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17-03-07 16:4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3期
关键词:生物素偶联叶酸

夏 萍

(靖江市滨江新区卫生院, 江苏 泰州 214500)

维生素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夏 萍

(靖江市滨江新区卫生院, 江苏 泰州 214500)

本文对维生素类药物表现出的药理作用、抗肿瘤机制、肿瘤靶向给药系统当中地位的研究做出综述。除了毒副作用小和抗肿瘤活性良好之外,维生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独特的肿瘤靶向性,在肿瘤靶向给药系统中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大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剪刀差”。

维生素类药物;肿瘤治疗;作用和机制

1 维生素类药物的抗肿瘤药理作用和机制

1.1 维生素A

此药能够在肿瘤细胞中对表达维生素A酸β受体产生诱导作用,以此来对肿瘤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其可以在化疗中作为辅助剂,诱导癌细胞凋亡。

1.2 维生素C

此药类属抗氧化剂型肿瘤抑制剂。低浓度维生素C能够借助于对ECM(细胞外基质)的破坏来杀灭癌细胞,也能减少病毒癌基因E6表达来在浓度和时间依赖前提下对Hela细胞生长产生抑制并对其凋亡产生诱导作用。

1.3 维生素D及衍生物

此类药物可以借助于其各种活性形式来抑制癌细胞,足量的维生素D能够抑制白介素对环氧化酶-2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诱导作用,并由此对人结肠癌细胞HCA-7增殖产生抑制作用。

1.4 维生素E及衍生物

此类药物能够作为端粒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氧化剂来抑制和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维生素E琥珀酸酯是其中抗癌活性较强的成份,能够有效地对肿瘤细胞生长产生“选择性抑制”效果。

2 维生素类药物在肿瘤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2.1 叶酸

(1)用于活性酶和基因药物转运有报道中称将叶酸在一些具备抗肿瘤基因的药物(如寡核苷酸)上连接为配体的做法,能够使得药物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聚集”,以此来对其“基因转染效率”加以提升。近段时间以来也有借助于肿瘤细胞(叶酸受体表达阳性)表面特异性地结合叶酸,使得肿瘤局部形成细胞毒活性分子的高浓度层以杀灭肿瘤。

(2)用于转运细胞毒性药物有研究表明:含50%叶酸偶联体的TPGS-PLGA-DOX纳米粒的“癌细胞吸收量”是无叶酸偶联体者的1.5倍;且可以有效地降低MGF-7细胞的生存能力,且IC50值更低。也有研究者在其作品中总结出:癌细胞能够和荧光纳米粒(含叶酸偶联载体)相互结合发光,而无叶酸偶联载体者则不发光,由此可见叶酸偶联纳米粒可以和癌细胞中叶酸受体表达者主动结合,以此来保持靶向给药的主动性。

(3)用于放射性免疫靶向治疗和肿瘤诊断有实验表明,d-DTPA-叶酸能够产生对SMMC-7721模型(裸鼠肝癌细胞)的靶向性,可以在MR肿瘤靶向诊断方面产生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对荷瘤小鼠进行叶酸偶联异硫氰酸荧光素-白介素2-α干扰素皮下注射的实验中体现出对瘤体面积较小的肿瘤可以单用此法,瘤体面积较大者则应结合放疗。由此可见,靶向免疫治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放射治疗配合使用。

2.2 生物素

(1)用于靶向药物载体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中体现:生物素化壳聚糖载药微球可以特异性结合肝癌细胞(体外培养)且抗癌作用明显。生物素化TNFa及其同量微球均有活性高于游离药物的体外抗肿瘤;但后者48小时细胞毒性更强;同时微球中BSA(牛血清蛋白)能够很大程度上对TNFa失活速度予以降低,从而提升后者体外抗癌活性。也有研究者在其研究结论中体现出脂质体/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具备肿瘤靶向方面的潜在作用。

(2)用于基因治疗以及免疫诊断和治疗核酸类和蛋白质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都很容易和生物素相互结合,所以生物素能够用于微量受体、抗体、抗原之类的定位定量、定性检测和观察,而其结合生物大分子之后生成的相应生物素衍生物则一方面能够对大分子物质先前所具备的生物活性有所保持,同时还具备很明显的“多价性”。除此之外,每个亲和素分子都具备四个不同的生物素结合部位,能够在同一时间段里以以多价形式和大分子标记物、衍生物(均为生物素化后的)相互结合,能够产生“多级放大”的效果,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也有研究结果中体现: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够对己烯雌酚所具备的细胞毒作用加以显著增强,同时也能够对Bcl-2蛋白水平加以显著降低并且对体内吞噬细胞做出保护,这些结果中都体现出分子水平这一层面定性定量检测上应用生物素标记的巨大优势之所在。也有研究中体现出这一疗法中使用腹腔与静脉联合注射的办法在抗肿瘤方面比单纯使用一种注射办法更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体现得并不是很明确。

3 结语

人体内维生素需求一般都不甚强烈,但是缺乏维生素往往会造成各种形式的生理功能紊乱,以此对肿瘤易感性有所增加。故而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活动中应用维生素类药物,尤其是肿瘤靶向治疗这一方面相比于别的各种传统办法,可以体现出靶向性强、副作用小、治疗疗效好、诊断结果准确率高之类特点。

虽然维生素类药物在肿瘤治疗这一方面体现出了显著的优势,然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相关于维生素类药物抗肿瘤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层面上下功夫:加强其抗肿瘤机制方面的研究,减少其用于癌症治疗时的风险;其靶向机制和新型靶向制剂的研究,达到真正实现肿瘤靶向的目的等。

[1]邓 博,贾立群,李 玲.靶向治疗药物多激酶抑制剂导致的手足皮肤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0(23).

[2]李 雯,王建华,徐世荣.有机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5(05).

R453

B

ISSN.2095-8242.2017.43.8470.01

本文编辑:柯 凤

猜你喜欢
生物素偶联叶酸
原核生物中生物素代谢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姜黄素-二氯乙酸偶联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D-生物素合成研究进展
生物素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解偶联蛋白2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小鼠肺组织的动态表达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用猕猴桃补叶酸?未必适合你
盐酸克伦特罗生物素化单链抗体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