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牡丹江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2017-03-07 21:13◆朱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牡丹江市牡丹江小城镇

◆朱 明

走好牡丹江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朱 明

2016年以来,牡丹江市将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切入点,批次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小镇建设,为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走在了黑龙江省最前列。未来,将按照“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产业支撑”的思路走好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牡丹江;特色小镇;发展;新型城镇化

一、牡丹江发展特色小镇的意义

(一)它是促进我们牡丹江市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手段。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五年,牡丹江市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特色小城镇建设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二)它是牡丹江市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利措施,有助于实现牡丹江市经济平稳增长。特色小镇具有四大本质特征,即特色产业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其核心要素是创新,涵盖产业创新、空间形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这些本质特征和要素特点决定了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借助小镇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其内部发展潜力。

(三)它对牡丹江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再发现、保护、传承、提升和利用。牡丹江市下属很多小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牡丹江市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将这些历史文化名镇的的文化遗产进行充分发掘,并作为小镇建设的优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促进了我们对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对促进牡丹江市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牡丹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基本情况

(一)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牡丹江市渤海镇以突出的稻米产业、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特色优势,获批国家级首批特色小镇。渤海镇秉承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融合理念,坚持稻米产业化和区域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等“四规合一”,先后建成省内唯一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渤海国佛教文化博物馆、宫城花园、稻作文化主题公园和稻作文化展览馆,复原了古镇内的唐式牌等设施,为朝鲜族“流头节”、宁古塔历史文化节、流人文化节和开镰节等活动提供了特色文化载体。建成了融集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里坊式居住小区,渤海镇绿化覆盖率达到60%,自来水入户率、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环境卫生实现了垃圾不落地。

(二)第二批国家特色小镇已获得批复。穆棱市下城子镇以穆棱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统领和产业支撑,依托抗联红色文化、闯关东特色文化和俄式风情建筑群,在我市小城镇中脱颖而出,经过申报推荐、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环节,于2017年8月22日获批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成为牡丹江市第二个国家特色小镇。

(三)谋划培育省级特色小镇建设。紧抓特色小镇建设机遇,积极扩大工作成果,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办和住建、发改、财政部门文件要求,以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为目标,谋划培育了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宁安市东京城镇、穆棱市马桥河镇、海林市柴河镇、林口县莲花镇、东宁市三岔口镇、阳明区铁岭镇、阳明区桦林镇等8个候选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涵盖了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工业发展、口岸商贸、旅游会展、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等特色。

三、推进牡丹江特色小镇建设

(一)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发展。按照“一镇一风貌,一镇一特色”的思路,统筹做好特色小镇的总体规划。以渤海镇“四规合一”模式为基础,积极推进各个特色小镇“多规合一”,促进经济产业、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的融合发展。

(二)培育壮大产业,支撑发展。“一镇一产业、一镇一特色”,依托毗俄、邻朝口岸等区位优势和夏有青山绿水、冬有冰天雪地地域优势,以打造东北亚资源类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中心及跨境旅游目的地于一体的中俄韩文化融合发展特色小镇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培育、做大主导产业,实现特色小镇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挖掘文化内涵,特色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等的认定和保护,组织古迹遗址修缮维护,恢复历史文化风貌。

(四)完善基础设施,承载发展。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小城镇道路、供热、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中心,加强特色小镇绿化、美化、亮化,打造优美环境,提升宜居水平。

(五)增强服务供给,保障发展。根据特色小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群众在特色小城镇能够享受更有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

[1]韩刚,于新东.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J].前沿探索,2015(6):27-31.

[2]翁建荣.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J].浙江经济,2015(19):9-10.

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牡丹江市牡丹江小城镇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牡丹江市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影响通径分析
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发展纪实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牡丹江市革命老区小康进程调研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