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古诗文妙手著佳作

2017-03-03 12:25文建华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诗书名句意蕴

文建华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提升语言表达效果,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那么,怎样“引诗入文”来为考场作文增辉添色呢?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标题引用,靓丽醒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使文章流光溢彩,就像《老残游记》中在明湖边说书的那位明眸善睐的白妞,一出场便能秋波流转、顾盼生辉。如江苏一考生的《空山新雨后》,引用王维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青春的朽与不朽”这一作文主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再如天津一考生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引用韩愈诗文名句作为标题,既紧扣所选的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开篇引用,紧扣主题

开篇一般称为“凤头”,就是要使文章的开篇像凤凰的头一样俊秀、精致,让人一看开头就爱不释手。如陕西一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这样开篇:

漫步于落叶纷飞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难道落叶的生命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不对,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还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篇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文章的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的枯燥无味。

三、行文引用,增强底蕴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俯拾皆是,文中引诗,含蓄隽永,优美凝练,让人读之如饮醇酒,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如一位考生在《书香的快乐》一文中写道:

秋日里,在草堂与杜甫一起仰天长啸“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体会诗人背井离乡的心酸和穷困潦倒的无奈;听美国诗人狄金森淺吟“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丽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呆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入冬,我手捧着亲爱的书,在火炉旁准备一杯热茶,就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想象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的塞北风光;倚在窗前,描绘“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凉景象……

文中引用名句使文章神采飞扬,不仅表达凝练、含义深刻,还能使文章意蕴深厚,精致典雅。诗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又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结尾引用,意味隽永

引用诗词名句作为文章的结尾,有利于引申文章,揭示人生的真谛。三言两语表达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哲理性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如一位考生在《照海倚天》一文的结尾处写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融,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五、模仿化用,凸显个性

模仿化用诗词名句,也是凸显个性、提升文章的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方法。考场作文的语言除了要能够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地体现出个性色彩。如果考生本人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如一位考生在《山水韵,诗词情》一文中写道:

词,犹如一江春水,耀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我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片又一片芳草地,仿佛梦的活水润着我的心,荡得暖暖的。

考生以新奇的比喻开篇,将静态的、抽象的古典诗词比喻为流动的、形象的春水,出语新奇又切合其“委婉、缠绵”的特点。接着引入宋代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句,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出了文章的亮点,显示了考生开篇造势的能力。

以上五种引诗入文的方法并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可以同时使用的,只要运用得当,即可收到以一当十、文采斐然的效果。然而,引诗入文需要注意:要恰当、妥帖,不可生搬硬套;要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等。

总之,“文”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只有满腹诗书,拥有“诗心”,厚积薄发,才能在考场中巧妙引诗,写出佳作,获得高分。

猜你喜欢
诗书名句意蕴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退休咏怀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中华名句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