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设“问”的技巧

2017-03-07 21:20刘慧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罗布泊消逝课文

刘慧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设“问”的精妙,才能大大增强学生阅读的内动力,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奋力搅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问”;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问”

题目是文眼,其文章的标题都是作者别具匠心精心设计用来点明主题,交代写作对象,揭示论点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文章的“题眼”来设计,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地捕捉到文章的主题。例如,在教学《童趣》这一课时,抓住“趣”字设“问”:课文讲了哪几件趣事?你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趣”?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么体会的?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自寻更多的生活乐趣?通过这样的主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勤于观察、热爱生活、找寻童真童趣的主题思想。

又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课文都写了罗布泊哪些内容?罗布泊消逝前与消逝后各是怎样的?罗布泊消逝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深读课文,并对罗布泊消逝前后进行具体的对比,逐一找到这些主問题的答案,理解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问”

文章过渡句和中心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提挈全文,或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句或关键词来设计文章的主问题,会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层次,很容易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例如,学习《行道树》这篇散文时,抓住课文的结尾“……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来设“问”:行道树为什么忧愁,又为什么快乐?找出这些描写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读一读就很容易的体会出行道树忧愁的寓意和快乐的内涵,从而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又如,抓住《与朱元思书》课文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关键句来设计该课的主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描写的山“奇”,哪些句子描写的水“异”,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独绝”的?从而引导学生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问”

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来设“问”,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哪些段落写的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百草园”生活,哪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然后提出这两部分的写作顺序能不能调换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启发学生体会学习按照时空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写作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又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社戏》的时,课文以“我”看社戏的八段情节来突出人物形象,描写不同景物的:“随母归 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文章结构脉络清晰教学时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设计以下两个主问题:1.读一读这八段情节,看看哪段情节你觉得写得最好?并说说你的理由。2.你认为这八段情节中哪些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通过这样的主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对童真童趣的情节回忆,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四、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设“问”

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老师深入挖掘主题精髓设“问”,再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例如,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作者杨振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的民族情结,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颂扬了“两弹元勋”科学家邓稼先的卓越贡献。文章6个小标题分别简要概述了每个小结的内容,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教学时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哪个地方最感动你?为什么?请说出最使你感动的事例、感人的句子、感人的词语。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深刻感受体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又如,作者鲁迅在短篇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中,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悲惨命运的人物刻画,揭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揭示了国人的冷漠麻木、昏沉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写作主题深刻,发人深省。教学时从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入手来设“问”设计:作品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描写了孔乙己怎样的人物特点,这样写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寓意?请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地说说。

五、从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问”

教材中的小说、故事等课文,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都很清晰,教学时从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问”有助于理清思路和把握文章的脉络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例如,精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从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之间的关系入手设“问”:课文中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理顺故事的情节发展变化,能帮助学生快速深刻的理解鲁提辖的人物形象。

又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抓住贾母、宝玉与黛玉对话中的矛盾来设“问”:在作品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后来,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黛玉在回答贾母、宝玉的问话时似乎出现了矛盾,这是曹雪芹的疏忽,还是作家的真正用意?这一主问题较好的激发了学生渴望阅读的兴趣,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使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从自选的角度或发现的角度来设“问”。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罗布泊消逝课文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消逝的打麦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