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视角浅析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策略

2017-03-02 18:40彭志远
求知导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关系经济发展

彭志远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能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源。保障教育的良性发展能充分发挥出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提供保障,而经济发展又必须依靠教育的支撑。本文从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对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特点,推动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尚处于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必须重视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和科技,根本在于教育。这也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所决定的。

发展教育事业,一方面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另一方面更能对拉动经济发展起到“滚雪球”效应。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总体不高,难以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需要准确把握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惠互补关系,充分利用好投资教育对经济的拉动和“反哺”效应。

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更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Schu ltz, 1961)通过余值法计算出了美国1929年到1957年的经济增长有33% 归因于教育的发展,丹尼森( Denn ison ,1962)利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计算出了美国1929年到1957年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为35%。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也通过开展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1996~2006年全国三十多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得出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其贡献率高于固定资产贡献率的结论。

从我国来看,教育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发展教育可直接改善办学、拉动投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长期徘徊在基础教育领域,注重于中小学这类较低水平的学校建设方面。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招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大幕开启,新一轮学校建设逐步展开。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投入了更多公共资金。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改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全面改薄”、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等,校園校舍和教育园区面貌逐渐焕然一新。

在现代职业教育方面,建设了一系列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夯实了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在高等教育方面,实施了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项目,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技研发能力提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城乡地区办学条件,基本解决了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同时,一大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带来的投资拉动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也非常可观。

二、发展教育可有效促进消费、提振内需

教育投资首先表现为一种消费,是一种满足群众多样化接受教育需求的投入,而这种消费对内需的拉动效应,往往比普通商品消费更为直接、更为持续。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各地高校先后完成了高校合并、升格,以及学科、专业扩张、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一系列大动作,尽管后来少部分高校因盲目扩招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促进消费、提振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否定。

首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本身能拉动消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又通过项目拉动了GDP增长。其次,高水平的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更高质量的消费群体,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促进更科学、精细、协调的社会分工,从而减少社会内耗,提高消费效率。最后,普及化的免费教育为增强居民其他消费能力带来新的可能。比如,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阶段学杂费等政策。尽管是政府买单,但对老百姓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惠民红利,节约了普通居民的教育开支,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强了老百姓其他方面的日常消费能力,从而有利于释放出更多资金进入消费市场来提振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三、发展教育可显著改善民生、帮促脱贫

教育对改善家庭生存发展能力、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作用同样明显。比如职业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平民教育,能直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个人提升带动全家致富,大大减轻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压力。

近年来实行的普及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和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措施,以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教育机会等。这些举措,既给普通老百姓共享了社会红利,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和谐。又给社会创造了发展红利,激发了普通劳动者工作热情,稳定了工作岗位需要,无形中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教育可彰显城市品位,提升区位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发展水平则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首先,教育能够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为广大居民提供均衡的中小学教育学位、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产品;居民则更易安居乐业,城市家园归属感更强,幸福指数更高。

其次,教育能够培育城市品牌。教育传承和创新城市文化,既以文化育人,又传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城市文明,培育城市精神。特别是建在区域中心或次中心城市的高等学校,凭借高等教育的特殊影响力,在构建品牌高校的同时,也培育了城市品牌。比如,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等城市云集了像哈佛、麻省理工、剑桥大学等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形成本国最有价值和最具发展空间的城市。我国在近年来也进一步优化高校结构和布局,除了在北上广等老牌中心城市,也在天津、重庆、武汉、成都等新兴中心城市、区域次中心布局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大学职教城,这些城市在近年来也显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城市影响力、发展潜力和周边辐射力。

最后,教育还能推动城市增值发展。从新一轮城镇化进程来看,城市新开发小区和楼盘,往往因为政府在周边规划建设了优质学校而推动房价上扬、土地增值。高等学校也依托其科学研究和人才汇聚优势,将科研攻关重点和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城市资源优势与重点产业规划相结合,积极推动产学研创新,实现了学校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这种同步发展关系还会越来越密切,相互联动和促进的作用还将越来越深入。尽管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看上去没有企业项目投资那么立竿见影,但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却更可观、更持续、更有效。

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统筹谋划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不能故步自封、头痛医头、说自话。要主动作为,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步伐,把教育放在全国、全省“一盘棋”中考量。比如,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发展将会获得更好的环境和基础。而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等,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把机遇和挑战转化为教育发展的优势,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是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课题。具体来看,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加大投入补短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加强数字化智慧学校建设,创新教育供给模式。

二是满足需求促衔接。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推进中高职衔接、普职融通,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的“立交桥”。建设满足多样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扩大继续教育培训资源供给,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更加便利的学习环境。

三是加强引导优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合理比例。补足教育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短板,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四是对接定位扩影响。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定位,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空间梯度开发、开放梯度推进等重大机遇,开发一流教育资源,打造教育高地,吸引国际优秀学生留学,深入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全面提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五是抓住根本强师资。完善教师培养和发展体系,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阶段的有机衔接,提升校长专业化办学能力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大教师工资、健康、住房、社保等方面保障力度,为广大教师舒心从教创造条件。

总之,推动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既要從教育本身来统筹谋划,也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巧妙借力教育对现实经济的拉动作用,着力改善教育发展环境,厚植事业发展优势,努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参考文献:

[1]于同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65.

[2]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67-73.

[3]张培贵.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企业导报,2012(13):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年鉴201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关系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