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石油梦

2017-03-03 06:43崔玉波
石油知识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油油气一带

■ 崔玉波

“一带一路”上的石油梦

■ 崔玉波

“一带一路”缘起

2013年9月7日、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自此拉开了中国与世界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幕。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为出发点,辐射出三条路径:第一条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第二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第三条从我国西南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全部为陆上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有两个,都是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个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另一个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提出,与两千多年前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从中国延伸到世界很多地区的水陆两条丝绸之路紧密相关。

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这条通道最初的作用主要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等商品,因而在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并被后来的历代史学家所沿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主港历代有所变迁,合浦、广州和泉州等港口都曾在不同的时代各领风骚。海上通道在宋元时期运送出口的货物由丝绸变成为瓷器,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陶瓷之路”。

曾经连接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为沿途各国的繁荣发展打开了新的“筑梦空间”。

“一带一路”提出之前的“走出去”战略

油气企业“走出去”是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的海外投资战略的一部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为代表的能源企业已经制定了各自的“走出去”战略,在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上迈出了国际能源合作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石油于2009年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逐步走向国际化。2011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总产量突破1亿吨,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规模与大庆油田相当,成功建成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首个“海外大庆”。至2012年底,中国石油在海外31个国家管理运作着82个油气投资项目,形成了集勘探、开发、管道、炼化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兼顾陆上和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资产组合。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海油也频频告捷。1994年的5月,购买了美国阿科公司在印尼马六甲区块32.58%的权益,该项目是海油投资海外的首个项目,也是与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次亲密接触。同年10月,一艘名为“丹池号”的油轮,载着满满一船原油,载着中国海油的梦想,沿着最初的丝绸之路,从马六甲海峡返回中国。这是中国油气企业参与国外石油勘探生产活动所获得的第一船油。此后,2002年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2003年2月完成了对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收购,2004年2月收购BG公司在印尼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拥有权益的20.77%。2006年 4月,收购了尼日利亚OML130区块45%的权益。2008年7月,收购挪威海上钻井公司100%的股权。2010年 5月,与伊拉克米桑石油公司、伊拉克钻井公司及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中国海油首次作为主合同方来开发和管理海外大型整装油田。

中国石化的走出去成绩更不容小觑。2011年中国企业总计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中国石化占了5宗。其中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拥有的巴西深水油田资产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创下2011年中国企业最大一起海外并购案。2012年,中石化又收购了美国DEVON公司在美国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33.3%,并宣布收购 TALISMAN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股份,收购成功交割后,中石化将可以参与到TALISMAN在英国北海的51个油田开发,借此首次进军油气富集的北海区域,并有可能探索深海作业技术。截至2013年年初,在“一带一路”提出前,中国石化的海外油气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基本布局,成功进入非洲、南美、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北美六大油气区,中国石化的海外扩张战略已悄然形成。

这些成就证明,如果说中国油气企业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是毫不过分的。

“一带一路”让“走出去”有了更大的舞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60个,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2015年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储量为461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0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0%和56%。“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全球最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欧亚、中东、亚太等地区的原油生产分别占全球20.9%、32.4%和9.1%,三个地区的消费占比分别为19.9%、9.8%和34.7%。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中国油气企业在跨国油气合作和经营中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创造了条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一直是中国油气企业的主要责任和目标。从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15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3.28亿吨,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实现“三级跳”。从初期的自给自足,到2009年突破国际公认的50%警戒线,到去年的超过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已达30%,中国的石油进口风险系数越来越大。2016年9月,我国原油进口同比增长18%,达到3306万吨,折合约804万桶/天,高于同期美国的798万桶/天,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目前,中国石油进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一带一路”上的中东和独联体国家。以中国石化为例,仅在“十二五”期间,就从“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年均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年均进口额约700亿美元。中东等地区成为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对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一系列保障政策的出台,都将使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时底气十足,充满信心,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使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时有了更为开放的合作环境。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相互依存的格局,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整个世界经济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大的跨国油气企业公司也一样,不仅需要在竞争中寻找生存的活力,也需要在相互合作中拓宽发展的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我国油气企业深度融入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在国家战略、政策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与支持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将得到全面深化,中国油气来源更多元、通道更畅通、空间更广阔。200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仅为84亿美元;而到2015年就猛增到9950亿美元,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16.5%提高到 2015 年的25.2%。这些数字的背后,油气的贡献为最大。

“一带一路”让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时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优势产能合作。过去20余年,在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油气企业的技术、装备、管理目前已在“一带一路”国家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投资型的较多,技术服务型的较少。如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通过获取外部市场的份额,提升自己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工程技术服务为例,“一带一路”地区历来市场巨大,2014年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美元,占全球工程服务市场投资总额的40%以上。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达到或者超过50%。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地区的工程服务水平偏低,专业人才匮乏。在装备方面,“一带一路”地区石油装备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年需求石油装备在300~500亿美元之间,市场上升空间较大。因此,我国油气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市场互补性较强,可以明显发挥出人才、技术和装备等产能优势,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

“一带一路”也是中国油气企业打造大型国际化能源公司的必经之路。目前,中国的油气企业体量巨大,但技术与管理尚有诸多短板,如何迅速成长为国际竞争力强、技术领先的大型跨国公司,仍然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国石油的做法是分“两步走”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第一步,到2020年,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二步,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而中国石化则提出在 “十三五”时期,打造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炼化基地,全力推进炼油化工技术和工程服务走向海外,提高海外油气资产质量,做优做大海外工程服务、国际贸易和仓储业务。中国海油则以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以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升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推动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步伐。在这三大油公司的奋斗目标中,成为国际化的世界水平的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已经在一带一路积累了二十余年经验中国油气企业,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只有继续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深化“走出去”的行动成果,深耕精作,创新创造,就能实现目标。

“走出去”战略让油企成绩显著

“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我国已经和沿线3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我国对相关国家投资累计已达511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1.25万份,累计合同额2790亿美元,足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油气合作方面,更是成绩显著, 2015年6月的统计数据表明,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为主力的全国海外油气投资总额近1800亿美元。拥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168个,分布在51个国家,油气作业年产量2.9亿吨,权益年产量1.4亿吨,每天为国际市场增加600万桶供应能力。海外炼油化工方面,共有自建与并购项目10个,原油加工能力为5360万吨/年。海外共建油气管道1.5万千米,输油能力为7800万吨/年,输气能力为604亿立方米/年。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有近1500支,包括物探、钻井、测井、录井、试油、地面建设等,分布在63个国家作业。国内建设和在建项目LNG接收站11个,全部建成投产每年可接收3500万吨LNG。油气进口基本建成东北、西北、西南油气管道和东南海洋运输通道。这些业绩,绝大部分都是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取得的。

——最早走出去的中国石油成就显著。中国石油是最早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投资合作的中国企业之一。“一带一路”提出后,在2014年,先后参与建设了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二期年300亿方天然气产能建设工程、继中亚A/B/C线之后的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2016年8月,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在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地区开工建设。据2015年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运作了49个油气项目,投资约占其海外总投资的60%以上,2015年油气权益产量超过5500万吨,占其海外总权益产量的76%。

——稳步推进的中国石化。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石化在“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拥有或参与17个油气资源投资项目,总投资240亿美元。在炼油化工领域,公司在沿线5个国家从事炼化仓储业务,参与5个下游合资项目,总投资40亿美元。中国石化还向“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截至2015年年底累计签订服务合同800个,合同额约12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哈萨克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成为中国石化工程技术服务重点市场。

——独辟蹊径的中国海油。中国海油不仅成为新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探索的“冒险家”,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践行者”。中海油在收益报告中称,2015年海外油气产量增长5%,达1.723亿桶油当量。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海油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中国海油为合作伙伴开了一扇窗。另外,中国海油海外员工本地化率一直在80%以上,使中国海油在国际化进程中持续地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海外企地共建,塑造央企形象。在印尼,海油驻地企业与UNILA医学院合作,为当地600多人免费提供体检和医疗诊断;在乌干达,为当地失学青年搭桥铺路……历经多年实践,中国海油的“双赢”理念与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张“名片”。

——不能忽视的延长石油。延长石油紧抓 “一带一路”以及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机遇,按照“国际化”的空间定位和资源优先战略,加快海外区块合作风险勘探与中小型在产油田并购,将拓展的触角延伸到了东南亚、中亚吉尔吉斯斯坦、澳洲等海外区域。2014年1月,成功收购加拿大Novus能源公司年产25万吨的油气田,当年实现收入10亿元、利润1.2亿元。另外,在国际化一流软硬件支撑下,延长橡胶生产的“德安通”、“皇家运输”、“传志”等主打轮胎品牌出口销售达47个国家。

风险与管控

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0家中国油气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资源国从事油气投资活动。这些油气企业大小不同,投资方式有别,但都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中默默耕耘着。

不过,“一带一路”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例如地缘政治风险、国别政治与安全风险、资源国经济与对外合作政策风险、合法合规运营风险等,都给中国石油企业在上述地区的运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例如,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因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导致失败。

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当前低油价的“冬季”注入了动力。应该用好用足“一带一路”带来的战略性机遇,合理分配优势产能,不断创新创造,汲取经验教训,成功步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新阶段。

在如何应对风险上,著名能源学者陆如泉提出了四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局限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一国保障思维转变为着眼于亚洲共同能源安全的区域性保障;二是从过去追求规模化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转变为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专业专注地打造世界级石油企业;三是从过去的“资本输出”转变为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全方位“走出去”,推动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油气互利合作,同时带动国内油气产业升级;四是从过去的油气交易、贸易以美元结算为主转变为以人民币结算为主,促进区域经济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和地区多货币结算体系的建立,推动发展能源金融,推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不仅将中国的油气企业推向发展创新的新高度,也将让中国经济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的经济共同体。这里不仅有我们的中国梦,也有我们的石油梦,更有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梦。

猜你喜欢
海油油气一带
海油华南谱新篇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践行低碳战略的海油路径
通过终端打造海油品牌——专访中国海油华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红斌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