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例盗窃个案的处理探究对学生盗窃行为的查处措施

2017-03-03 11:59钱利成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探究

钱利成

摘 要:面对学生的盗窃行为,班主任常常因为较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深感困惑。本文中,笔者示例了自己处理的一则盗窃个案,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引出了有关“查”和“处”的讨论,探究了对学生盗窃行为的查处措施。

关键词:学生盗窃;个案示例;查处措施;探究

一、学生盗窃行为带来的困惑

班上常有学生反映丢东西,小到铅笔、橡皮,大到钱、饭卡等,有时甚至连衣服也无缘无故消失。这种现象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碰到的一个常见又棘手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之间会相互猜忌,闹得人心惶惶。而更让人尴尬的是,我们往往很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一则盗窃个案示例——“都是老鼠惹的祸”

笔者担任初一班主任时,开学没多久的一个早晨,一位住校生就向笔者反映说昨晚睡觉时放在自己口袋里的钱不见了。因数额不大,再加上开学工作较忙,笔者只是对这一问题做了些常规性的教育,提醒学生注意防盗以及养成良好的品德。可是没过多久,这个学生又有若干现金和饭卡不见了,此时笔者断定是被盗窃了。这个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定会影响到整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建设。于是笔者调取了寝室里的监控录像,分析后排除了其他寝室学生犯事的可能,然后笔者试图找该寝室的学生谈话来获得线索。由于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长,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还不太了解,所以这个方法没有奏效。丢饭卡的学生没有及时挂失,为偷拿饭卡的学生的消费提供了可能,于是,只要查出哪些学生在这段时间没有用自己的饭卡消费就很容易找到目标了。于是,笔者到学校食堂电脑上查阅了相关学生的消费记录,很快就有了结果。在笔者的精心开导下,面对证据,这位学生说清了全部事实。

犯事者找出来了,但接下来的处理却让笔者费了不少脑筋。刚查出来时,自己恨不得马上到班里去澄清事情真相。但仔细一想,若这样做,对这位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失窃的事情在班里已闹得沸沸扬扬了,这时候把犯事者公之于众,对他的人格尊严是一种极大的损害。这样轻率地处理肯定是不妥的。想到了这些,笔者把为他保守秘密作为第一个原则。在找他谈心时都是尽量避免让其他老师和学生看到,而且在征得他的同意后,笔者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的家长,家长知道这件事情可以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笔者把处理意见和家长做了沟通,家长完全赞同这种做法,并把他儿子偷拿的现金及饭卡里消费的钱交给了笔者,让笔者把饭卡里消费掉的钱充了回去。

那么,怎样把钱和卡巧妙地返还给失主呢?笔者绞尽了脑汁:让他直接返还给失主,这无疑是不打自招,不利于他的发展;让我代他还给失主,学生肯定要追问事情的究竟,很容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叫他放回原处,也不现实,因为失窃时学生自己已经很仔细地寻找过了。想了很多种方法都觉得不妥,于是笔者决定再到寝室去仔细观察一番,看能否找出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当偶然发现床角的最隐蔽处有一双布满灰尘的鞋时,笔者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情嫁祸于老鼠呢?于是,笔者把钱和卡放在运动鞋里面,外加了一双破袜子及吃剩的零食,尽可能把它做得像老鼠窝。第二天笔者就组织男生进行寝室大扫除,要求他们把寝室里所有的废弃物都清理出来。没过多久就有学生跑过来跟我说所有丢掉的东西都是一只小老鼠惹的祸。

后來笔者又找他谈过几次心,这个寝室里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这位学生给笔者发了一条短信:“老师,非常谢谢您用这个方法帮助我,我向您发誓,今后再也不会做这种丢人的事了……”

三、对这例盗窃个案处理的分析

闹得沸沸扬扬的盗窃行为得到了及时制止,发生盗窃行为的学生通过教育也改正了自己的不足。笔者认为,上述盗窃个案的处理之所以能成功,关键是做好了两件事情,即仔细地“查”和巧妙地“处”。“查”就是要查出盗窃行为的来龙去脉;“处”就是要处理好盗窃行为真相大白后的问题,如上述案例中怎样把学生盗窃来的钱物返还给失主,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盗窃者,怎样又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等。在处理学生盗窃行为时,若能对“查”和“处”两个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就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相信再面对学生的盗窃行为时我们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四、有关“查”的措施的探究

1.查要及时

发生盗窃行为时,我们要及时查处,否则学生很容易出现相互猜疑的心理,造成班集体不和谐。对有盗窃行为的学生来说,若班主任不去过问,对他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默许与放纵,会促成他下一次行窃的继续。古语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有研究者提出盗窃犯有这样的心理发展痕迹:由恐惧到逐渐适应作案;作案的胆大妄为和有恃无恐;形成稳固的犯罪心理定势和盗窃恶习;掌握熟练的盗窃技术,冲破道德法律的约束而成为惯犯。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一个有盗窃行为的学生,及时制止他的不良行为,把盗窃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2.察言观色,“看”出来

对一个盗窃初犯或是一个不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他盗窃了,当大家都在谈论有关盗窃的话题时,他的神情举止必有所流露,或坐立不安,或低头不语,或目光漂移不定,或神色惊恐慌张等。一个富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能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察觉出端倪。

3.故事感化,“导”出来

古今中外有许多有关盗窃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感人故事,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故事中受到教育,得到感化,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承认盗窃行为。例如,我们可以跟学生讲讲《小偷和母亲》的故事:有一个孩子小时候偷了东西,母亲没有责怪他,反倒夸他能干,长大后他偷了国家的金库,最后被押上了刑场。临刑前,行刑官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他想跟母亲说几句话。哭哭啼啼的母亲把耳朵凑了上去,这时儿子突然一口咬下了母亲的耳朵。“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气愤又疑惑。儿子悲伤地说道:“我小的时候偷吃自家的芝麻,你不说;后来长大一点我偷邻居家的针,你也不说;后来我长成一个少年了,经常在街边偷些小玩意,你还是不说;等我长大成人做盗匪犯下滔天大罪了,你才来哭,你这个母亲做到哪里去了?如果你当时责备了我,我就不会落到这种下场,也不会蒙羞而死。班主任讲完故事后,适当引导,给那些做了错事的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或许问题就真相大白了。

4.了解过去,“问”出来

班主任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对学生不太了解,如果有学生盗窃时,我们不妨去问一问对这个学生熟悉的教师,看他们能不能提供一些线索。一个初中生若有盗窃行为,往往在小学时就有所表现,这时班主任若能做一个有心人,向他小学时的班主任了解一下,也许能找到答案。

5.法律教育,“吓”出来

《刑法》对“盗窃罪”的概念和量刑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虽然初中生一般的盗窃行为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盗窃犯罪,但这并不妨礙班主任用法律条文来教育学生。班主任可以重点讲述初中生的盗窃行为对其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以及在法律和道义上应承担的责任,再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类似话语对其进行引导,从而让那些有盗窃行为的学生因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主动承认错误。

6.查找线索,“寻”出来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班主任针对具体的盗窃行为,查找那些与之相应的线索,从而找出犯事者,如上文中笔者提到的通过有学生饭卡失窃这一情况,想到去查找相关学生的饭卡消费记录,最终确定了有盗窃行为的学生。

五、有关“处”的措施的探究

1.处要冷静

班主任通过努力查明了学生盗窃行为的具体情况时,切忌感情用事,没有进行冷静分析与思考做出的举动往往会带来许多麻烦。如笔者上述案例中提到找出了这个有盗窃行为的学生时,想到班里去公布,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或许不但这个盗窃问题处理不好,而且又有一系列的比这例盗窃问题还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出现。所以,班主任处理这类问题时,多一份冷静与思考,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心怀关爱,为学生保密

当学生有盗窃行为时,我们从思想上不能歧视学生,要用真情实感来对待学生,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帮助学生处理好他们在发展中碰到的问题。班主任对已查明的盗窃行为进行处理时,既要指出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又要注意为学生保密,小心呵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如在返还学生盗拿来的钱物时,可多想方法,巧妙地避免盗窃者与被盗窃者的正面接触。

3.分析盗窃者的行窃原因,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对盗窃行为处理结束后,班主任要对该生进行后续的心理辅导,避免他们重蹈覆辙。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常见的盗窃行为主要有这几种类型:不能克制情绪的冲动型,急需物品而偷窃的经济型,为反抗社会不公平而报复的反抗型,为减轻内心紧张的强迫型,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产生的癫痫型,自我堕落的堕落型,受英雄主义支配而为团体做事的集体型,缺乏法律常识的无知型,物质欲望过高的占有型。班主任要对学生的盗窃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其盗窃行为的心理成因,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对其进行疏导。

4.及时总结发生的盗窃问题,做好盗窃的预防工作

学生盗窃行为基本处理好后,班主任应及时在班级中做好有关盗窃问题发生的原因、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总结,注重培养学生的防盗意识,不给行窃者可乘之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盗窃行为的发生。

学生的盗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一个学生的前途命运,更关乎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班主任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具有人性关怀,只要能认真研究思考,一定能找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猜你喜欢
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进一步探究与归纳得到的结论
Stolz定理及其应用探究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一类概率模型的探究与应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