很诱人,但战线拉得太长,直接影响到了公司市场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有人说李晓忠如果继续撑下去,也许就能改变夏新的未来……

资深财经评论人林仙平认为,这些都不正确。夏新一路走来,都是磕磕碰碰的。一个产品不行,就换一种。每次都靠一种新产品找到新活路,属于投机型的“大众情人”,谁吃香就傍上谁。但这种傍“流行”的做法却存在很大的弊端——如果傍得对、反应速度快,才能在市场陷入低潮之前捞上一笔,不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夏新的衰落暗合了国产手机的兴衰脉络,也是国产手机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

A8之后的夏新,不仅有波导、TCL、科健等国内品牌充当竞争对手,更添加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洋品牌。它们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甚至占据了绝大部分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内外夹击,让夏新越来越吃不消。

从2005年开始,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节节败退,当年便出现集体亏损。时至今日,曾是中国内地手机“战斗机”的波导早已沦为三线小品牌,只能靠出口几个贫穷国家为生;首信手機一直在老人机这个细分市场上徘徊;当年的科健,早已变成空壳公司。

它们或因技术陈旧、产品更新乏力放缓发展步伐,或因核心团队流失而一蹶不振。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初时,中国的手机品牌有540多家;到2014年末,已消失140家,2015年已经低于100家。

对于手机这种快速更新换代的产品而言,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时代淘汰。国产手机又怎能停止自己的脚步。

猜你喜欢
国产手机亏损产品
国产手机营销策略分析
国产手机出口印度市场竞争力分析
国产手机莫重蹈诺基亚覆辙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