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良之心 体察善良之人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

2017-03-08 16:05执教者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杨绛教学学生

执教者: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张 娜

评析者: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 付春梅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迟文秀

以善良之心 体察善良之人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

执教者: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张 娜

评析者: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 付春梅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迟文秀

一、背景分析

本课为牡丹江市第四中学校本课初一学年观摩展示课,并于2017年5月中旬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

《老王》一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学习本单元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熟读深思,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及文字的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词句,感受文章的深邃意蕴。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对“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也不能第一时间品味到老王善良的本质。所以,我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理解文中老王的“善”与“苦”,根据作者一家的善,挖掘主旨“用善良体察善良”,品味温婉平实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道理。对于“愧怍”的理解这一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处解释这一背景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那个物质极其匮乏时代的特殊情感,并结合当时杨绛的处境深入挖掘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观念的具体内涵,然后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像“老王”一样的人群的生活,让学生懂得博爱的真正内涵。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语言为核心,在师生语言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文章的具体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老王的“苦”与“善”;2.品味作者温婉平实的文字所蕴含的深刻人生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点拨、启发评价等方法研读文本,并将此用到作文的写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一家的善良,以及用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品德。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老王的“苦”与“善良”;难点在于领会文章语言及人物渗透出来的爱的博大。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引发共鸣

师:2016年,在文坛上陨落了两颗明星,一位是陈忠实,另一位就是杨绛。杨绛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她还是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大家看这个插图,图中作者旁边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老王,一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力车夫。无论从出身背景,还是天赋、资质、才能,两人都差得太远,但老王却让作者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散文《老王》之中探寻答案。

2.细读文本,品析老王

师:首先,老师请同学们认读课文中出现的字词,按顺序一人读一个。(生依次读,师屏显字的正确读音。)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这些文字与文中的谁有关系?

生:老王。

师:请大家从这些字词中分析一下老王的生活状况?

生:我在第1自然段找到了“失群落伍”一句,他应该没有合作伙伴,是自己单干。

生:对,我也认同,他是拉车的单干户,没有亲人。

师:没有亲人,你是在哪一段读到的?

生:第57页第4自然段的“破破落落”“塌败”,我觉得这句话能够看出老王的住处非常破旧,可以分析出老王的收入很少,生活很拮据。

师:再看第4段中“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说了什么?

生:他说,住在那多年了。

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老王是一个人生活,否则他会说那是他的家,而不只是住在那,可见他是只身一人,没有亲戚,没有家人,没有人陪伴。

师:是啊,他一个人过了一辈子,真是可怜!

生:而且他还赶上了中国的三年灾害和文化大革命,那是中国最贫穷难捱的年代,他却顽强地依靠自己挺了过来!

生:“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身体有残疾。

生:我看到第3段“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可见,他在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这也扣住了“失群落伍”。

师:综合同学所说,我们归纳一下老王的形象。

老王之“苦”

职业——拉车(求生方式)

身体——残疾(谋生艰难)

生活——塌败小屋(居住环境恶劣)

精神凄苦——(无妻无儿,孤独)

师:他的生存就是一个字,是什么呢?

生:苦。(师板书“苦”。)

师:本文写于1984年,杨绛时常回忆老王,这仅仅是因为老王生活的“苦”吗?

生:不是,老王身上的良好品质更值得赞扬。他心地善良,关心他人。

生:还有知恩图报,用善良回报杨绛先生一家对他的好。

师:大家说得都对。但是,我们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具体的事件,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老王有哪些好的品质?

生:老王在临死前专门到“我”家来,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提着香油来送给“我”,体现出他懂得知恩图报。因为“我”以前帮助过他,他很感激,所以来送给“我”东西。

师:从我们刚才分析老王的生活状况看,老王的生活需要钱,但他是最老实的,一点不贪钱。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文革期间钱钟书先生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的时候,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并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这是充满了细致关怀。

师: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钱钟书先生,可老王不知道。那时候,钱先生就是一个被批斗的知识分子。正因为如此,越发显示出老王的可贵和善良。综合刚才同学所说,我们总结一下老王的善。

老王之“善”

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知恩图报

具体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

(板书:“善”“用爱心浇灌世界”)

3.体察善良,叩问良知

在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制定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此,在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实践创新上应当尽量采用游戏、比赛、情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从而产生强大、持久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未来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实施实践创新的突破口。

师:刚才有同学说钱先生一家对他好,能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吗?

生:第57页的第1自然段,“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还有第4自然段,“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我觉得从“说着闲话”和“闲聊”可以看出,和说他不老实的人相比,“我”从没轻视他,而是平等地对待他。

生:从第57页第3段“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可以看到: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关照。

生:第6自然段,“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则一定要给他钱。可见作者关心老王生活,尤其是三轮改为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我们一家”照顾老王生意,帮助和关心他。

师: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时期。杨绛一家经历了这场浩劫,而那时乘三轮就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绛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老王,可见“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我们是在用同样的善良之心,体察着对方的善良之心。(板书:“善”“用善良体察善良”。)下面我们用心阅读“送鸡蛋”这一部分,来品析一下结尾段“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如何理解?

生:我觉得是因为她当时并没有体察到老王是把她当家里人,而拿钱给老王,所以觉得不安。

生:老王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却在此时给我送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可见老王是真心的付出!

师:是的,老王是真心待“我们”一家的。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老师把这一段描写呈现在屏幕上,请同学们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老师为你配上一段音乐,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老王太可怜了。

师:请同学们从字词角度分析一下老王此时的生存状态?

生:“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僵僵”突出了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的特点。“镶嵌”一词可以看出老王已经没有了生命力,也能看出他的瘦弱。我觉得这里好像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分析得很好,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瘦弱,无生气。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点?

生:“直僵僵”说他病得很重,家里爷爷奶奶常说人到生命尽头,身体是僵硬的。可见老王已病入膏肓。

生:“直着脚”表现出了他走路很艰难,几乎是不能走路。

生:“绷”和“散”体现了老王病入膏肓,就剩皮包骨了,“散”更加体现出他生命即将结束时的脆弱。

师:在这段文字中,杨绛用最质朴的语言给了我们一种不祥的预感,老王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正是在这个时候,老王却给杨绛送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物资相当匮乏。大家想一想,这种状态下的老王是怎么攒出来这些香油和大鸡蛋的?

生:用尽积攒的钱财和那颗温暖的心回报杨绛一家对他的关爱。

师:作者在文章最后说的“愧怍”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生:已经过去十多天了,才从老李口中得知老王已经去世了。

生:“免得托人捎了。”可见杨绛是把老王当成了需要可怜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家里人,面对老王的真诚,她却太过冷漠。

生: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开始几个月,他都是经常到作者家,而以后都是让老李来传话。也就是说,老王来找她,但是杨绛好像并没有去找过老王,所以说她应该是不安的。

师:是的,和老王的真诚相比,杨绛就显得勉强一些。试想,如果我们的亲人以这样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会怎么做呢?

生:马上上前搀扶,请他到沙发上坐,倒杯水让他歇一歇。

生:马上带他去医院检查,不能让他这样痛苦。

生:“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其实作者完全可以送他回家,但她没有送。

师:作者既没送,也没问,这些没有做的事就都是留在心底的遗憾和愧怍。这些遗憾和愧怍烙印在作者的心中,所以一直不安。而且她一直以强者自居,把老王当作需要同情的弱者,没有走入老王的内心,更没有用像亲人般的爱去温暖他的心灵。她即使关心了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而对于像老王这样有着高贵灵魂的人,作者认为应该去敬仰,这才是杨绛心灵深处愧怍的根本。读着这样温婉平实的文字,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深邃和厚重,这就是杨绛的写作风格。杨绛的愧怍,缘于深深体味了不幸的滋味后,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切感悟,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应有平等观念,对于高尚的灵魂应该拥有仰望的姿态。(板书:人道主义 平等观念。)

师:在以上对于课文的深入分析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大家讨论总结归纳一下。(学生前后桌讨论。)

生: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用传神的词语揭示人物性格,以普通的平凡的小事揭示人物性格,以结尾的抒情打动人。

4.解读作品,感悟灵魂

师:下面是一段杨绛回忆文革时期的内容: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师:由此可见,我们的作者是幸运的吗?

生:不是。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权利去歧视他人。但是,她却能在那样的状况下,还以为自己是幸运的,她看到的是像老王这样的人焕发出的人性光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杨绛在百岁时写下的话:

我已经走过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污染的污秽回家。

师:“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污染的污秽回家。”杨绛先生101岁时也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这样高贵的灵魂值得我们敬仰!今天,我们从一篇课文的角度认识了杨绛,一篇看似平凡无奇的文章,却带给我们灵魂如此大的触动,这就是杨绛文字的魅力。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将饮茶》是老之将至,微妙的生命体验;《干校六记》是一部回忆文革时期的作品。老师想让大家好好看一看《我们仨》。这本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在温婉平时的文字中,蕴含着深邃和厚重,所写都是日常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的女儿钱瑗以及丈夫钱钟书去世的日子里,作者对一家三口生活的回忆,文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杨绛的笔触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它可以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感悟杨绛。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那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正是感动我们的精神力量吧。

六、教学反思

抓基础 品语言 悟情感 重拓展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经过反复研读,我把以“以善良之心体察善良之人”作为课堂研究主线,并由此确定了相应的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突出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以语言为核心的理念,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从认读文本到分析人物性格,从挖掘事件的本质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每一个过程都突出体现了语言活动为主体的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落实了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语文教育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老王生活状况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老王的形象,我设计了从字词角度分析与体味老王的“苦”与“善”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细致的品读,又可以有效解读文本的内涵。如在分析“破破落落”“塌败”时,学生能够看出老王的住处非常破旧,经济极其拮据;在分析“镶嵌”一词时,学生可以看出老王已经没有了生命力。

2.围绕人物形象,挖掘文章主旨

分析文本时,我以送鸡蛋、香油作为教学重点,引出这份善良的本质,并用强者对待弱者的态度去品析“愧怍”,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人道主义和平等观念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在解读杨绛时,我又引入作者文革时期的作品及其百岁时写下的话,分析出那时作者虽然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却能够看到像老王这样生活在底层人的善良,可见其博爱的胸怀。

3.注重拓展延伸,传递关爱情感

在拓展部分,我用课件播放了一组生活艰难的普通人的图片,并配以《二泉映月》的音乐,在凄婉的音乐中,学生都被社会底层人的艰难生存境况深深震撼了。借此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还有很多像“老王”一样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却拥有许多优秀的品质,需要我们去仰视,这就是作者发自内心赞叹的一种人性美。

七、教学评析

培育学科素养回归语文本真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字质朴,字里行间流淌着善良的清泉,闪动着人性的光芒。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他的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深深打动了每一位阅读者。

在指导教师备课时,我们重点思考的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善的魅力,体会人性美的博大,培养学生树立人与人平等的观念。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分为三个层次:

1.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入手,感受老王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

首先通过展示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意境,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然后,从词语入手,引出文章主要人物老王,具体分析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筛选信息,认识老王这个人物的具体处境和生活的艰难。

2.从挖掘事件的本质入手,感受老王和作者之间的交往,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要理解作者杨绛,要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在那个冷漠的年代,为什么老王能够坚守这样的善良?具体分析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揭示作者内心的“愧怍”,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老王善良的本质与人性美的内涵。

3.从注重情感体验的角度拓展,体会人性美的深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清晰地体现出由浅入深的阅读分析层次,教师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内容,在语言分析中体会人物情感,在体会中提升自己的理解程度,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的逐步提升,再延伸到生活中的对许多值得我们敬仰的人的理解,这一有梯度的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又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正如此次观摩活动中肖培东老师所说:“语文课堂不能太花哨,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更注重培育学科素养,回归语文本真。

编辑 /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杨绛教学学生
选择
选择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