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017-03-07 15:50迟立勋
黑河教育 2017年2期

迟立勋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自信心的人,才会充满创造的欲望,拥有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当前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不正确的人才观,致使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失去自信,学习没有目标。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心情愉悦,学习努力,自信心得到巩固。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自信心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的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富有自信心的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勇于迎接挑战,敢于克服困难。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胆小、自卑、退缩,不能经受挫折,容易沮丧,做事有畏难情绪,在与人交往、社会活动中缺乏主动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应改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目标,不要只注重结果,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同学善于记忆,有的学生善于数学运算,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列算式,做应用题快,有的同学空间想象能力强,对几何图形判断理解能力强。在某一方面弱的的学生,在另一方面会存在着智能优势。因此,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以测验成绩为主要尺度的一元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倡导多元评价的思想,也就是从多视角,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关注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并赏识激励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而不冷落弱势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学生始终是评价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多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正视面对自我;采取同伴互评,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教师在作业批改、试卷讲评和操行评语上,应多采取激励性的寄托希望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心他。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竞争中产生自信

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多教师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成绩、智力、性别和性格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中有学习成绩高的,也有学习成绩低的,有善于语言表达的,还有善于书写的、善于绘图的。组内探究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和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在组与组进行探究时,产生相互竞争,由于小组内共同协作,使整体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每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帮助学生建立了学习自信心,从而使获胜的小组更加热爱学习,落后的小组会继续努力。竞争与合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产生自信心。

这种学习方式摒弃了以灌输、说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求知、向上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生生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指导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也使教师体验到教学的快乐,找到了做一名好教师的自信。

三、尊重学生人格,让学困生找到自信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优秀学生身上也会有弱点,学困生也会有优点,但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自信,善于表现自己,学困生则容易自卑,不善于交流和自我表现,但心里依然有被重视的渴望。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所以,教师不要吝惜表扬,要适时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教师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及学具,指导学生看物说话、看式说题等训练,鼓励和启发学困生发言,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则对其他同学说:“掌声鼓励!”当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或不准确时,我会说:“你的进步很大,能积极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而且你的回答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了,请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从而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自尊。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的小学生数学运算容易出错,解应用题不会分析,不会列算式,可是你给他钱,让他到超市买学习用品,再分给其他学生,却不会出错,这说明他不是笨孩子,只是他不善于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当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分不开时,就会主动去求知。在学校运动会或集体活动时,可以有意安排“学困生”负责买水或纪念品,再让他们按小组进行分配,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感悟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信任。

四、倾听学生的心语,让学生在关爱中产生自信

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这样对学生说:“我都给你讲这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明白?”理直气壮又无奈的感觉,教师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学生会觉得我也认真听了,可是越听越不懂。这种情况,或许是学生智力的问题,或许是老师的方法问题,是师生间两种思维没有产生共鸣的缘故。如果两者都没有自信,那么学生就会放弃对数学学科的努力。此时,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理解,再做讲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会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才会理解孩子。俯身是爱,有爱才会使师生之间充满信任。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发言是否精炼,教师都要认真倾听,找出关键之处,及时启发点拨。相反,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流程能顺利进行,尽可能提问那些学习好、回答问题流利的学生,而另一部分学生也想得到教师的肯定或鼓励,可是往往被忽视,因为他们缺乏自信,不敢举手。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為小组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那些犹豫、彷徨的学生敢于站起来发问。

学生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还需要肯定和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需要教师的观察和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只有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才会有民主,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自信心的人,才会充满创造的欲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所以,敢于质疑、富于思考、勇于挑战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5.

[2]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