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文创作之今昔对比法

2017-03-02 20:46
求学·素材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刘老麦秸消逝

【考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50分)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的衰落。和影片中的唢呐一样,在我们的身边,也有无数的东西正在消逝,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不少于800字。

【佳作呈现】

殇逝

浙江省乐清中学高一(4)班 许瀚文

在没有房地产商蜂拥而至前,我知道,在楠溪江畔、雁荡山下有麦田,很宽很广,在地图上一溜儿沿着东海。

秋天一来,秋风便卷着麦浪滚滚翻涌向天边。日出,日落,风里夹杂着芦花似雪,只要有光,哪里都是金黄的麦香。

“刘老”“二爷”“小忠”“刘爷爷”……当丰收正旺的时候,溪边的大白石头上总会坐着这么一位老人,简简单单一身白布衣,身旁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孩子,有时夹杂着一些少年和中年人,但无论年龄如何,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脸拜服。小一辈的都叫他刘爷爷,甚至也有老一辈人这样叫。他坐在那儿,左手不时地从溪水里拈起一根“长枝”,右手便搭上“长枝”,一转一折一绕,而后左手便无歇地点着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他那满头银发上,又一下被抖落在布衣上,仿佛他的身体也随着手翻飞腾挪,忽然左手一歇,右手徐徐转下手中仍转动的一样事物,而后像京剧亮相般一定,刘老便“嘿嘿”地对着身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右手蠢蠢欲动的孩子们一笑:“蜻蜓一只,谁要啊!”“刘老”一个恭敬的声音响起——那是我妈妈的声音,她牵着我走到那个神奇的老人跟前。“呀!是你啊,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啦!哟,你家的娃娃?挺好挺好,呐,这只蜻蜓送你了。”老人一边用宽大的手掌摸着我的头,一边将蜻蜓塞入我怀里。这时我才看清那只蜻蜓竟然是用麦秸编成的!溪水里齐齐泡着的竟是捆捆麦秆!刘老看我惊奇,便笑了,大笑着,笑得像秋天田野上的麦浪,带着爽朗,带着得意。

后来我才知道,刘老是位手艺人,楠溪江畔前前后后几个村里的孩子的玩具都是他一手编出来的,年年秋天,他手下的第一件麦秆玩具都是孩子们争抢的对象。

此后每一年的“盛会”我都没缺席,而刘老也没有一年不把他的第一件编织品塞到我怀里。年年那一刻,楠溪江畔上都是孩子们的叫声和刘老爽朗豪迈的笑声。

但不知是不是因为我这样的特权行使多了,围着刘老的孩子们一年年、一层层地少,刘老还是刘老,虽然止不住沧桑了些。

我最后一次见刘老是在他家里。

那会儿,雁荡山下还是见得着麦田、庄稼汉、溪水里沉沉浮浮的麦秆的,但各处被挖掘机动土的迹象也已无法忽略。

刘老的家在巷子的最深处,门上挂着两座麦秸塔,门没关,进门,便是一幅靛青染的、用麦秸层层勾连的“工”字画。老人仍旧穿一身白布衣,正靠在躺椅上,见我来了,便坐了起来。“呀!是你啊,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啦!”“今天我没在溪水旁看到您,打听了一下,就到您这儿来了,怎么,您身体不好?”他忽然一下子跳起来:“那帮兔崽子,谁说没人要我的宝贝玩意儿了!呸!”他仰天啐了一口,便一把抓着我,“你想要‘麦秸画儿是吗?好好好,你刘爷爷这就给你编去。”

从刘老家到溪边不远,一路上老人似乎格外开心,他絮叨个不停。我从刘老的絮叨中知道,村里前几年开了几家商店专卖些流行玩具,孩子们渐渐都去那儿了,今年更是一个孩子也没来刘老这儿要玩具了。

老人又坐上了那块大白石头,溪水里如旧漂着备好的麦秸,他左手往溪水里一拈,右手一搭一转一绕……秋风里,一老一少都默默无言,就像曾经在这江畔的“盛会”,从来都无言地等着“传奇”的展现,突然老的停下了,少的也直起了身,老人的一只手忽然摸向那已经不矮的少年的头,另一只手把那“传奇”塞进了少年的怀里,突然,老人笑了,大笑着,像秋天翻滚的麦浪,带着爽朗,带着得意……

第二年,老人安详地去世了,是在一个秋天,秋风夹杂着芦花跨过麦田,走过楠溪江头,走过大白石头和沉浮的麦秸,落在那个留有“工”字画的院里,听路过的人说那里下了一场大雪。

【创作心得·许瀚文】

电影《百鸟朝凤》我看过,它讲述了唢呐这种民间艺术的衰落以及一对师徒的辛酸经历。繁忙的现代生活让人迷茫,于是这种新旧潮流交替的无奈、悲伤,引起了我的共鸣。

“无数东西正在消逝,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創作需要源泉,也就是需要一段真实的经历、一段难忘的记忆。我想到了童年时麦秸编织的玩具。年幼时,母亲带我去过楠溪江,从那里抱回一捆麦秸,她的手很巧,编鸭子,编蝴蝶,编麦秸塔……可以说,那些玩具是我的童年。

然而,这些传统的手艺早已远去了,至少在我的家乡是这样。于是,我文章的情感基调便定下了——无奈、悲伤、怀念。

文章的主体和情感都已明了,我没有顾虑太多的东西,文章的谋篇布局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罢了。

我撷取了我的一段经历为背景,虚化了一个老人——老人总是代表过去的。

文章分两个场景,很多年前与现在的场景。过去的美好与当下的凄凉相对比是我的表现手法。今昔对比,是个百试不爽的彰显文章主旨的方法。我前后重复老人的笑声和编麦秸的动作,很大程度上有一种“一如当年”的意味,年代感、似曾相识感油然而生,给这类逝去与怀念主题的文章添上时过境迁的意味。

时代更替,新事物逐渐取代旧事物,我抓住时间轴上的某个点,某件再平凡不过的东西——孩子们的玩具,以时间为线,从孩子们围观刘老制作玩具的惊喜,到渐渐无人问津刘老的手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似乎改变了,可刘老的手艺却始终没变。我记叙这位老手艺人身上的独特魅力,也为其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让那小小的玩具得以放大,映射在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时代上。

于我而言,当我提笔来写这样的散文时,很自然地进入讲故事人的角色,听众们就是眼前的白纸,也许他们隐藏在纸的另一面,无论如何,我知道他们在的,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眼前是雁荡山、楠溪江畔、大白石头,一个老人在孩子们的簇拥下编着麦秸。我没有选择刻意改变叙事方式,只在方位转换与事件衔接上留有空白。我的文学功底依然浅薄,刻意于文采只会断了文思泉涌的感觉。

顺着内心的记忆写下了我对麦秸玩具的怀念,对一些古老东西逝去的悲伤便全在这儿了。

文章终归有瑕疵,后半段内容略显仓促,麦秸玩具还不够令人印象深刻,好在情感思想表达尚可。

【导师点评·王泽斌】

话题“行走在消逝中”表明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行文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何将这种“消逝”以舒缓却撼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呢?文章的主题材料中给了一些提醒,物质的或是精神的皆可,或者像作者这样,以某件具体的事物反映生活的变化,再将其深入至精神层面。事实上,物质和精神常常是不可分的,前者是具体表现,后者则是深层内涵。

文章开头是一段景物描写,一连串的景色纷至沓来,很容易令读者置身其中,从而让思绪与情感被带动,进入到下文所讲述的故事之中。纵观全文,景物描写不在少数,读者却并没有感觉眼前的画面有一丝杂乱,因为这些景物很真实,很生活化,这得益于作者平日里细致的观察。

主体部分,是刘老两次在溪边用麦秆做玩具的场景。时间流逝,这看似相似的画面却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这种鲜明的对比所带来的强烈反差很好地诠释了“消逝”的主题。这种变化不仅是老手艺人的悲哀,它也值得每个人思考——我们究竟如何面对新事物?

值得称赞的是,作者能很好地把控细节。无论是刘老制作玩具时那一个个行云流水的动作,还是作者在刘老家中与他见面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无奈与倔强,都是人物性格最直观的体现。

“消逝”是經久不衰的话题,时代在进步,过往渐渐成为历史,与此同时,一大批旧事物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何用文字承载着它们使其留存,是每一位作者动笔前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只有考虑好了再动笔,才不至于让内容空洞,才不至于让文章仅仅流于对“消逝”的讲述,而没有投入情感,没有深入挖掘。

写好作文不仅需要考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也需要考生对客观世界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行文中运用到的大量素材也往往来自生活。写文章需要我们去触碰时代的脉络,也需要我们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态度,并需要我们充分调动一切阅读经验与人生阅历,为文章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刘老麦秸消逝
一次只爬两层楼
泥匠的预言
古稀爷爷爱护蝉
麦秸
温暖的麦秸垛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
消逝的打麦场
米寿老人话长寿
30年,光阴的故事——消逝的记忆
即将消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