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事推理显真知

2017-03-07 08:55李斌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李斌

【摘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不论是应付日益个性化、创新化的高考,还是为以后走向社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质疑与思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质疑型课堂;辨事推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它包括观察、认识、分析、判断及方法,在遇到问题时,站在思辨的角度才能更全面真切的发现事物的肯綮。但近年来,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要求的不断提高,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增多,当代高中生在认知层面的不足越加凸显:对待事物现象的理解模式化、单一化,缺乏整体观,不能站在历史的、时代的角度看待问题,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老师,最直接的体现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而作为高中生认知理解能力训练的桥头堡,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一个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辨能力的平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为学生植入对待事物的第三种态度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前人的知识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对于见诸书本的知识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告诉学生不要忘了第三种态度,那就是质疑。近现代大儒王国维先生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物,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解释这个古物色泽如何的古雅,清绿得如何的莹彻,文字如何的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王国维先生的这句话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却体现出了在貌似无比正确的问题前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心中植入质疑这第三种认知态度,是构建质疑思辨型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运用场景模拟调动学生的思考

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在座谈中提到什么是最佳的课堂?是学生有思考的课堂;什么是有思想的作文?是有思辨,有质疑甚至有批判的作文。并且用一个生动的教学实例演示了如何运用场景模拟调动学生的思考。

王老师说,在汶川地震时因为出了一个置学生安危于不顾的“范跑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学校教师必须对班级学生安全负责的条例,此举一出立刻一片欢呼,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保护学生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王老师却在课堂上说了这样一番话:“王老师老了,如果万一发生地震,大家千万不要管我,抓紧跑。”这句话听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学生总感觉哪里不对,于是追问道:“为什么?”王老师郑重地说:“我要对你们的安全负责,如果为了救我,你们有人受伤,这不也是我的责任吗?”听到这,全班的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看似无比正确的规定,严格的划分了学生与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但却忽视了人性,当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逃生时,学生不应该对老师的安全负责吗?正是这样的场景模拟使学生自主的发现其中的谬论,主动的质疑反思。

三、借助典型事例多角度引导学生的质疑思维

对一些看似无比正确的问题提出质疑,也许换个角度它就不是那么的正确,也许换个场合它就不是那么的合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渗透这样的理念,每个学生具备这样的态度,何愁培养不出有思考、有见解的人才。

在阅读课时,我为学生挑选了几篇典型的事例,特别要求学生多角度去解读,我批改学生的阅读心得时就侧重关注了这个方面的思想,果然有收获,在一篇名为《两个杯子里的生命哲学》中,讲述了一个父亲反复的用各个杯子给孩子传授生命哲学的故事,其中父亲不止一次的用到了金鱼,为了说明道理,甚至不惜了结金鱼的生命。面对这篇文章绝大多数学生是报肯定态度的,有人赞扬父亲的教育方式生动形象,有人感叹故事以小见大揭示的生命哲理,但只有一位学生质疑道:为什么要用生命的代价向孩子说明生命的价值,难道金鱼就不是一条生命吗?用这种方式真的对吗?是呀,换一种角度,果然给人不一样的深度,如何破除平庸,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人,质疑,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在其他人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这是更难能可贵的,如一位学生在阅读了《己所不欲可施于人》这篇文章后写道:是呀,自己不想要的不代表别人不想要,自己不适合的不代表别人不适合,在这样一个凸显个性与创新时代,一些原本看来无比正确的哲理似乎要接受挑战了。由此引发的头脑风暴是时代发展不可估量的动力呀。

四、利用经典人物指导学生挑战固有模式

这种质疑的思维不仅可以适用于典型的事例,对一些经典人物也是如此。一位学生在演讲时读了一篇关于民国名媛陆小曼的评价文章《天资过人者所无法了解的人生真相》,文章中对陆小曼极尽的批判,说她家世好,才华美貌出众,晚年却极其悲惨,靠人接济,没有值得流传的作品,只有和徐志摩的一段旧情为人津津乐道。卒章掩卷,总感觉不是味道,虽然学生对民国这段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名动上海的陆小曼真的是这样不堪吗?带着质疑的心态和还原真相的态度,一名学生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网上翻阅整理陆小曼的生平资料,以及后人写的回忆录,虽不能说彻底翻案,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和前文不完全一样的陆小曼:与前任丈夫王赓的爱恨,在徐志摩死后的悲痛,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文人的帮助,和她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前文说她没有有价值的著作,可她的真实身份实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画家,且后半生都在整理出版徐志摩的著作;说她奢侈浪费,可她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卖掉了自己的皮大衣;说她傲慢骄横,可她对自己的学生和仆人都是万分宽容和关心的。果然是质疑出真知,没有质疑只听一家之言,去笃信那些看似无比正确的评价,人真的很难进步。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冲破固有的认知模式,学生必然受益匪浅。

总之,作为当代中学生,不论是应付日益个性化、创新化的高考,还是为以后走向社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质疑与思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现在学生认知的主阵地,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构建起一个引导学生全面、深度、理性认知事物现象的平台,那必然是一大缺憾。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我们的中学生终会甩掉“书呆子”“掉书袋”“一根筋”这些缺少个性和創新的标签,以一个睿智的形象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