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给我活力

2017-03-07 01:49黄克敏
特别健康 2017年10期
关键词:雪中送炭寒门慈善机构

◎黄克敏

2011年,我决定拿出一笔钱来捐助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做点好事。

初春,我走进了附近的一家慈善机构,选择一名学业优秀的贫困儿童。一个名叫刘梦雪的女孩进入我的视线,她父亲死于车祸,母亲离家出走,她与年近90岁的爷爷在一起生活。我当即允诺要长期资助她。

此后,我每年春季去慈善机构缴纳一年的资助费1480元。他们每学期给我寄一份她的学习成绩报告单。在春节前后我还会收到刘梦雪写来的感谢问候信,时或附有她的照片,我也会及时回信,鼓励她好好学习,并表示只要她学业优秀我会继续资助。

2013年初春,我迈进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门,我与他们签了合约,以我母亲杨慕兰的名义设立一个励志奖学金,每年捐赠一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文学院领导隆重地举行了捐赠仪式,我向7名获奖学生颁发奖金。此后每年都有7名获奖学生来我家里问候。几年过去,很多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成为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顶梁柱。

这些品学兼优的学子,与我并无血缘关系,但我由衷地喜爱他们,从他们身上我还看到了许多超越上一代人的优点:广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方式,独立的见解能力。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感、责任心。他们在读研期间自食其力,学费、生活费几乎全部凭着双手挣来。如聂依丽同学家境十分贫寒,她除了挣钱缴纳学费生活费,还要资助读大学的妹妹。来自山东的李国进同学每年端午节前后,都要赶回家去帮助父母夏收夏种。他们这种孝心和责任心,令我非常感动。

在升学的关口或急难关头,钱是寒门学子的雪中之炭。然而,是不是雪中送炭就万事大吉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当一部分贫困生还存在着自卑心理,而且择业观、就业观不太切合实际。我用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人生感悟,告诫他们做个正直、善良、甘于吃苦吃亏的人。

三年来,我热忱地用“三进”方式帮助学子,赢得了他们的敬重和信任:一是进学校,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将善款送到最急需的孩子们手中;二是进宿舍,与寒门学子交心、谈心,勉励他们学会感恩,成才之后回报社会;三是进内心,通过一次次跟学生交流,让爱心温暖孩子。

有的孩子甚至把家里的隐私和个人婚恋中遇到的困惑都向我诉说,并虚心听取我的意见。他们说:我们和黄奶奶谈心交流,没有一点代沟、障碍,黄奶奶有些观点比我们还前卫,黄奶奶给了我们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一个老人,没有比这些话更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了。我也在与时俱进,我没被时代淘汰,仍有着强烈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这让我不断地焕发活力。

猜你喜欢
雪中送炭寒门慈善机构
雪中送炭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雪中送炭
英国慈善制度对我国慈善机构内部控制的启示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只为5‰的雪中送炭
基于法治视角探析我国慈善机构监管法律制度
商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