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教育现状

2017-03-04 09:09董晓峰
人间 2016年33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笔墨中国画

董晓峰

摘要:中国画的教学直接关系到中国画的發展方向,重视中国画的教育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对中国画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71-01

当前,中国画的教学到底有没有问题?显然问题是有的,那么目前中国画的教育呈现了一种什么现象?就我个人观点来看,中国画的教育要强调两个基础——文化基础和绘画基础。

一、中国画教育的社会现状

(一)现实功利性太强。

与艺术无关的社会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腐蚀了中国画的教育质量。由于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再加上近些年来美术院校的招生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不高,形成了美术院校的高考热的双重因素。这种现象也给美术院校带来了师资匮乏,设施不完备,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无疑是对当下的中国画教育产生很大的杀伤力。而报考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有些并非真正的热衷于这个专业,而是本着能考进就行,哪个专业都无所谓,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更使这种状况变本加厉。中国的教育中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不能很好的输送这些知识,并因此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的左右逢源,更是体现了传统绘画的前途渺茫。但是,科技的现代化也是把双刃剑,在推动传统中国画进步的同时却又使传统中国画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缺失。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工具代替了传统的工具,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乏,钢笔的便利代替了毛笔的韵味,而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毛笔、墨、宣纸、砚等几乎都成为了书橱的摆设,使中国这一传统的绘画工具面临了很大的困境,失去了它重要价值所在,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绘画工具和爱好人士的收藏,这不免是对中国传统的一个致命打击。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现代画家不可能耐得住寂寞,不被这世俗繁华的吸引,潜心钻研中国画。而生活的压力也使得这些从事中国画的人将绘画转换成了一种陌生的砝码。在此情况下中国画也逐渐失去了其传统文化价值所在,使得中国绘画变得商业化和落入了庸俗化阶段。因此这种改变给中国画的进步带来了空前的艰难,使得传统文化缺失严重。继承、发扬和传承是保护我们中国画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国画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矛盾。

中国画的体格转型之所以迂回曲折,始终是在对传统型体格即不满又留恋的状态徘徊。这当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某些陈旧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梳理,以至于不符合这个时代要求和现代精神。成了中国画体格转型的思想障碍。那么在中国画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上发生矛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重道轻器”的价值定位与现代精神矛盾。传统中国画的这种“重道轻器”的观念与现代社会强调科学分工和敬业精神有着严重的抵斥。

(2)超然淡泊的人生态度与当今社会平等竞争,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矛盾。传统中国画的这种超然淡泊的人生哲学,将绘画视为摆脱现实、躲避尘世困扰的寄语手段,具体再落实到绘画上必然是以简、淡、柔、逸为主要表达思想。然而却与当今社会全面开放,平等竞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3)重气韵轻色彩、重笔墨轻形似与现代的轻笔墨、重造型;轻学养,重技能的创作之风相矛盾。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绘画艺术中自成体系,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有着迥异于其它任何绘画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这种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核心是:一曰气韵,二曰笔墨。笔墨乃技术的核心。在传统绘画中“气韵”尤为推崇,但气韵主要又取决于笔墨。我们看当前的中国画展览上,大多都强化图像、造型而疏离了笔墨,这不能说不与中国现在美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有关联。虽然说现在的美术院校里中国画专业也开设有书法课,但这种蜻蜓点水式教育和对造型能力的严格训练相比无意是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画强调精神内涵,讲究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然而现在的中国画教育大多只重视绘画技能的训练。

二、中国画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中国画教育出现的多元化,反映出中国画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了很大的差异。特别是西方艺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些中国画教学越来越脱开东方母体文化的影响。从而使现在学习绘画的一些青年越来越忽略中国画的基本要素——笔墨,而逐渐落入画法浅薄的地步。在中国画的宏观发展上,就现在而言缺少一种导向性,而是满足于大家所说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局面。但是表面化的“多元”确实是长期以来中国画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多元”的表象之中寻找一定的方向感,在“多元”的“无序”中构建一种有序。就此,我们将如何来理解多元化呢?在我个人看来,“多元”和“多样化”毫无疑问是一件好的事情,也是长期以来大家都期盼的好局面,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就中国画目前教育来看这种“多元化”、“多样化”的说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遁词。把“多元”简单理解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放任自流了。也就是说大家把“多元化”看成是任何个人想与别人画的不同就自成“一元”了。“元”是一种文化系统。在绘画史上,中国画传承下来的这条线是“一元”,西方传承下来的艺术称为“一元”。所以,真正的多元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称为一元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里面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去理清楚,要找准中国画所发展的位置,研究中国画的边界,研究中国画的内在精神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在“多元”的表象之中存有一定的方向感,为使中国艺术在世界上获得应得的地位,在“多元”的“无序”中构建一种“有序”。

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合理的便会存在。面对连绵脉传的历史文化,简单的否定,不仅无补于事,而且必然误事。就绘画而言,伴随欧风而来的中国艺术评品标准的失落,以及由此形成的创作失范,恐怕就和简单的照搬别人的东西直接相关。对于自身民族历史文化连续性的否定,从表面上看是对过去的行迹的抛弃。而实际上这种抛弃必然包含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的抽象肯定和具体否定,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绘画迷茫的根由。而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具体文化样式的中国绘画,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因此,对中国画的探究不仅不能游离,而且必须在中国文化这一背景中进行,认识历史文化的自身延续性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潘公凯.中国画的潜力、播散期与中国画教学——再谈互补结构[D],2007.

[2]董立军.中国画教育的出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3.

[3]梁泰生.对高校中国画教学改革的再思考[D].2003,3.

[4]张见柳.国画教学初探[D].2003,9.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笔墨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构建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对高中生报考美术院校的指导分析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