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产品发展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7-03-08 15:43刘少玲
经营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金融产品发展创新

刘少玲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创新非常活跃,不仅积极创新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同时在金融中间业务領域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黄金等金融类产品。由于受到资金实力和开发水平制约,新科技应用存在成本高、水平低、推广慢等问题,目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方式仍以传统结算为主,现金、同城结算、通存通兑占主导地位,信用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先进工具的应用覆盖率偏低,甚至还没有推广。这些因素均导致了大量低成本的存款流失,制约了新业务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不断推进,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仍然非常落后。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如何开发更多适应农村经济条件的金融产品,并对现有产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改造,成为目前我们亟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农村 金融产品 发展创新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

第一,充分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于1999年7月随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及2001年12月《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颁布破茧而出,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已成为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拳头”品牌。

一是加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直接或间接影响农贷资金的安全。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应从“农业稳、国家稳”的大局出发,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农村信用社优惠政策,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实力和支农积性。其一,给予财税优惠政策。其二,扩大农村信用社呆账核销自主权,及时核销小额农贷呆账,以利于及时处置小额农贷损失,从而减轻损失、减轻包袱。其三,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以利于农村信用社发挥杠杆作用,筹集更多支农资金。

二是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应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其一,正确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将有限的小额农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其二,将农村信用社揽存、收贷、支农等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任期责任考核之中,统一部署和安排,各级政府应将涉农资金统一集中在信用社开户,通过转移支付资金化解村组集体贷款压力。其三,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工程,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引导农民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其四,积极配合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资信调查,小额农贷到期后,大力协助农村信用社开展清收工作。

三是贷款产品服务的创新。其一,可以拓宽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渠道,促进其财务可持续发展,如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通过基金、保险吸收民众闲散资金。其二,可以拓宽小额信贷机构可行的服务渠道,如通过业务为三农服务。贷款额度设定要考虑农村的实际发展水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农民因何种原因借款,通过个人收入及信用来评估偿还能力,以此标准为依据划分的不同额度级别。在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规定,小额贷款额度在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0~30万元,其他地区可提高到3~5万元。

第二,开发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把支持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为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增长点,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状况,扩大对合作组织的必要授信和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资金。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在优化环境、宣传引导、典型示范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认真探索新形势下破解限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融资、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围绕主导产业,逐步构建“村建专业合作社—乡镇建联社—区级建总社”的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促进分工分业、增强科技素质、提高产业效益、持续增加收入创造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三,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要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围绕“力争一个品牌、连接一个企业(协会)、带动一片基地开拓一方市场”的思路,政府在坚持“政府搭桥,协会自办”原则下,积极引导和规范这些合作组织科学运作,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积极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促农增收。通过协会沟通与协调,加强与农业研究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到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公司、农户、金融机构多方的资金联结,支持农业快速发展。通过实施“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市场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产业与产业之间、基地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循环经济生命力。

第四,以信用共同体为依托,培育壮大块状经济。农村与城市不同,取得抵押担保难,不同的乡镇所在地域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主要产业等都有所不同。我们针对块状经济,开创了以“协会+联保小组+担保公司+信用社”为模式的贷款业务,以商会为载体、以商会会员为对象的“手牵手”商会贷款,低收入农户奔小康贴息贷款等,贷款流程简洁,实行零工作日等待,可随到随办。农户处在熟人社会,同一个村、同一个乡镇或同一行,知根知底,这对以经营风险为主的金融机构来说,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也可以通过熟人间的相互制约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这类行业协会基础上的担保公司包含了该产业的优质客户,作为信用共同体的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解决了农信社贷款发放中信息不对称、还款来源没有保证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块状经济”起步时的贷款难问题。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贴近农村、复制方便、易于推广。下一步,我们将在“一村一品”已成规模的地区推出合作社担保的方式;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建立以低收入农户为成员,为低收入农户担保的互助型担保方式,促进农村块状经济发展。

第五,以粮为本,“粮贷担保金”贷款扶强种粮大户。种粮大户由于能取得金额大、利率优惠的贷款,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种粮面积逐年增加。衢州是农业大市,历来是浙江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衢江区现有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会员100名,占全市会员总数的58%,规模承包土地面积15000余亩,农户承包土地面积最多的达到千亩。为解决粮农贷款难问题,联社在全市率先试点粮农互保合作协会贷款,贷款额度按政府支持担保金1∶5的比例放大,贷款利率相应优惠10%。三年多来,已累计发放专项贷款360多户次、累计贷款总额达3000多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少种粮大户从单纯种粮发展到以种粮为主、多种经济作物为辅的种植业及以种带养的经营模式,有力地加强了支农力度,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促进了支农资金的市场经济运作体制的初步形成,确保了农业增效、粮农增收。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寿辽源分公司)

猜你喜欢
金融产品发展创新
新形势下高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多维视角分析
市场发展趋势下的电子商务运营教学研究
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物流化背景下物流货运险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大学生出国金融产品市场调查及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