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回顾性分析

2017-03-07 17:56徐延年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颌面部脓肿间隙

徐延年

(承德县医院口腔科,河北 承德 06740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回顾性分析

徐延年

(承德县医院口腔科,河北 承德 067400)

目的 探讨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全部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案。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中无死亡病例发生;患者67例中显效29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总的有效率为95.52%;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患者67例存在4例患者手术后出现酸中毒,后经治疗,患者的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7%。在治疗时间方面,口腔颌面部单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短,为4~7天,平均5.3天,而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为7~11天,平均9.1天。结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情较急,采取包括全身抗炎、局部病变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显著提高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指的是包括口腔、咽喉、面和颈等部位软组织感染的反应,其为常见的面部疾病,该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1]。厌氧菌和需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若不及时治疗,易发展为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最后通过血管神经的扩散作用发展为严重的败血症、纵膈脓肿或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中男57例、女39例,年龄13~65岁、平均(42.7±2.1)岁。病程6~16天,平均(10.3±1.1)天。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住本院后对其进行生化、血常规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具有针对性的检查,并于患者病灶处采集少量脓液培养细菌以及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1.2.2 治疗方法

①全身治疗:大剂量联合运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该治疗方法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遵循的原则为:感染初期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或硝咪唑类药物,后续抗菌药物的选择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当出现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时,则使用激素加以治疗。②局部病变处理:采用理疗和中药涂抹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处,用于感染加重和扩散的预防。病灶处形成脓肿腔时,要及时吸出病变处脓液,并进行切开引流治疗。局部病灶脓肿腔小、症状轻的患者,采用局麻并清除脓肿腔内地脓液,注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症状严重者,在局麻下行切开引流,并使用清洗液反复冲洗,彻底清除感染或坏死的组织。③支持治疗:增强患者体能,加快患者伤口愈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治疗中,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保引流和敷药过程的清洁,避免感染再次发生。此外,要实时严密地监测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的血糖和血压。

1.2.3 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痊愈,包括语言、吞咽以及咀嚼等功能,或者患者的全身症状得以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全身的部分症状得以改善,其中语言、吞咽及咀嚼等功能改善显著;无效:患者的全身症状未缓解甚至有加重趋势,并且患者完全丧失语言、吞咽及咀嚼等功能。总有效率的计算方法如下: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全部患者67例均没有死亡病例,其中显效29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2%;有患者4例手术后出现酸中毒,后经治疗,患者的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7%。在治疗时间方面,口腔颌面部单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短,为4~7天,平均5.3天,而多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为7~11天,平均为9.1天。

3 讨 论

全身抗炎治疗是一种防止炎症扩散、增强抗感染能力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效果最好的抗菌药物。局部病变处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感染早期的抗感染治疗,需要借助脓肿切开引流术,清除病灶,防止感染扩散。该方法在经行切开引流术的同时,要不可或缺地做到引流充分、冲洗彻底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对于症状严重、营养状况差的口底部、咽部以及颌下部的间隙感染,局部炎症的扩散易导致患者上呼吸道阻塞,症状严重时,可致使患者窒息死亡。因此,要在感染的早期行切开减压引流术。而支持治疗方法则是经改善患者饮食来增强患者抵抗力。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上述三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全部67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5.52%;有4例患者术后存在酸中毒症状,无败血症、骨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7%。

综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这一疾病的病情急、潜在危害大,联合实施全身抗炎治疗、局部病变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该治疗方案。

[1] 闫 红,冯国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580.

[2] 徐金标,孙 鑫,魏军水,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8):1832-1834.

本文编辑:赵小龙

R782.3

B

ISSN.2095-8242.2017.30.5751.01

猜你喜欢
颌面部脓肿间隙
间隙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紧流形上的SchrÖdinger算子的谱间隙估计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苦难的间隙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