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文本 探索“语用”训练新途径

2017-03-02 12:17张坤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语言

张坤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拿今年执教的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来说,内容有从遗迹角度反映近代历史的吊古喻今的文章,有享誉中外的名人传记,有老舍、巴金等现代名家名篇,有革命烈士的铿锵有力的临终抒怀。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对联、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科学小品、剧本、古文寓言等等。教材文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一种鲜活、不容忽视的存在,本身就是言语的意图和内容的一种交融呈现方式,因此我们要细致研读文本,精心挖掘恰当的“语用”训练点,使之形成有序的训练体系。

一、关注文体特征,开展“语用”序列化

实质上,每种文体都有着独到的特点,如文学性文体中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结构、优美凝练的语言;诗歌则是具备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小说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剧本中蕴涵着各种矛盾、冲突……凡此种种,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语文的“语用”能力训练的起点。比如今年教材中收入的诗歌就有10篇,其中古诗词5篇,现代诗4篇,歌词1篇。针对诗歌语言简练、情感强烈的特点,在“语用”训练上我也遵循着序列化原则,循序渐进,不断变化着。

在我的“语用”训练设置过程中,我始终遵循“语言感知——内容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应用”这条认知规律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语用”训练,通过诵读、感悟、仿写、创作这样的学生行为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促使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内化成为表达的需要。

针对本册教材中的其他文体,也设置了相应的“语用”训练,并不断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古文寓言二则《矛与盾》就改编成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则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剧本《甘罗十二为使臣》不但排练演一演,还要改写成小短文做成“话剧门票”……将教材文本用起来,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二、关注表达的需要,促进“语用”训练情境化

在学习相关“语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后,我深感我之前讲解、训练的所谓“语用”是狭隘的,单调的,是为了写而写,为了用而用的。尤其是看完王崧舟老师的《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等文章后,文中提到的“有的语文课,内容理解尚不充分,学生便嚼着“夹生饭”大练语用;有的语文课,通篇是写作知识和技法的分析,乍一听,以为是大学的写作概论课……”都让我警醒和反思:到底是为写而写还是有读之写?在教学《当代神农氏》这篇文章时我最初想发掘的“语用”训练是给袁隆平作一人物小传。而在读完王老师的文章之后,我忽然意识到:“语用”的训练与情感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不能被单独的割裂开,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于是,我抓住“奇迹”“福音”“创始人”“……之父”等评价,从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到他对世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理解“当代神农氏”的内在含义,在课的最后播放了央视《感动中国》这一电视栏目的片头,请学生们给袁隆平先生写一写颁奖词,并且宜短不宜长。要求一提出来孩子们就纷纷提笔,写出了对袁老的评价,其中有点评,有抒情,并且纷纷表示字数要求太严苛,字数太少了,能不能再写一些……

言为心声,语言文字的运用正是应和了表达的需要才产生的。“语用”教学要有全局意识,要整体观照,与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和学法指导相融合。因此,在发掘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时,更多地去关注情感和表达的需求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关注写法的迁移,发掘“语用”创生化

人类的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在发掘“语用”训练时,我就认真琢磨起北师大版中的这些文辞兼美的文章,不断思索哪些能为我所用,为学生们所用。我始终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这些“例子”“例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些什么呢?于是从形式到内容,从材料到方法,开启了教材文本的语用“仿写”之路。

1.仿其形

教材文本中选录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正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好范本。老舍的《养花》结尾一段的自然、简洁的总结,学生们也乐于用“有……有……,有……有……,既……又……”来小结一下;张抗抗的《城市的标识》中写“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学生们写校园的白玉兰“洁白而美丽,像用白玉雕琢而成,在初春枝叶还没有萌发的时候就绽放在枝头,与迎春花一起成为春天的一道美丽风景。”

2.仿其意

选入教材文本的每一篇文章,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達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我特别注重了引领学生体会、揣摩,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运用。比如北师大版教材鼓励学生写阅读提纲和画情节曲线,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理清层次。我就鼓励他们也开始为自己的习作写“写作提纲”。学完《一个这样的老师》后,我鼓励他们写同题提纲和同题习作,就写一些身边的这些老师。学生们写得真实而有趣味,写出了充满童真的眼中的我们。

3.仿其情

在仿写的“语用”训练发掘中,我除了注重表现形式的多样,还注重表达的需求。如《一个这样的老师》中作者表达刚刚得知真相的愤怒之情时写到“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在理解内容之后我引领学生尝试提取语言材料用来表现其他的生活情境,比如表达自己很着急,表达自己很高兴,表达自己很伤心……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认真备教材文本、备学情发展中慢慢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也愿意将此传递给我的学生们。跟任何能力一样,“语用”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不断地“历练”。就如同我努力发掘教材文本中的“语用”训练一样,每一堂课都是新的开始,我愿意依托文本,提升学生们的“语用”能力,努力使每堂课都具有实效!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