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017-03-04 01:06韩晶晶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2期
关键词:情境导入小学数学

韩晶晶

【摘 要】课堂的情境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巧妙高效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情境导入的现状分析,情境导入的原则,情境导入的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优化课堂情境导入,使情境导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段课堂 情境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它不仅要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获得最大化的数学发展,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问题。一节课的情境导入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快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导入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每件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刚上课时不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的认知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儿童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导入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孩子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以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的生活场景为基础,提高孩子的數学学习兴趣,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什么是"情境",怎样使用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学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数学问题,然而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才可以使他们感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最好的老师,因此情境导入更多的应该是儿童所关心的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效的和学生互动起来。

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们都在创设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的情境导入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此,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境导入的现状分析

1.情境导入流于形式,忽视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动力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投身与情境导入大流,在他们看来,不管教学是否有效,只要戴上了情境导入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开始不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就随意的创设情境,或是把"现成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样的情境所展开的,试问这种"现成的"情境怎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样没有目标的情境,是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是流于形式化的。

2.情境导入时间太长,减弱学生的注意力

情境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又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左右。很多教师在情境导入环节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学生的兴趣减弱,又影响后面的教学环节。

3.情境导入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较快,较好的接受教学信息。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景导入如果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能引起共鸣,那么导入环节也就事倍功半,让学生感到无趣。

三、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原则。

1.创设情境要真实,考虑学生生活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2.创设情境要自然,考虑学生思维过程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这就要求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而不是牵强,做作。比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有多少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大约是1: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1:7……这些比在生活中又很多用处,比如: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你如果是一个侦探,根据罪犯的脚印,就可估算出罪犯身材的大约高度……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3.创设情境要有效,考虑学生原有基础

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只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学生的已有基础,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导入情境尤为重要。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时我们可以通过大家熟悉的《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提问: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石头放入水中后出现什么现象?(做演示)你们看,我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放在水中出现的结果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四、小学课堂情境导入的一般方法

1.唤起旧知,直奔主题

复习旧知,可以对旧知有一定的巩固性,使一部分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解,理解掌握的学生可以体会到其更深刻的意义。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这样设计:先板书课题:"小数",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现在谁能报几个小数?小数点左边部分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部分是小数部分。观察一下这两个小数,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小数部分都只有1位小数是一位小数)。师:谁能报一个特别不一样的小数呢?(引导学生报出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师:还有不一样的吗?板书:三位小数。师:当然还有四位小數,五位小数等等。现在老师也来报几个小数:0.1?0.01?0.001?师:联系生活。说说小数0.1可能是什么意思?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小数",接着通过谈话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0.1可能表示的意思。这是对三年级下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与回顾,同事也充分展露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程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基础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2.猜谜质疑,激情导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们有个谜语想请同学们猜一猜。谜面是:"形状像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平面图形。教师先巧妙地借助谜语,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的事例,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3.以生活实际导入

情境必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现象,现实中的数学是由不同的环境所形成的,因此现实数学能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数学问题,然而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才可以使他们感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最好的老师,因此引入课堂情景更多的应该是儿童所关心的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效的和学生互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能使学生有种亲切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时,这样设计导入:1,课件出示姚明的照片;2,设置疑问:照片上的人这么小,姚明可是有名的高个子,怎么会是他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照片是将实际物体按一定的比例同时缩小相同倍数拍出来的。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

4.设疑导入,激发创造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师教授新课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题有关内容巧妙地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设问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推理》时,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呀,电脑打不开了,有密码,课件都没办法打开了,怎么办呢?让我想想,这个密码是由0,2,4这 3个数字组成的,我记得第一个数字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你能知道第一个是几吗?为什么?那现在能把其他的两个数字猜出来了吗?为什么?你觉得还要给你什么信息你就能猜出来了?我记起来了,第二个数字是最小的,你知道是几吗?为什么?那第三个数字呢?你们猜是204是吧?好了,我们试试密码看。对了,好巧啊,电脑的密码也是204,是不是你们班小朋友设置的啊?你们真厉害啊!可以打开课件上课了。老师:看来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猜,而要看看根据给我们的信息来猜,把能确定的先确定,一步一步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5.故事导入,吸引注意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非常喜欢听故事。当课堂上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时,会很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心情愉悦,高高兴兴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共读绘本《谁是四边王国的王子》:在遥远的北方有一个四边国,四边国里住着许多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一天,四边国里贴出了一张国王的告示:"寡人已老,将在四边国内选拔人才,顺利通过所有考试的国民讲成为王子并继承王位。"第二天,粉色,黄色,紫色,蓝色,绿色,红色6个四边形来到皇宫前参加选拔比赛。(在黑板上贴图形)士兵告诉他们,考试要过4扇门,顺利进入最后一扇门才能成为王子。在第一扇门的门口写着:上下一样宽的四边形才能通过。(淘汰了不规则四边形)第二扇门写着:不仅要上下一样宽,左右也要一样宽的图形才能进入。(淘汰了梯形)第三扇门口写着: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才能通过。(淘汰了平行四边形和菱形)最后一扇门写着:这扇门要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才能进入。(淘汰了长方形)最后正方形继承了王位,成了四边形的新一任国王。故事读完了,从中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来到最后一扇门,是因为他们的边和角具有了一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特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绘本的融入,一方面内容轻松有趣,让课堂"动"了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主线故事叙述,图片呈现"边,角"的特征,充分唤醒学生模糊的"已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进一步探究和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6.动手操作,因势利导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能更直观,更形象,更专注。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拿出4根小棒,你能用这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学生摆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师:如果拿掉1根小棒呢?请用3根小棒拜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摆出三角形)。师:好,如果再拿掉1根小棒呢?拿掉1根小棒,保持不动,那这是什么图形呢?你们知道吗?接着引出课题:认识角。

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情境导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选择合适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样的情境就是一个好的情境,这样的导入就是一种高效的导入。

猜你喜欢
情境导入小学数学
情境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导入”艺术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应用
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研究
运用活动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